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為胡。匈奴人曾自稱為“胡”。《漢書·匈奴傳》載,孤鹿姑單于緻武帝書曰:“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正因為匈奴人自稱為“胡”,并為漢人所熟知,故對于活動在匈奴之東的民族稱為“東胡”。戰國時期活動于榆中(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準格爾旗一帶)的有“林胡”,活動在林胡之西的樓煩亦被稱為“胡”,故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仿效林胡、樓煩的服裝式樣及作戰方式就被稱為“胡服騎射”。漢通西域之後,西域各族也被稱為胡。于是把匈奴稱為北胡:把烏桓、鮮卑稱為東胡;而匈奴以西、蔥嶺以東各族稱為西胡。
東胡春秋戰國時分布于燕國以北,盛時勢力達燕國東北及趙國的東邊。後為燕将秦開擊敗,遂遷至今遼河上遊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從事遊牧、狩獵。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曾向匈奴索取名馬、阏氏(單于之妻)、土地。公元前2世紀末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部落聯盟解體,散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烏桓,散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鮮卑與烏桓都役屬匈奴。
源于東胡的還有室韋和契丹,在南為契丹,在北号室韋。室韋與唐朝關系密切,不時遣使朝貢,接受唐朝所授官職。10世紀契丹建立政權過程中,部分室韋并入契丹。
契丹至唐末時才逐漸強大,五代時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
唐貞觀二年(628)契丹首領摩會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時,契丹已形成部落聯盟,君長出自大賀氏。648年,契丹諸部皆請内屬,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治所初在今内蒙古庫倫旗一帶,後遷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封無極縣男,賜姓李氏。
契丹有别部首領孫敖曹,唐武德四年(621)附唐。其曾孫孫萬榮,武周垂拱(685~688)中為歸誠州刺史,萬歲通天(696~697)中,與其妹婿松漠都督李盡忠(窟哥之後)并為唐營州都督趙文翽所侵侮,遂舉兵殺文翽,據營州反,進攻河北地區,屢敗唐軍。武則天征發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之後,契丹附于後突厥。唐開元三年(715),其首領李失活來附,唐廷複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其後,契丹首領可突幹再次叛唐,唐為防禦契丹,加強東北邊防兵力,建立範陽、平盧兩節度,重用胡人安祿山,結果釀成安史之亂。肅宗至德年間(756~758),契丹與唐保持朝貢貿易關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紀中葉回鹘破亡,契丹又歸順唐,唐賜以“奉國契丹之印”。
契丹本分八部,八部大人每三歲推一人為盟主。907年,耶律氏代遙辇氏為盟主,廢除首領選舉制。916年阿保機稱王,建國号契丹;947年改稱遼。
契丹創制了自己的文字。920年阿保機制定了大字,叠剌制定了小字。在遼朝皇帝陵墓裡發現了刻在墓志銘上的小字,還沒有完全解讀。契丹文字後亦為金朝襲用。
1125年,遼為金所滅,契丹人多歸附于金;一部分人則于遼亡前一年(1124)随耶律大石西遷,建立西遼(哈剌契丹,1124~1121)。後契丹人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民族。
契丹國勢曾遠及中亞,故中世紀中後期西方許多國家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國,這一名稱因13世紀蒙古的西征,進而指稱全部中國。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