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日常生活中,買菜也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就在這逛菜市場的過程中,本文作者發現了兩位商家不一樣的細節,并将市場的商家和産品經理結合起來,講了一個小故事,感興趣的同學過來看看吧。
最近一兩年,隻要有時間,自己就會去逛菜市場,買菜做飯,慢慢地去菜市場買菜次數多了,好奇心又患了,也就開始有意識地去觀察和琢磨了,看看那些生意好?那些生意不好?那些菜品種類多?
後來,我發現自己在買菜的時候,走進菜市場,如果今天明确知道今天要做什麼菜,如果需要豬肉的話,我就會直接去王大姐檔口賣肉,慢慢買的次數多了,我就微妙地感覺與其他商家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那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一、把産品拆解細分化,降低用戶選擇難度在菜市場,去看每個賣豬肉的檔口,發現有兩種兩種情況,一種是根據把豬肉切分成很多小塊狀的,另一種是把豬肉切成那麼大塊。
如果你們要去賣肉,同時看到如圖所示的兩家豬肉檔口,你會選擇去第一張圖的檔口,還是第二張圖的檔口呢?
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第一個,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我們不是屠夫或者廚師,對一隻豬的整體結構,是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和清晰認知,不知道該怎麼拆分并分類,所以就不容易找到自己就要想要的那類肉。
二是:因為我們大腦比較懶,不太喜歡深度思考,所以讓消費者能夠直觀簡單的獲取到關于商品的信息,就很容易知道那個東西是買的,這樣就更加容易做選擇。
一個有能洞察消費者行為的屠夫,一個具有産品思維的屠夫,他會把一整隻豬,根據用戶需求和數量,再按照做菜種類和用途,拆分成很多個小塊,比如分為五花肉、豬蹄、豬爪等。
如果一個消費者知道自己要買五花肉,一眼就知道你這裡有五花肉,然後就看一下選擇那塊五花肉,是肥肉多一點,還是瘦肉多一點等等。
而不是來一個消費者,走到第二張圖的檔口前,仔細地觀察一下或者問一下,看看有沒有自己要的五花肉,确定有他需要的五花肉,給屠夫說,給我來兩斤,然後屠夫再用刀割一個塊下來。
第一圖展示更容易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把它吸引過來,讓消費者不用怎麼思考,就可以更快地獲得更多的信息,減少消費在選擇過程的決策時間,選擇消費者所需的那個東西,提高促成交易的概率。
馬化騰經常推薦給産品經理看的一本書叫《别讓我思考》,就是不用讓自己的用戶思考,讓他拿到自己的産品就馬上可以用起來,好像QQ、微信等産品也是這樣,好像沒有看說明,自己就用起來了。
二、主動給一點好處,增加用戶複購率走到王大姐的豬頭檔口,直接選了一塊肉,放到電子秤上面,顯示價格為14.7元。
然後,王大姐會說,你給14元就可以了,這次少收你7毛錢,記得下次還來我這裡買喲。
當下次再去她那裡買肉,結賬的時候,她又會少收你幾毛錢,或者從其他大塊肉上面,割一點肉免費送給你,反正讓你每次都去她那裡買,有一種感覺不會吃虧,或者占到小便宜的感覺。
問題1: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疑問,每次少收你幾毛錢,如果你下次不去她那裡買肉了,那她不是吃虧了嗎?
其實,一個菜市場的豬肉,幾乎都是那幾家養豬場供應的,幾乎豬肉的品質沒有太大差别,既然産品相同,那就比價格了,所以每次少收我幾毛錢,就會增加我去她哪裡賣肉的概率。
假設,這次少收我7毛錢,提高了我下次又去她那裡買肉概率的20%,如果下次我還是買了14.7元的肉,則下次收入14.7×20%=2.94元。
可以簡單理解為,她用0.7元作為營銷費用,為她下次銷售帶來了2.94元收入,從ROI投入産出比上面來說,這筆買賣是劃算的。
問題2:
會因為她少收我的這7毛錢的“蠅頭小利”,而内心愉悅或者或者改變我行為嗎?
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在一個微信群裡面,看到一個人發了個紅包,大多數時候會迅速地搶,不管是搶到了1毛錢或者1塊錢,心裡都會高興一下,又搶到了紅包,可能會下意識想一下,這個人比較大方。
雖然搶到的金額很小,但還是很高興,幾乎付出什麼勞動就獲得money,因為不勞而獲是滿足組了人們占小便宜的心裡欲望。
問題3:
為什麼小區菜市場的商家主動選擇給消費者占比便宜,而旅遊景區的商家主動選擇提高加價占消費者便宜?
