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傳》中,經過70回合的鋪墊, 各路英雄好漢齊聚忠義堂,排座次,舉“替天行道”大旗,将全書情緒烘托至極緻時,任所有讀者都想不到,這不是一個揚帆起航的起點,而是盛極轉衰的轉折點。
盡管之前宋江多次提到“招安”,但在12回緊湊的劇情之後,當宋江力排衆議,真的接受朝廷招安時,讀者才愕然發覺,全書的故事走向發生了轉變。
宋江奉旨征遼,朝廷圖窮匕見,借刀殺人來得不帶一絲遮掩,也正是從此開始,梁山衆人的悲劇結局紛紛展現。
一百單八将死的死,病得病,幾乎沒有好結局,可以說,宋江帶着衆人走上了不歸路。
可細看水浒會發現,上位三十六天罡星中有一位排名極其靠前,對梁山聚義有關鍵性功勞的人物,卻在梁山走向悲劇時逐漸神隐,歸家探母再不複出,逃過了清算。
這人便是在書中号稱一身道術,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的一清道人,三十六天罡星第四位天閑星入雲龍公孫勝。
梁山上極講座次的,對梁山功勞大,自身本領大、名氣大,大夥欽佩的居上首,實力差、入夥晚、名不見經傳的一般位次都不怎麼樣,比如盜賊出身的白日鼠白勝、鼓上蚤時遷、金毛犬段景住就排在了106、107、108。
因此,從這個排行第四的天閑星上,就應該能品味出公孫勝在梁山的地位,要知道在他前面的不是“匪首”宋江,就是名氣極大的盧俊義,還有自梁山草創就一直出謀劃策的吳用。
按理說,梁山頭幾号人物絕對是朝廷重點打擊對象,如果在《水浒傳》結局時沒有被朝廷借機收拾掉,基本就可以認定這個人隻是徒有虛名,但除了70回後的劇情,雖然公孫勝出場也不頻繁,但絕對是每一次出場就力挽狂瀾。
公孫勝第一次出場是在全書第一次有好漢“團夥作案”的“智取生辰綱”劇情中。
與劉唐、晁蓋、吳用、阮氏三兄弟的出場不同,公孫勝打一出場,整個人物就包裹了神秘色彩。
劉唐打聽到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搜刮民脂民膏,積攢了十萬貫金銀财寶,準備送到東京汴梁巴結自己的嶽父太師蔡京,于是想要糾結人截下這筆财富。
劉唐找了晁蓋,又因緣際會遇上吳用,吳用和晁蓋商議後,找阮氏兄弟相助,線性線索一條走下來,衆人接連出場,卻都合乎情理,沒有一絲突兀,獨獨到了公孫勝這裡,畫風一轉:“六籌好漢正在後堂散福飲酒,隻見一個莊客報說‘門前有個先生要見保正化齋糧。’”
吳用六人聚首,商議大事,正在興頭上,怎麼可能去理會“化緣”的人,偏偏公孫勝執意要見晁蓋,像過五關斬六将似的打入莊門,晁蓋這才明白有眼不識英雄,親自相迎。
公孫勝入席,雙方話一說開,發現公孫勝也是知道生辰綱一生,也是來拜托遠近聞名的晁蓋一起行義舉。
看上去公孫勝和劉唐一樣,但接下來的談話中,就顯示出公孫勝的不凡來。
雖然世人皆知梁中書搜刮寶物意在生辰綱,可這麼一大筆财富,梁中書也謹慎,遣了楊志押送不說,行蹤也不可能洩露外人。
晁蓋意動後,也隻是派劉唐去打聽,獲悉生辰綱的動向,可偏偏公孫勝話不驚人死不休,一言斷之:“這一事不須去了,貧道已打聽知他來的路數了。隻是黃泥岡大路上來。”
公孫勝雖說是“打聽”,可怎麼打聽?梁中書聽了楊志的計策,押送隊伍都是假扮的行腳客商,誰知道哪一路人是?偏偏公孫勝知道行蹤,一口道出,解決了劫生辰綱最重要的問題。
梁中書雖然前面說過,生辰綱必過黃泥岡,可公孫勝等人行的是打家劫舍的買賣,不可能死守黃泥岡,在每一個客商面前都演一出戲,麻煩所有過路人查看是否生辰綱。
那麼幾人能成功的原因,隻可能是公孫勝知曉生辰綱隊伍具體什麼時候來!
