夜讀·開卷有益
今天的推薦文章摘自心理學者李松蔚新書《5%的改變》。
這本書裡的案例,像一個個十分有趣的“實驗”:提問,回答,反饋,複盤。在這一過程裡,提問者、回複者、旁觀者都受到了巨大啟發。
有參與者由衷地說:“改變了5%以後,其他的也會開始松動,像滾雪球一樣。”
《5%的改變》
作者:李松蔚
配圖:pexels
很多人都喜歡通過“思考”尋找答案,更安全,更無痛,并且顯得更深刻和觸及靈魂。但要我來說,還是“做”點什麼更管用。行動會直接帶來新的經驗。試一試,無論結果如何,至少有個結果。
但這又帶來一個問題,每個人都心知肚明:行動很難。
不是因為懶。很多人并不真的“懶”,他們甯肯為了維持一個不舒服的慣性,每天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但他們害怕“新奇”。
所以,他們要嘗試的行動既要是新的,又不能太難受。這就是所謂“擾動”:恰到好處的“刺激”,讓對方更容易地啟動不一樣的嘗試。這是這本書的挑戰。
我總結了幾點心得,其中的一個經驗有一些古怪:請當事人嘗試的變化一定要小之又小,近乎不變。
變化如果大刀闊斧,甚至于指向“你從前的活法要不得”,就會變成用不上的大道理。這不難理解。關鍵是變化要“小”到什麼程度呢?我個人的心得就是5%,不太起眼,幾乎不解決問題。這反而是合适的。
聽上去是悖論,卻是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
現在就讓我們揭開懸念,看看這些嘗試會帶來什麼。
小編注:下面的兩則案例摘自《5%的改變》,每則案例包括提問、回答、反饋、複盤四部分。
為什麼我總是搞砸自己的人生?
#提問:李老師您好。
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足,有的能改,有的死都改不了,最痛苦的莫過于,明知某個問題已經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糟糕,卻還是改不了。我向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求助過,他們都覺得我隻是貪玩、不努力,唉。
中考前,我突然喪失了學習的動力,看着日子一天天地跳,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就是無法去做,有時甚至就是趴在卷子上玩筆芯。我就像被外星人綁架了意志,心裡很急,但就是無法停止一些無聊的行為,最多隻能逼自己學半小時。高考依舊如此,我成了高開低走的典型。人生最重要的讀書階段就這樣荒廢過去了。
最近想振作起來考會計證,但是剛剛看了三小時劇。這個劇我以前看到一半就沒看了,說明劇情對我的吸引力并沒多強烈。我知道,我又在重複之前“搞砸人生”的行為模式了。
有時候感覺自己是個旁觀者,在做無聊事情的肉身旁邊歇斯底裡:“你該看書了,這個劇并不好看,無聊死了!幹嗎一直看個不停、逃避看書呢!”
對自己強烈的絕望促使我點開了李老師的“樹洞”。你能想象出一個喪氣十足的女生眯着眼睛打下這大段表述的情景嗎?很絕望很絕望,絕望到麻木。日複一日,明天我又會重複今天的行為,想到這個就頭皮發麻。
#答:
“旁觀者”這個比喻有點意思。旁觀者看到當事人正在做錯誤的事,忍不住大聲提醒:“嗨!錯了錯了,你不該是這樣的!”
如果當事人無動于衷,意味着什麼呢?
有可能,是旁觀者認錯人了。
當事人就在自己的人設裡,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活得很自然。旁觀者着急,是因為旁觀者拿着一套錯誤的劇本,把當事人想成了她誤以為的一個角色。所以,我們來聽一聽當事人到底是誰吧。
請你在接下來七天,每天記錄旁觀者和你的對話。
旁觀者:“你該看書了,這個劇并不好看,無聊死了!幹嗎一直看個不停、逃避看書呢!”
請你作為當事人,向旁觀者解釋,她認錯人了。對她做一句自我介紹,讓她知道你是誰。比如:
當事人:“你認錯人了。我不是你以為的那個應該看書的人,我是……”
堅持記錄七天,然後反饋你的感想。
#反饋:我的問題被李老師“挂上牆”了!相當興奮和忐忑。下面是我的反饋:
第一天
旁觀者:快兩點了,該睡覺了,你的眼睛在疼。
當事人:抱歉,你認錯人了,我不是你以為的因為眼睛疼就不熬夜的××,其實我是周末想怎麼熬夜就怎麼熬夜的××。
旁觀者:就算認錯了,就算你不在乎自己做過手術的眼睛,明天要見朋友,你打算萎靡不振地見她嗎?