在經濟學上,兩個詞叫:一次博弈和重複博弈。
對于大多數人來,同一個旅遊城市,這輩子可能隻會去一次或幾次,兩次去同一個家餐館吃飯的概率幾乎為零,那麼在老闆眼裡,這就是“一錘子買賣”,在經濟學上又稱為“一次博弈”,既然你在我這裡可能就消費一次,那麼就要抓住這次機會,狠狠地宰客一次,這就是老闆的最優策略。
但是小區菜市場的商家對象的消費者就不一樣了,我今天在你這裡買了菜,因為住在這裡,明天還要來該菜市場買菜,所以商家為了與這裡的顧客建立一種關系是“重複博弈”。
為了讓顧客下次還來自己這裡買菜,就主動讓利一部分給消費者,這個時候商家就把重複博弈的利益考慮進來了,一次博弈的得失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三、既賣商品,又提供服務有一次,我臨時決定做涼拌菜,但是不知道買什麼樣的豬肉,就直接去問了王大姐,做涼拌菜,選擇那類肉比較好,然後給我選擇瘦8分肥2分的肉,又給我講了一下,與什麼蔬菜搭配比較好吃飯,然後說了怎麼做,需要什麼樣的調料,在哪裡能買得到等。
回來就按照她說的方法做了一次,發現問到真的還不錯,肉也是肥而不膩,口感不錯。
後來,去買她那裡買骨頭的時候,也會問一下,這種骨頭和什麼一起炖,比較好吃或者營養比較好等,有時候會建議,這個部位的排骨也可以用來炖湯,那個部位的排骨适合做糖醋排骨或者紅燒排骨等
在為他人提供産品的時候,也在提供這個産品的使用方法,為客戶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案;或者客戶不知道這個産品用來幹什麼的時候,提供一個這個産品的使用場景或者場景需求。
通過額外的服務,給用戶帶來了價值,給自己帶來了收入,這個就是一個種增值服務吧。
四、降低使用門檻,節約用戶時間大城市裡面,生活節奏比較快,下班後去菜市場,就想去買一件切好的菜,拿回來直接就可以下鍋炒,就不用回來洗菜、切菜等,這樣基本上可以節約一半的時間,其實炒菜花費的時間不是很多。
有些豬肉檔口,賣肉的大姐,會把瘦肉切成肉絲,你買回去直接可以下鍋炒菜,同時也給你提供點生姜絲,你就不用專門去為了炒一個菜專門去買一點了,買回來還要直切,這樣可以減少很多麻煩。
有些女生不喜歡碰油膩的東西,特别是有腥味的東西,比如魚,很多女生不喜歡自己去殺魚,一是可能地殺生有一點抵觸或害怕,二是就不喜歡弄的滿手就是魚鱗和魚腥味。不過現在好了,基本上你隻要買了,他們就給你把魚殺了,并且切成片,回家稍微清洗一下,腌制一下,就直接可以下鍋煮了。
有時候我們不願意做飯,可能就是嫌麻煩,覺得做一次飯太耗費心力和時間,有些商家意識到這個問題,就把做飯過程中比較費時的一個環節——切菜,在銷售這個環節給解決了,這樣就簡單少了做飯的難度,節約了用戶的時間。
就像知識服務商得到APP,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降低用戶獲取知識的難度,節約用戶的時間。
五、總結所謂産品是為了某些用戶存在的某些問題提供一套解決方案。
想辦法為用提供更多直接分類的客觀信息,盡量減少用戶的思考時間,盡量不讓用戶思考,幫助用戶更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學會與用戶建立一種重複博弈的關系,多讓利一點給用戶,增加用戶粘性,才能留住用戶。
産品即服務,服務即産品,其實服務就是産品的一部分,如果隻有産品,沒有服務的話,就感覺進了一家酒店,發現沒有服務原因,總是感覺少了一點什麼。
判斷一個産品是否價值,很重的一點就是看有沒有給用戶節約時間,就像汽車一樣,為人節約了到達目的地的時間。
PS:我們年輕人去菜市場買菜一般不會砍價或者砍價技巧不是很好,那怎麼用盡量低的價格買到同樣的商品呢?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小技巧:在菜市場經常看到一群大媽在菜攤前面,不斷地與賣菜老闆就價格上面進行談判,發現大媽們真的很厲害,來回幾個回合,就把價格看下來了,到了這個時候,你就走上前去,跟老闆說,這個菜也要來兩斤,這個就叫“搭大風車”。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大媽與賣菜老闆進行殺價幾個回合後,價格還是沒有殺下來,進行僵持階段了,這個時候,你就走上去,跟老闆說,這個東西價格再少一點嘛,我也要來兩斤,這個就叫“以量壓價”。
本文由@企業咨詢顧問 蔡文輝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