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一些古裝影視劇裡看到這樣的鏡頭:皇帝正在欣賞歌舞,太監拿着一份公文急急忙忙的跑過來跪奏:剛剛送來的六百裡加急。那麼,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出現了,是什麼緊急情況才會動用“六百裡加急”呢?
其實六百裡加急僅僅是一個說法,意思是有十萬火急的公文需要立刻呈送皇帝,不一定就是六百裡。
在中國古代社會,沒有什麼電報和其他通信手段。如果發生外地入侵的情況,經常會點燃烽火。在重大問題上,朝廷還是喜歡公文往來。在公文中能夠把事情講的非常清楚,甚至可以呈報對問題的看法。但是如何把公文快速傳達,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說,大家都聽說過的驿站出現了。在古代社會裡,每隔幾十裡就會有一個驿站。驿站裡有快馬和驿卒,這是為了替換已經精疲力盡的駿馬和通信騎兵。
對于公文傳遞的速度,也有明确的規定。如果是一般的公文,不是特别的急迫,一天走一百多裡就可以了。不要小看快馬的速度,那種擅長奔跑的快馬,一個小時跑幾十裡沒有問題。通常情況下,通信騎兵不會全速前進。但是如果是十萬火急的公文,這就需要全速傳遞。當年,安祿山造反之後,唐朝就動用了六百裡加急。如果騎手和戰馬已經疲憊,那就換人換馬,但是公文需要晝夜不停的傳遞。
按照這個速度傳遞,一天确實能跑600多裡。當然,并不是都是緊急公文才動用六百裡加急,也有例外。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就動用六百裡加急從嶺南為自己的愛妃運荔枝。“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形象地描述了這一場景。
一般來說,隻有外地入侵或者内部叛亂等軍國大事,才會動用六百裡加急。清末,慈禧太後身邊的紅人大太監安德海,耀武揚威的下江南采購繡品,途徑山東時被巡撫丁寶桢以太監不準出宮、違反了清朝祖制為由擒拿。同治皇帝命令立刻斬殺安德海,為了防止慈禧太後救人,同治皇帝就動用了八百裡加急。
其實驿站制度中,根本沒有八百裡加急,就是為了趕時間,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快速傳遞的意思。由于傳遞的速度比六百裡加急還快,所以被俗稱為八百裡加急。
到了清朝的末期,随着國門的打開,電報等現代通訊手段開始進入清朝各個領域,緻使全國各地的驿站開始逐步撤銷,成為了曆史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