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一個人,如果無所敬畏,那麼,往往不是因為他有多強大;恰恰相反,是因為他無知。
狂妄與無知,往往是連在一起的。
無知,導緻狂妄;狂妄,造就無知。
真正厲害的人,必有敬畏之心。
《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
所謂的“道”,就是世間、宇宙的運行規律。
那麼,作為個人,能夠窮盡世間、宇宙之規律嗎?
我想,是不可能的。
那麼,既然不能,我們又當持何種心态呢?需要心存“敬畏”。
那麼,又當如何心存敬畏呢?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人,自恃高高在上,聰明絕頂,于是,他們就肆無忌憚地為非作歹,自認為這世間,沒有什麼人能夠懲罰他們。
最近看到醫院一條标語:虎虎生威迎新年,手術室裡全是錢。
對于病人來說,看到如此标語,很可能會産生“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無奈。
所謂“醫者父母心”,如此唯利是圖,毫無仁心,又如何堪稱“醫者”呢?
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
人,無論占據多麼有利的形勢,一旦違背了天理,必然難逃天理之懲罰。
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誤了卿卿性命的原因,不是不夠聰明,而是違背了天理。
真正明智的人,懂得敬畏天道,即使再聰明、再有實力,也會有所敬畏,不敢肆意妄為來欺人、欺天。
所謂大人,不僅僅是指地位高的人,更是指德行高的人。
那麼,為何要敬畏這樣的人呢?
因為這樣的人,做人做事,往往能夠嚴守道德底線。他們能夠做衆人之榜樣。
君子對于自己,是有着很高的道德要求的。所以,面對這樣有大德行的人,他們會害怕自己違反了道德規則,從而被大人批評、厭棄,失去提升自己德行的機會。
所以,他們面對這樣的“大人”,行事會更加謹慎。
小人則不然。
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小人眼中,往往隻有利益,他們視道德為無物。
所以,他們面對品行高潔的“大人”,不但不會羞愧,反而還會“狎大人”。
對于小人來說,能夠讓他們敬畏的,唯有權貴、富人。
結果會如何呢?
君子最終獲得了衆人的喜歡、擁護,小人則被大衆所鄙棄。
富人贈人以金錢,智者贈人以良言。
有時候,一句良言,抵得上黃金萬兩。
《左傳》中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立言,是三不朽之一的不朽。
真正明智的人,對于聖人之言,心懷敬畏。
為何呢?
因為聖人是先知先覺者,他們的言論,就是用來啟發後知後覺者的。
聖人的言論,往往揭示了事物的發展規律。
而事物的發展規律,隻可以遵循,不可以改變。
任何人,一旦違背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必然會導緻失敗。
智者,敬畏聖人之言,聽從聖人之言,所以,他們往往能夠輕易地達到自己的目标。
《道德經》中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一個人越是無知,對于聖人之言,就越容易嘲笑,結果,他們隻能在迷途中徘徊;
智者心存敬畏,以聖人之言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所以,他們能夠脫離困境。
《孟子》中說:“人有不為也,然後可以有為也。”
一個人,隻有有所敬畏,不當為的事情,堅決不為,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
願你我,都能有一顆敬畏之心。
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