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簡稱“文殊”,又作“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舍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出世時有許多瑞相,相貌莊嚴,具三十二相。成道後的文殊,為佛陀弟子中的上首,在衆菩薩中堪稱第一,所以尊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佛陀曾說,在過去世中,曾經面授法義,因此,文殊菩薩又被人稱作“三世覺母”。而在諸多經典中,則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
其實文殊菩薩過去世早就成佛,如在《首楞嚴三昧經》中的“龍種上尊王如來”,在《八十八佛洪名寶忏》中的“普明佛”,都是指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有時手握蓮華,象征智慧的高尚純潔;有時手握寶劍,表示智慧能斷除一切煩惱;有時騎坐金毛獅子,表示勇猛威武;有時安居蓮台,表示清淨無染;有時騎乘孔雀,表示飛揚自在。
在中國,五台山是文殊化現的道場,在各地佛寺道場中,如僧堂、戒壇,都供奉著“僧形的文殊”,以弟子的身份來協助佛陀的教化,是為内秘菩薩行,外現比丘相。
另外,還有“五髻文殊”的形象,這是表示五智、五佛,意指文殊菩薩雖有童子的姿态,卻是諸佛的大智。
經典的記載中,在在顯露出文殊菩薩的絕妙睿智與靈巧說機。例如: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中,三百餘次的大乘法會,文殊菩薩幾乎都參于其中。在《維摩經》中,當諸大羅漢、諸大菩薩不敢向維摩問疾之時,文殊菩薩當仁不讓,率領衆人前去,并和維摩居士暢論“不二法門”之理。這是文殊菩薩智慧威德發揮至極的表現。
在《妙法蓮華經》中,當佛陀在靈山會上放白毫光,文殊深知佛意,即請佛陀宣揚法音,倡導圓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礎。而文殊菩薩的睿智,也讓與會的菩薩、羅漢等,心悅誠服地尊他為大善知識。
《華嚴經》善财童子也是受到文殊菩薩的鼓勵,因而發起南詣各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開旅遊參學的先河。
又在《楞嚴經》中,阿難尊者為摩登伽女的巫術所迷惑時,文殊菩薩持劍前往裡巷民舍,将阿難救出,這種護持後進,以正導迷的示現,成為佛門的一段佳話。
另外,《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記載,佛陀曾在隻園精舍,于夜半入定放光,照亮文殊菩薩的禅房。舍利弗知道佛陀現神通相,是為饒益衆生,而說妙法,因此令阿難集合衆僧。會中,佛陀依跋陀波羅之問,向大衆述說文殊師利有大慈悲,随佛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并說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無量變現。若有衆生但聞文殊師利名者,除卻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供養者,生生之處恒生諸佛家,為文殊師利威神所護。
文殊菩薩善說法要,有些疑難的問題經他解說,即能恍然大悟。說法時,經常引用說喻、反诘、引證、否決、機鋒來警醒衆生,善巧開導,具有獨到風格。
例如《阿阇世王經》載,阿阇世王造了殺父的五逆罪,内心深感罪惡深重,疑悔不安,而請文殊說法,希望能解脫他内心的疑悔。文殊卻對他說:“若恒河邊沙等佛,也不能為汝說是狐疑!”阿阇世王應時驚怖,竟從座上跌下來。這不是文殊師利使阿阇世王絕望,而是為王說:佛陀覺了一切法如虛空,本來清淨,不是可染污的,也沒有染污可除。
文殊菩薩到今日仍在各處現身說法。
例如:文喜禅師朝禮五台山,曾蒙文殊應現指引佛法,文喜禅師後來參谒仰山,頓了心契,并于任典座之職中開悟。有一次,文殊菩薩在飯鍋的蒸氣上現身,文喜禅師舉著飯鏟便打,說:“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再相見,惑亂不了我。”文殊菩薩也回答:“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老僧嫌。”文喜禅師已經徹見了自他不二的道理。
《虛雲和尚年譜》中記載,虛雲和尚朝禮五台山的時候,文殊菩薩二度化身文吉老者,解救他病弱垂危的生命,并為他釋解佛法真義,使他覺悟拜佛隻在吾人的一片真心。
文殊菩薩是佛陀的法王子,
文殊菩薩是諸菩薩羅漢的上首,
文殊菩薩是每一個佛子學習的對象,
文殊菩薩是佛教的驕傲與光榮,
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
文殊菩薩是般若空性的證悟者,
他已經斬斷了所有的煩惱。
文殊菩薩是力量的示現,
他可以拯救衆生遠離苦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