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書法被納入中小學美育課程,書法的現代性以及書法教育等話題持續引發讨論。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作為中國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們究竟應如何欣賞書法美學?
“不少人想到書法的第一反應,是寫一手好看的字。我們對書法的理解僅僅是一手好字嗎?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名家名字背後也隐含了很多故事與東方文化的脈絡。”策展人、藝術評論家王南溟亮相上海行知讀書會,和現場讀者分享了有關書法的趣聞轶事。
“過去寫書法,孜孜以求的是點畫勻稱,結體、章法勻稱,但書法大家王羲之《蘭亭集序》裡的運筆方法,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王南溟說,這幅傳世名作被視為“天下第一行書”,當年王羲之在寫的過程中塗塗改改,更多借用書法來抒發情感,而并不關心作品是否完美。”多處塗抹,反而凸顯了不可複制的即時性和情感的肆意流動。
仔細看王羲之書法的每一個點畫,比如“永”試圖構成一個呼應的關系,“一點下去,毛筆拎起來,這個口子上要有一個落筆的鋒。這個鋒下來,筆要收鋒,然後把它拎上去,拎上去後面又有一個口子。哪怕這個彎下來,也有一個虛拟的筆鋒過來,再入鋒再下來。這裡還要把鋒像打太極拳一樣……這個字是活的。”他解析道,王羲之在蘭亭序裡很有節制寫點畫,試圖把每個筆劃寫到“筆斷意不斷”,專業術語就是形成牽絲,通過速度帶出一根絲。
如果說王羲之的書法是筆斷意不斷,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則追求意不斷筆也不斷,這成了狂草的源頭。明代以後,王獻之的運筆方法更是得到了充分發展,書寫的字幅越來越大,“明代的建築比較高,挂作品的時候要顯得有氣勢,字幅比較長,無數的線條轉為線條對線條之間的連接,像抛出去的絲帶,全部從上到下。”
而以“狂草”名世的唐代書法家懷素創作的作品,則記錄了他書法創作的過程,其中“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正表現了懷素書寫時的任情恣肆,豪邁不羁。“這讓我們聯想到書法也是帶有情感的,而這種情感是書法與寫字的首要區别。”
随着時代發展,所謂不太好看的字正慢慢納入我們的視野。王南溟談到,現在常用的“方正康體”曾經并不受待見——當年康有為将不正規的碑刻字體納入書法中,其中展現的粗犷氣息、厚重筆法都是“反美”的。“但藝術有時候是為了展現個性、表達情感爆發力,要找回原始的氣息,不正規的筆劃才能表達内心的情感力量。”
活動互動環節,不少讀者踴躍參與,紛紛表示:漢字傳承千年,蘊藏着古人智慧,文以墨載,“寫好中國字”的意義,不僅僅在于體面的“字體”,也是培養一種享受其中的心态,讓我們懂得欣賞不同風格的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