趕路變數太大,那個時候也沒有即時通訊設備,内奸也不可能實時報信,如此就凸顯出了公孫勝的本事,也将真相指向了唯一符合公孫勝道士身份的答案——算出來的。
雖然現實裡這個答案很不切合實際,但就《水浒傳》第一章洪太尉放出魔星來看,《水浒傳》也不是徹底的紀實文學。
生辰綱事件告一段落,縱觀全書,這是梁山第一次“聚義”,也是梁山發家的開始,公孫勝也算是梁山的“開山”功臣,甚至可以稱得上是“開山”最大功臣。
後續的劇情便是蔡太師知曉梁山“賊人”兇惡,派人捉拿他們,面臨追兵時,公孫勝再次大顯神威,祭風助衆人逃脫,這也就驗證了我們之前的說法,公孫勝是會超現實的道法的。
依靠着兩功,公孫勝也坐穩了林沖彙合晁蓋奪了梁山泊後的第三把交椅。
其後,《水浒傳》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不寫梁山泊,轉而叙述宋江的遭遇,直到宋江上山後,方才有了公孫勝的再次出場。
隻不過這一次公孫勝的出場卻是暫别,宋江上山後回鄉看望父母,動了公孫勝回家探母省師的念頭,公孫勝離開的時候本來答應了三月而歸,但自此直到53回才被戴宗和李逵請回來。
正是因為這一次拜别,讓公孫勝身上再一次充滿了神秘,不少人認為,公孫勝的離開是在躲宋江。
且看劫法場時,一共有兩撥人,一撥是梁山好漢,蔡太師遣人抓他們時,是宋江通風報信,助他們脫逃;一撥是受了宋江十兩銀子的李逵帶領的人。
李逵性格兇殘,劫法場逢人便砍,晁蓋都喝止不了,隻有宋江能收服他,本領高強的戴宗也是如此。
宋江上山無異于對梁山原有組織架構造成沖擊,雖然公孫勝對名利不甚在意,但宋江上山後的一系列行為卻與公孫勝本心相背。
從公孫勝找人劫取生辰綱可以看出,此人還算和“替天行道”沾邊,甚至連智取生辰綱的剩餘六人都不算兇殘,麻翻楊志等人也沒想過什麼殺人滅口。
再看宋江一系,宋江本人長袖善舞,不管對方是否良善,來者不拒,隻要你敢叫一聲“好漢”,我就慷慨解囊、推心置腹,動辄打殺的李逵、武松都是這樣被收服的。
如此,宋江雖然收了一大批心腹,但魚蛇混雜,看上去都是稱兄道弟的,但壓根不是一路人。
就拿梁山泊來說,林沖為人正派,八十萬禁軍教頭,是實打實遭遇不公,被迫上山的,怎麼跟李逵這種兇徒為伍?
但無奈,林沖無路可走,隻能留下來。
公孫勝則不同,他有道法傍身,也有神通廣大的師父,想走就走,自由得很,不過,閑雲散鶴慣的公孫勝一開始沒有覺得不妥,直到宋江省親。
宋江剛剛被劫出法場,路上多是搜捕的官兵,此時選擇回家省親是一件相當不明智的事情,可“孝比天大”,宋江的理由無懈可擊,衆人隻能放宋江離去。
可這一走就把晁蓋等人架起來了,宋江于他們而言是救命恩人,雖然他們也救了宋江,可宋江自有李逵等人相救,晁蓋這個恩情并沒有還上,後來再次排座,宋江也自居第二,讓晁蓋在道義情理上始終吃着虧。
這就導緻宋江下山沒多久,晁蓋等人就全員出動去保護宋江,一山不容二虎,宋江和晁蓋無形之間的比拼,才是宋江到來對梁山造成的最大沖擊。
大事寸功未竟,倒是内耗率先開始,公孫勝這才起了離開的心思,恰逢宋家父子團圓,觸了心緒的公孫勝就暫且拜别。
可這躲也沒躲過,宋江打高唐州救柴進,遇上會道法的太守高廉,隻能差戴宗去尋公孫勝,戴宗害怕帶不回公孫勝,帶上了行事莽撞的李逵。
李逵不負期望,不僅以斧劈公孫勝之母要挾公孫勝相見,還深夜斧劈公孫勝師父羅真人,好在羅真人道法高強,借葫蘆假身替死。
公孫勝起先不願再上山,給出的理由就是要侍奉老母和師父不讓離去,結果,都被李逵硬核解決,雖然師父無恙,但戴、李手段下作,要不是奈何不了公孫勝,就差擄人上山,為了不累及家人,公孫勝隻能跟着走一趟。
不過,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也傳給了公孫勝五雷天罡正法,讓他下山助宋江“保國安民,替天行道”,又給一句預言,讓他“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這是一個相當有深意的教誨。作為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顯然也是有些筮蔔占卦的本領,預見到了梁山一夥的結局,因此告誡助宋江替天行道可,不可與宋江“同流合污”。
現實角度看,真人也是有迹可循,從李逵身上發現的端倪。