當事人:我不在乎,熬夜和出去跟朋友玩都是消遣娛樂。
旁觀者:熬夜打亂生物鐘,雙休過完會影響工作。
當事人:你又認錯人了,我不是你以為的會在意工作的××,我本人并不在意這份工作。
旁觀者:既然你不在乎朋友,也不在意工作,為什麼又去做呢?
當事人:為了滿足朋友想見我的心情,為了家人放心。
旁觀者:所以你還是在意,但是他們在意什麼你根本不清楚。你其實既沒有滿足他們,也沒有滿足自己。
當事人:不想和認錯人的家夥一直聊下去!
結果,我自己跟自己聊生氣了,但放下手機閉眼休息了。
李老師,我發現我不知不覺自由發揮了。但是,旁觀者和當事人聊到停不下來是有原因的!一切都是奇妙的巧合。
最開始被老師回應的快樂,很快被抵觸做反饋的心情破壞掉了。不自覺地想:我的問題或許傳達得不清楚,老師或許理解錯誤,這個方式太簡單了吧?有用嗎?……然後發現淩晨一點了,立馬來感覺了。記錄旁觀者和當事人的對話後,腦子裡不由自主繼續了下去,甚至形成了一場挖掘式的探讨,關于“此刻我為什麼非要熬夜”。
這種對話太熟悉了,喚醒了我曾經的某種習慣。
小學一年級時,我腦袋裡突然住進了一個“小蟲子”。我很愛和它聊天。我明确知道,小蟲子就是我自己,但依然喜歡和它一起生活。因為它的絕大多數看法和我不一樣,我喜歡和它争論甚至打賭玩。但後來覺得這樣不正常,就花了很大的力氣把它驅逐了,并且自認為這是成長的标志。
直到做這個反饋,“啪!”封印解除。
小蟲子就是我,旁觀者、當事人都是我。我過激地否定某部分自己,像割掉腫瘤一樣割掉某些“我”,渾噩、掙紮又壓抑地活了好久。我和小蟲子聊天,可能隻是某種思考模式,某種自我溝通的方式。我是可以這樣的!
我不知道如何講述那種卸掉重枷、豁然開朗的感覺。十年左右過去了,我終于和自己重新取得了聯系。
李老師,您的行動實驗我可能不适用了,不過我會繼續做完。
第二天
沒有“認錯人”的情況出現,今天的“我”特别乖,叫做什麼就做什麼,甚至通過對話的方式自行處理了一次“情緒危機”,沒有求助任何人。
第三天
這幾天不睡覺瞎激動凍着了,感冒了,腦袋昏昏沉沉。雖然才八點多,但是沒有蹦出旁觀者逼我看書,旁觀者和當事人今天都想好好休息。
我覺得我整個人都很放松,基本上要睡過去了。
第四天
中午躺在床上,不想去上班。我已經明确自己純粹就是不喜歡這份工作,但也很難過魔法這麼快就失效了。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句話:世上沒有必做之事。或許“認錯人了”這個實驗就是想說明這個問題?我不由自主産生了聯想。
當然,也可能是我對自己貪圖安逸的開脫。其實有朋友提醒過我,我總是想太多,缺乏行動力,好不容易行動起來又半途而廢。
旁觀者:你該睡了,而不是悲傷地玩手機逃避現實。
當事人:你認錯人了,我不是該睡覺的××,我是熬夜玩手機能平複心情的××。
旁觀者:那好吧,我想看《黑客帝國》。
今天是随緣的一天,随緣睡眠,随緣看書。一切痛苦不過是作繭自縛。
第五天
或許是昨晚的《黑客帝國》太好看,今天一整天都比較平靜,又或者說,今天旁觀者成了當事人。
今天按時起床、上班、上課,甚至少有地運動了一下(太難得了,激動到淚流)。
“封印”解除後,我似乎再難感受到之前“想做某件事卻做不了”的分裂和痛苦,事情都變得簡單;我想做和不想做的。就算暫時不想做,心理負擔也沒之前重了,果然都是作繭自縛,原來越在意自己“沒做”,越“做不了”。
另外,自我感知變得非常敏銳。我發現,“壓力”的源頭都是我把别人的想法胡亂堆在自己身上(應該相親、應該事業有成、應該會來事……)。還有就是,我特别喜歡故意瞧不起自己、打壓自己。
第六天
今天回顧這個實驗,突然想放棄。
旁觀者(或許是提問的當事人):太羞恥了,你看你提的什麼問題;胡言亂語,不要讓人笑掉大牙了。可惜不能删掉。
當事人:你認錯人了,我不是你以為的會因為表達不當或者有錯别字就感到羞恥的人。我是想抓住一切機會去解決問題的人。
