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以來,蔬菜價格快速走高。農業部發布的28種重點監測蔬菜價格顯示,截至上周五的10月平均批發價為5.20元/公斤,較9月環比提升13%,顯著高于曆史同期季節性水平(通常10月由于北方率先降溫,蔬菜供應地将南移,因此北菜南運規模縮小,同時疊加氣溫下降保鮮費降低,因而菜價環比走弱)。
為何蔬菜價格超季節性走強?
基于經濟學角度,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供需方面。
任何東西價格的變化都可以用供需的變化來解釋。比如說供給少,需求多,那麼價格就會上漲。蔬菜到底是供給還是需求出問題?我國的人口結構是比較穩定的,所以對蔬菜的需求應該還是比較穩定,可能是供給出了問題。供給為什麼出問題?從邏輯看,蔬菜的種植面積都是非常穩定的,主要是極端天氣的影響導緻蔬菜産量的減少。實際上,今年全球可能受到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拉尼娜現象又稱反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異常大幅持續偏冷,從而可能會引發全球氣候異常的海洋和大氣現象),而國内北方多個蔬菜供應大省持續低溫與降雨導緻了菜田被淹,可上市蔬菜減少,因此整體供應規模受到擠壓。
第二,成本方面。
從成本角度看,種植蔬菜主要的成本包括種子、化肥,還有人力成本,蔬菜在上市前還存在運輸成本,每一項都可能影響菜價的提升,具體來看:一方面,如我們前文所述,由于北方主産區持續降雨,導緻采收機器無法進入田間地頭,因此不得不進行人工收割,導緻采收成本提升;另一方面,目前國際大宗商品的上漲,導緻種子化肥價格上升明顯;再者,油價的持續上升也導緻蔬菜運輸成本不斷走高;此外,由于今年氣溫較低,冬季大棚需要保持溫度,就需要消耗更多能源取暖,而能源價格的持續上升,也提高了蔬菜種植成本。綜合來看,這幾項加速了蔬菜價格的快速增長。
第三,購買習慣方面。
蔬菜并非現在才漲起來,隻是大家的購買習慣導緻了對蔬菜價格上漲并不如以前敏感。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從超市購買蔬菜,那麼對單價相對不太敏感,而是更關注總價。因此對于單個品種的漲價相對鈍化。
未來蔬菜還會漲價嗎?
從常規的季節規律看,正常情況下6-7月份蔬菜是全年最便宜的時候,伴随着入秋,蔬菜價格持續回升直到春節左右達到最高。今年一方面傳統季節性規律依然會起作用,另外成本、極端天氣等也會持續作用,考慮到今年春節在一月份,因此蔬菜價格未來可能将會面臨持續4個月的上行壓力。
對于通脹及其他農産品有何影響?
首先,28種重點監測蔬菜價格和鮮菜CPI曆史走勢基本吻合,因此在前者已經明顯擡升的情況下,鮮菜通脹将有所改善;
另外可以發現,蔬菜價格的高點,往往對應水果價格上行過程的中間點位,即蔬菜價格在攀高後,水果價格會在後續沖高,這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二者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王偉新,2014,《水果和蔬菜消費上可以相互替代嗎?》),即當蔬菜價格過高後,水果的替代效應加強,對其需求增長推升價格走高。目前水果價格仍舊較低,十月改善不明顯,預計後續水果價格也将随蔬菜提升,共同推升通脹回升。
本文源自金融界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