這麼個拿人父母要挾、半夜殺人的莽漢,竟是宋江的心腹,但凡宋江有心就該明白烏合之衆難登大雅,要麼早早被招安,替大家謀出路,要麼真的颠轉乾坤。
一夥亂臣賊子被招安,能有什麼好。
可真的颠轉乾坤後,李逵作為心腹,必然居功自傲,惹下禍事,這種基業長久不了,因此無論是被招安至京師,還是打下汴京,都該自覺而歸,不染禍事。
即便宋江不南下打宋氏江山,想要與朝廷争鼎,梁山的發展之道隻在北上謀求幽、燕之地,可遼國怎麼能是腐敗的宋比得上的,開戰必有犧牲。
而且,如果宋江謀求幽燕,與宋争霸,戰端一開,生靈塗炭,完全違背了“替天行道,保國安民”,無論哪一點,不如早早離去。
抱着這樣的教誨,自《水浒傳》53回開始,公孫勝回歸梁山,破高廉法術,攻取高唐州;擺八卦陣攻芒砀山;潛北京下大名府。
71回,公孫勝受宋江之托,主持羅天大醮超度戰事以來“橫亡惡死”,誰知招來神光,神光沒入地下之處,挖出一塊寫衆人姓名、名次的石碣,自此梁山大舉“替天行道”,正式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起義。
其後,二敗高俅時祭風助火破官軍戰船。招安之後,公孫勝本該離開,偏偏宋江多次挽留不說,更是在征遼途中,随公孫勝拜谒羅真人。
羅真人隻得許公孫勝随宋江“去幹大功”,不過多聞宋江口稱忠義,便假詞:“這個徒弟公孫勝,俗緣日短,道行漸長……如奏凱還京,此時方當徒弟相辭,卻望将軍還放。”
害怕宋江不答應,便又說了理由:“一者使貧道有傳道之人,二乃免徒弟老母倚門之望。将軍忠義之士,必舉忠義之行。未知将軍雅意肯納貧道否?”
雙方交鋒至此,宋江隻得答應。其後,公孫勝大顯神威,空中運兵、喚神獸相助、神火破金磚、五裡黑霧下石祁,道法之玄妙,堪稱絕世無雙。
此時,公孫勝随宋江已經從北方遼國打到了淮西王慶,遠遠超出了羅真人與宋江的諾言,宋江不好再挽留,因此,公孫勝在梁山衆人最後一次征戰征方臘之前,全身而退,北歸薊州回家探母,自此歸隐。
回顧整本《水浒傳》,公孫勝其實早早看破梁山是是非之地,也嘗試脫身過,但梁山行事無忌,公孫勝不得不再次出山。
無論是道士身份,亦或是《水浒傳》勾畫的公孫勝性格中的忠義,都要求公孫勝既許諾,便全力而為。
這才有了後來大顯神威的公孫勝,不過公孫勝也一直沒有忘明哲保身,在即将“狡兔死,走狗烹”之際,成功跟梁山脫離幹系。
不過,不少人奇怪,公孫勝如此神通廣大,“反賊”出身的他,應該也是朝廷的眼中釘,為何不會被清算。要知道,連梁山都能拿老母親要挾公孫勝,為什麼朝廷就對公孫勝一點反應都沒有?
這不得不再深究一下公孫勝的背景。
在很多人将注意力放在《水浒傳》第一回标題後半句“洪太尉誤走妖魔”時,卻忽略了标題前半句“張天師祈禳瘟疫”。
衆所周知,我國曆史有兩大宗教,一個是佛教,一個是土生土長的道教,不同朝代盛行的宗教不同,宋朝就是一個整體偏向崇信道教的朝代。
“天師”,道教專有尊号,書的第一回标題就是在提醒讀者,《水浒傳》在宗教背景方面和現實一緻。
開篇也驗證了這個說法,宋仁宗時期,京師瘟疫盛行,在醫療水平不發達的年代,古人崇信“天人感應”,于是大臣建議命天師主持羅天大醮,“奏聞上帝,可以禳保民間瘟疫”。
國家級的祭天大禮,需要道教天師主持,由此可見書中道教的地位不凡,這與現實北宋崇道完成了相通。
并且,全書劇情的開頭“洪太尉誤走妖魔”,也是伴随着道人的谶言,由此可見,書中第一回已經定下了奠定了“崇道”的基調,哪怕書中後續背景是幾十年後的徽宗時期,道士地位依舊很高。
而且《水浒傳》本就堅持在現實上架空,蔡京、高俅、宋江都确有其人,而徽宗是宋朝曆史上數一數二最崇信道教的皇帝。
無論按照書中的規則,還是按照現實實際,不光蔡京、高俅會因為讨好徽宗不敢輕易去找道士的麻煩,宋徽宗自己也會因為崇信道教人士,而放公孫勝一馬,更何況,公孫勝也不是道門中的無名之輩。
羅真人雖然與宋江談話時十分謙遜,但書中宋江與羅真人交談時,說得最多的是朝廷,這說明會葫蘆替死的羅真人不是唯唯諾諾之輩,而隻是敬重皇權。
加上羅真人書中多次留下切中未來的預言法語,可知其在道法上有極高的修為,這般人物的弟子,怎麼清算?
綜上,公孫勝之所以是梁山中不多的能安享晚年的,其一是審時度勢,很早就想要脫離梁山;其二,公孫勝雖無政治背景,但宗教背景可保一生平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