當事人很強勢,拿回了主場。
回憶了一下,我真的很愛通過這種打壓去否定自己、降低期待值或積極性。這種“惡習”什麼時候形成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我察覺了,并且沒有放任自己逃避。
可能我依舊難以專注,但至少以後會警醒,小心不要任由自己沉淪在消極的情緒裡,逃避真實的人生。
第七天
昨天忘了反饋。
今天竟然是實驗的最後一天,突然有點舍不得。
看了看畢業到現在的日記,有點可怕;很偏激,有很多自暴自棄的言論,很多消極陰暗的想法。本來想燒掉,最後舍不得。買了新的日記本,把記錄反饋實驗作為新日記的第一篇。
實驗做完,最大的發現是:我不怎麼了解自己(所以才會“認錯”?),很情緒化,同時渾渾噩噩,很焦慮,又很少細想自己情緒背後的原因。所以我很容易被影響,别人三言兩語就會令我改變看法。永遠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表現,才能讓自己舒服也不冒犯别人(所以愛辭職,愛待在家)。
“思考”和“想”是有差别的。“想”是懶惰的自由,“思考”卻必須帶上複雜難言的現實生活,以及對真實自我的理解。“我想辭職”和“我考慮辭職”,難度差異太大了。
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表達清楚了沒有。甚至在反饋時,我發現我很容易不思考就打出一大段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所以整個反饋過程很艱辛。因為要警惕那些不是自己的想法。
我一方面在審視自己,一方面在審視目前的生活,這兩個東西我都沒仔細看過。我想找到讓它們能漸漸适配的方法,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無視自我,放任生活,結果是既不快樂,獲得感也低。
平凡又特别的七天反饋實驗,很久沒這麼關心“自我”了。目前來說,有些方面的思考還是有點盲目,戰勝情緒惰性還很難,但總覺得開了個好頭,似乎獲得了一些持續下去的動力。
#複盤:
大多數痛苦都可以概括成兩句話:
“我不希望自己這樣,但确實我就是這樣的。”
“我希望像别人一樣,但我又做不到那樣。”
用學術一點的語言,就是理想自我和真實自我之間有差距。解決方案說來簡單,就是“接納”,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
就像打牌,先承認手裡的牌就是這些,然後再謀劃怎麼打好。理想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說一千道一萬,現實中這個人再不行,他也是唯一的行動的指望。
道理簡單,做起來一點都不簡單。
這個人怎麼就不能更好一點呢?世道真是不公。人對于自己身上不滿意的部分,積累了多年的厭惡感,早已成為一種習慣。一點想要和解的耐心都欠奉。
沒有别的好辦法,隻能磨。就像這篇反饋一樣,反複提醒,自我對話。
過程大家也看到了,一點一滴的進展都不易。提問者堅持了一周,稍稍有些松動,也很辛苦。如果繼續堅持,收獲也許還會更大一些。
需要時間,沒有速成法。消化了“我不該如此”的錯位感,才能看清楚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滿意也罷,不滿也罷)。這還沒完,從看清自己到欣賞自己,從欣賞自己到用好自己,從用好自己再到自我實現,每一段都是長期功課。在自我認識、自我成就這件事上,我們有一生的路要走。
先給失敗找好理由
#提問:李老師您好,我是一個高三學生,平時在學校可以精力十足地投入學習,但這次疫情耽誤了回學校的時間,在家什麼都不想做。明明非常想考一個好的學校,怎麼辦呢?
