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
走馬燈
其興于秦漢,成熟于唐宋
最初由皇家漸漸流入民間
此後作為節令玩具
在民間廣為流傳
由于燈内畫影流轉,物換景移
故喚作“走馬燈”
▲ 這盞傳統走馬燈
由山東文登的隋書弼老人
根據兒時的記憶複原制作
有人考證,說12世紀以後,西方人到中國看到這走馬燈,感到非常驚奇,就把它帶到歐洲,被稱為“神燈”。現代著作《物理學史講義》講到中國古代部分,曾做總結說,走馬燈的發明,“反映出當時人們已經利用了空氣受熱後上升,冷空氣下沉的原理,以推動軸連帶紙剪人馬轉動……從原理上來看,它是現代燃氣渦輪機的萌芽。1550年左右,歐洲才出現類似中國走馬燈的裝置。”
燈影流動
北宋陶谷陶學士的《清異錄》記載
說唐朝同昌公主死後
唐懿宗賜“仙音燭”來追悼愛女
此燭“狀如高層露台,雜寶為之,花鳥皆玲珑。
台上安燭,燭點燃,則玲珑者皆動,叮當清妙。
燭盡絕響,莫測其理。”
當時也有類似的燈,名為“轉鹭燈”
顧名思義,蓋花鳥玲珑者皆動之燈燭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走馬燈是仙音燭、轉鹭燈這類燈的統稱
也叫“馬騎燈”
▲ 走馬燈的關鍵部件——内芯
走馬燈的外形類似圓形或多邊形的宮燈
燈中間豎一根立軸
由一組偏斜狀葉片構成的“葉輪”
橫向裝置于立軸上部
葉輪下面
有多根細軸垂直固定于立軸中部
各根細軸上粘着紙質的人物、馬騎
燈底的立軸旁安放燈燭
點燃燭火後,葉輪轉動,帶動立軸
輕巧的紙人紙馬一起旋轉起來
它們的影子投射到燈壁上
從外面觀看,隻見人跑馬奔、循環追逐
▲ 宮燈式走馬燈的組裝方式
走馬燈“走”起來的關鍵
早在公元前5世紀
墨子就提出了“光到影消”
對光影與物象的關系做出論述
為走馬燈的發明提供了理論依據
而走馬燈能夠自行轉動的關鍵原因
則在于燈亮之後
加熱了燈筒内的空氣
被加熱的空氣體積膨脹
密度減小,在燈筒内徐徐上升
推動上端的葉輪轉動
從而帶動中心軸和剪紙人一起轉動
熱空氣從上端散出
下端冷空氣補充進來
循環往複,燈燭不滅,走馬燈不停
古人利用火焰産生的熱氣流
發明出好玩兒的走馬燈
厲害了
趣味對聯
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寫出下聯哦~
◎本文轉載自“中華遺産”,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