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天時間裡,新疆多地雨水頻頻。伊犁河谷等地不僅暴雨、雷暴、冰雹頻發,部分地方的短時強降雨甚至引來了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相比之下,很多海濱地區,雨水卻很不如意,遼甯、天津、河北東北部、山東、江蘇中北部等等,雨水貧乏,甚至是滴水不下。這些海濱城市的“無雨”仿佛在昭示着一個變化:氣候在逆轉?!西北的雨比海濱地區都多了?
我們以例子中的新疆為例,據統計,1961以來,新疆年平均降水量呈顯著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8.8毫米。這股增長的勢頭是比較穩定的,幾乎每一年新疆的雨水都比之前的平均水平要多點兒。
西北幹旱地區的特點往往是一次下完一個季節,甚至一年的雨。趕上某一天,可能降雨較多,但總的降雨量與東部地區相比仍然是明顯少的。
美麗的新疆伊犁(圖片來自墨迹天氣時景用戶)
近些年,塔克拉瑪幹沙漠發洪水等新聞頻出,主要原因還是徑流量。新疆的水資源很大一部分來自山區,比如天山、昆侖山以及阿爾泰山,這些山區降水較多,往往容易形成冰川和雪山。當夏季溫度較高時,雪山融水形成徑流流到山下,這才是導緻洪水的一個主要原因。也就是說一兩場大雨、暴雨僅僅是表象,本質上新疆、西北等頻出的次生災害,成因是氣溫升高!雨水僅僅隻是背了鍋!
我們研究一個地方是否足夠濕潤,除了看濕度、降水量、近地面含水量等指标外,還有個重要的數據:蒸發量!隻要一個地方的蒸發量比降水量多,那這個地區的氣候類型就依然是幹旱!
我們将視角從新疆抽離開,看整個西北。西北地區的不少地方,不僅雨少,而且潛在蒸發量還很大!是一個典型的“入不敷出”的狀态,很多地方可能一年都沒有100毫米的雨量,但卻每年蒸發掉2000毫米,幹旱就是唯一的結果了。蒸發量大,主要是日照強度、太陽輻射量、氣溫、日照時長等綜合因素導緻的。可以這麼說,即使把長江流域的降雨都挪給西北,西北很多地方還是會幹旱,蒸發量巨大是很難改變的,這正是西北水資源珍貴的原因。
從數據上看,1987年到2009年,西北47個氣象觀測點測量出年平均降水量為134毫米,比一下1960年到1986年這段時間110毫米的年平均降水量,增加了大約20%的降水量。但這部分的增量在蒸發量面前顯得“杯水車薪”。
不僅如此,西北地區的氣溫還在逐漸攀升,近20年,西北的平均氣溫比常年平均氣溫攀升了1.36攝氏度。這部分升溫換算成蒸發量看,可能會增加40-60毫米蒸發量。結合增加的降水量來看,絕對“幹旱水平”進一步提升了。
随着全球變暖、氣候異常的加劇,世界各地的異常天氣都在變多、變頻繁。像是過去10天新疆多出來的雨水,或者是2021年遲遲不退的華西秋雨,都是一個個例子,它們未必能逆轉幹旱的氣候類型,但短時間持續的雨水,卻可能旱澇急轉,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美麗大西北的生态改善,非一日之功。我們要做的是珍惜水資源,減少碳排放,為沙地增添一抹綠色。
筆者:丁滿,氣象專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