#答:疫情對不同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有的學生,因為在家學習有更大的靈活度,可以更好地安排時間。也有學生像你這樣,待在家就什麼都不想做。所以,有人會因為這次的疫情跟好學校失之交臂,相應地空出來的位置,就會有“本來上不了這個學校”的人,因禍得福地補進去。
不過,因為有疫情的存在,兩類人都可以從中找到心理安慰。考上好學校的,可以說“我太幸運了,疫情成就了我”。沒考上好學校的,可以說:“我的實力是可以上××大學的,可惜因為疫情……”
你看,總之都能給自己一個交代。
根據這一點,我有這樣的幹預建議:
從明天開始,每天晚上花三分鐘,給自己一個小型的儀式。
如果你白天的學習效率還不錯,當晚的儀式主題就是:“我真棒。我戰勝了疫情的影響,離好學校又近了一步。”你可以對着鏡子說這句話,可以寫下來,或者用别的什麼辦法慶祝。
如果那天學習效率不高,儀式主題就是:“我真棒。但是因為疫情,讓我離好學校更遠了。”同樣,把這句話說出來或者寫下來。
不管怎樣,你都會有一個好心情。堅持七天,請你在七天之後告訴我,你發生了哪些變化。
#反饋:
第一天
有了一些力量,假期第一次七點起床開始學習,整體下來比之前的日子多學習了大概兩個小時。但是學習時的狀态沒有達到巅峰,下午看書時也沒有忍住去玩了遊戲。
今天我的儀式主題是:“我真棒。但因為疫情,我離好學校更加遠了。”
題外話:本來和母親商量好,我會比之前更加努力學習,她不幹涉我的行為,她說行。結果晚上看電子版的複習資料,她一看就又開始數落我玩手機,也不聽解釋,兩個人又吵了起來。
第二天
學習情況大概和昨天一樣,不同之處可能比昨天要更主動一些。雖然還是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也不能老是否定自己吧。所以今天,我的儀式主題是:“我真棒。我戰勝了疫情的影響,離好學校又近了一步。”
雖然看着這句話很不自信,我真的值得去上一所好學校嗎?但讀出來還是會很開心。
第三天
學習效率很低,像開始一樣,隻有晚上的幾個小時在學習。所以今天我的儀式主題是:“我真棒。但因為疫情,我離好學校更加遠了。”
第四天
今天的學習應該是目前為止最不舒服的。因為鼻炎又犯了,一天都沒有學習,一頁書也沒有看,在房間睡了一整天。
今天我的儀式主題是:“我真棒。但因為疫情,我離好學校更加遠了。”
第五天
打了一天遊戲,沒有看書。
今晚我的儀式主題是:“我真棒。但因為疫情,我離好學校更加遠了。”
睡下以後越想越氣:“就這樣了?認了?”
于是又爬起來開始看書,大概從十點半看到了淩晨四點。
第六天
因為熬夜,沒起來床。早上沒有學習,下午開始學習,然後晚上失眠了,想着“睡不着就不要睡了,繼續學呗”,于是一直學到三點多。
今天我的儀式主題是:“我真棒。我戰勝了疫情的影響,離好學校又近了一步。”
第七天
學習狀态很好,基本接近最理想的學習狀态。還是從下午開始學習到淩晨,差不多習慣了這種模式,也成功克服了“母親逼我學習時我就會故意不想學習”的心态。
今天我的儀式主題是:“我真棒。我戰勝了疫情的影響,離好學校又近了一步。”
#複盤:
但願這位高三的同學,可以如願以償地考取心儀的學校。
這幾年,疫情給每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巨大影響。這個幹預證明了這樣一件事:
雖然疫情是一個客觀事件,我們無從選擇;但如何讓它為自己所用,卻是可以主觀調整的。
選擇強調它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一種策略,叫作“防禦性悲觀”,也就是預先為自己鋪好後路:萬一失敗了,不怪我,怪外部因素。
看上去像是一種消極的心态,但是換一個角度,也不失為一種給自己解壓松綁,輕裝上陣的辦法。
生活中我們覺得這種心态有點負面,更推崇樂觀地面對困難,那當然是一種英雄主義。但我們不能代替當事人的選擇。所以我設計了一個儀式,幫助他把無意識的策略轉變成有意識的自我對話,怎麼選擇都是對的,但他可以明确意識到自己在做選擇。
我們看到,當他做出自己的選擇——哪怕選擇一種“悲觀的态度”——他在後面的行動中,就能表現出更大的能動性。
“你隻想要100%的改變,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先試試把5%做好。用一個極其微小而不同尋常的行動,去打破慣性和困局。”
