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茅盾文學三部曲

茅盾文學三部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9 16:40:18

現在我還是堅持我從前的意見,我還是以為《呐喊》所表現者,确是現代中國的人生,不過總是躲在暗陬裡的難得變動的中國鄉村的人生。

我還是以為《呐喊》的主要調子是攻擊傳統思想,不過用的手段是反面的嘲諷。如果我們能夠冷靜地考量一下,便會承認中國鄉村的變色。

所謂地下泉的活動,是有些批評家所确信的,隻是最近兩三年以來的事,而在《呐喊》的鄉村描寫發表的當時,中國的鄉村恰正是魯迅所寫的那個樣子。再如果我們是冷靜地正視現實的,我們也應該承認即使在現今,中國境内也還存在着不少《呐喊'中的鄉村和那些老中國的兒女們。

茅盾對中國農民的審美想象就具有了兩個層面的認識,一方面既承認中國鄉村、中國農民革命性的變化,另一方面又深刻地認識到大多數中國鄉村深層結構的頑固以及大多數農民思想深層的愚味與保守性,所以茅盾對中國農民的審美想象是豐富而又極為深刻的,其筆下的中國農民形象是複雜而又多面的。1932年,茅盾開始創作的“農村三部曲”就鮮明地帶有這一審美想象特征,塑造了新舊父子兩代人在愚昧與覺醒之間的艱難掙紮。

《春蠶》發表于1932年11月,是當時表現“豐收成災”作品中的代表,也是茅盾第一篇真正以“鄉土農村"為題材的作品。《春蠶》 的創作靈感,來自報上的一則“浙東今年春蠶豐收,蠶農相繼破産”的消息,小說創作的另一因素是茅盾對家鄉蠶農生活的熟悉。

1945年茅盾在《我怎樣寫<春蠶>》一文中道出了詳情:茅盾的祖母來自農村地主家庭,喜歡養蠶,所以茅盾自小就對養蠶感興趣,了 解各種養蠶的知識。茅盾作家也耳聞目睹了當地鄉鎮蠶業市場、蠶農交易及由此帶來的悲歡。

《春蠶》中的老通寶的父親一生勤儉忠厚,兒子阿四、兒媳四大娘都是勤儉的,小兒子阿多年紀輕、有點不知深淺,但都有着農民勤勞質樸的優點。然而,老通寶和兒子阿多兩代人之間卻有着巨大的差異,《春蠶》開篇中老通寶的一句感歎“真是天也變了”拉開了小說叙述的新時代背景。

老通寶在回憶中重新溫習了一遍祖父時代勤儉緻富的發家史和現在家業的衰落,“老通寶家養蠶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間掙得了二十畝的稻田和十多畝的桑地,還有三開間兩進的一座平屋。這時候老通寶家在東村莊上被人人所妒羨,也正像“陳老爺家"在鎮上是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可是以後,兩家都不行了;老通寶現在已經沒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塊錢的債。

洋鬼子怎樣就騙了錢去,老通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陳老爺的話一定不錯。 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從鎮上有了洋紗,洋布,洋油,這一類洋貨,而且河裡更有了小火輪船以後,他自己田裡生出來的東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錢,而鎮上的東西卻一天一天貴起來。他父親留下來的一分家産就這麼變小,變做沒有,而且現在負了債。老通寶恨洋鬼子不是沒有理由的!他這堅定的主張,在村坊上很有名。.

五年前,有人告訴他:朝代又改了,新朝代是要“打倒”洋鬼子的。老通寶不相信。為的他上鎮去看見那新到地喊着“打倒洋鬼子”的年青人們都穿了洋鬼子衣服。他想來這夥年青人一定私通洋鬼子,卻故意來騙鄉下人。後來果然就不喊“打倒洋鬼子”了,而且鎮上的東西更加一天一大貴起來,派到鄉下人身上的捐稅也更加多起來。老通寶深信這都是串通了洋鬼子幹的。

然而更使老通寶去年幾乎氣成病的,是繭子也是洋種地賣得好價錢;洋種的繭子,一擔要貴上十多塊錢。

“世界真是越變越壞!過幾年他們連桑葉都要洋種了!我活得厭了!”

在 《秋收》 中,老通寶的“老中國兒 女好”的形象得到進一步的建構。 青黃不接的夏季,饑餓的農民開始“吃大戶,搶米囤”反抗不公道的命運,阿多等人也積極參與了鬥争。老通寶對此是極力反對的,以他自己的人生經曆“他的一貫的推論于是就得到了:造反有好處,長毛應該老早就得了天下,可不是麼?”因此,在幾十年的人生中,老通寶堅守百己家從祖交下來代代正派”,他自己也是從二十多歲起就死心塌地學着鎮上老爺們的“好樣子”,一心想翻身,重新實現自耕農的小康之夢,然而春夏蠶絲的跌價大大破壞了他的夢,使他害了一場大病。

随着秋天的臨近,老通寶在戰勝了旱魃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心中又重新鼓起希望的時候,但是米價暴跌的事實給了他沉重的一擊,最後在迷茫、困惑、悲痛、不甘心中去世。“當他斷氣的時候,舌頭已經僵硬不能說話,眼睛卻還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着多多頭似乎說:‘真想不到你是對的!真奇怪!”

與老通寶的愚昧、迷信、仇洋、保守、懦弱相比,兒子阿多在文本中展現的是一代新型的農民形象。哥哥阿四有些迷信,對荷花的“白虎精”有些相信。但是,阿多則堅決不信,對父親關于不要接觸“白虎精”的警告不以為然。在對待“吃大戶、搶米囤”運動中,阿多積極堅定,是村莊裡的帶頭者。

《殘冬》中,反抗意識進一步覺醒的阿多勇敢地從舊有的老通寶和哥哥阿四生活方式中走出來,準備去尋覓一條徹底翻身求解放的革命之路。

茅盾文學三部曲(現代文學專題茅盾文學創作)1

《子夜》

繪制了一幅30年代初中國社會各種錯綜複雜階級矛盾的宏大圖景。

傳達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關系;同時又在這一複雜的關系網中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藝術結構和人物心理刻畫方面更顯示出藝術匠心。

太陽剛剛下了地平線。軟風一陣一陣地吹上人面,怪癢癢的。蘇州河的濁水幻成了金綠色,輕輕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經漲上了,現在沿這蘇州河兩岸的各色船隻都浮得高高地,艙面比碼頭還高了約莫半尺。風吹來灘公園裡的音樂,卻隻有那炒豆似的銅鼓聲最分明,也最叫人興奮。暮霭挾着薄霧籠罩了外白渡橋的高聳的鋼架,電車駛過時,這鋼架下橫空架挂的電車線時時爆發出幾朵碧綠的火花。

從橋上向東望,可以看見浦東的洋棧像巨大的怪獸,蹲在暝色中,閃着千百隻小眼睛似的燈火。向西望,叫人猛一驚的,是高高地裝在一所洋房頂上而且異常龐大的霓虹電管廣告,射出火一樣的赤光和青嶙似的綠焰: Light, Heat, Power!

這時候一這天堂般五月 的傍晚,有三輛一九三O年式的雪鐵籠汽車像閃電一般駛過了外白渡橋,向西轉彎,一直沿北蘇州路去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