——李松蔚
改變的工具箱
1 向上螺旋關于自我,想是想不明白的,解決辦法往往需要行動。
積極的行動會開啟一條“行動讓人的狀态變好,狀态變好又帶來更多積極行動”的正反饋循環鍊路。
與之相反的就是“向下螺旋”的惡性循環:因為心情不好,導緻什麼都不想做;因為什麼都沒做,導緻心情更差。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靠思考的方式解決問題,結果越想越難受。這種時候就要少想,多做。一旦開始做事,就啟動了“向上螺旋”。
道理說起來容易,但要啟動這個環路卻不簡單。第一步,就是無論如何先做一點對自己有用的事——哪怕看起來是沒有意義的小事。
在《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裡,我特意強調了,不超過5%,哪怕一開始隻是運動熱身。提問者把這個過程比喻為“滾雪球”:開始了,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一切的關鍵在于動起來。
有時人們不願意開始行動,會把原因推給“狀态”:
“等我狀态好了,這些事都會水到渠成”。但這是很難實現的,因為不開始行動,狀态不會自己變好。要考慮的恰恰是在狀态不好的同時,堅持邁出一小步。
2 單雙日作業
如果一個人同時存在着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它們指向不同的生活方式,應對這種沖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兩者同時實現。隻不過放在生命的不同時間,像是單雙日或者單雙周。
比如說吧,一個人可能又佛系,又覺得佛系不好,放不下自己的雄心壯志,那麼與其花時間糾結“哪種人生觀更好”,倒不如兩種都要:一半時間充分努力,另一半時間充分躺平。
這樣一來,怎麼做都可以,都是對的。
《先給失敗找好理由》中用的就是這個方法。隻不過并非按照單雙日的時間劃分,而是由提問者根據當天的心情,區分不同的狀态。
你可以看到這樣做的兩個好處:
第一,他不需要追求“統一”的生活态度,那樣就隻有一半的時間是好的,而現在是兩種狀态都好,都有價值;
第二,當他事實上開始體驗不同的狀态(而不是在頭腦裡糾結)以後,他會獲得更豐富的感受,更清晰地辨别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有助于他進一步做出選擇。
3 實驗者心态這是一種給人出主意的方式。在提建議的同時,不對建議的結果做任何預判。這樣,就把建議變成了實驗。就像所有實驗一樣,因為猜不到結果,所以期待。結果可能印證實驗者的假設,也可能剛好相反。
正如你看到的,我給的大多數建議都會強調“試一試”“我們看看結果會怎麼樣”,而不是胸有成竹地說“你照我說的做,保證解決問題”。這種說法一方面不負責任(誰真的能保證?);更大的問題在于它把“行動”的目的異化了。做事是為了期待中的結果,這反而讓人畏懼不前。
做事不是為了結果,那是為了什麼呢?
這就是做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探尋真相——無論結果符不符合期待,它都會增進我們對事物的了解,因為真實世界的規律就是如此。
同樣的心态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很多事情都有可能事與願違,但無論如何,我們會通過行動(實驗)的過程更了解自己。
為了确定的結果做事,就有失敗的可能。但如果行動的意義在于自我探索,就無所謂“失敗”。
無論結果是什麼,你對自己的認識都會增加,你會更清楚自己有哪些特點。有一些方法或許對别人管用,而你有另外的偏好。
試試看,帶着這種心态做事,會不會更簡單?
在《5%的改變》一書中,心理學家李松蔚教你用微小的行動突破困境。本書包括44個案例,談論的是很多人在真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對自我的不滿、原生家庭的痛苦、夫妻關系的煩惱、工作與生活的矛盾等。
李松蔚給予每個問題的反饋盡管隻有兩三百字,卻充滿了共情與接納。他允許提問者“保持95%的不變,同時嘗試5%的新經驗。”這種接納和擾動,共同拓展了改變的空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