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記者 潘興彪
11月17日,由光明網、中國電信集團、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共同發起成立的5G融媒實驗室在中國電信研究院挂牌并舉辦了5G融媒發展研讨會。會上,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謝新洲副院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彭蘭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張洪忠副院長等10名來自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受聘為實驗室首批專家。
5G融媒實驗室挂牌儀式 光明網記者 孫雲清/攝
5G融媒實驗室自2019年12月5日成立以來,一直緻力于搭建5G融媒體發展交流平台,助力5G融媒技術的創新研發和成果推廣。研讨會期間5G融媒實驗室第一次集中展示了雲導播、智能視頻摳圖、智能寫稿、AI内容審核、5G慢直播、AI虛拟主播、智能分揀、雲投等近一年來融媒體系的産品和成果。
來自中宣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河北智慧城市融媒體研究院、中國電信研究院、北京市各區融媒體中心等30餘名專家結合實驗室起草的《5G融媒應用白皮書2020》提綱,就5G融媒的應用和發展進行了研讨。
嘉賓在5G融媒實驗室參觀 光明網記者 孫雲清/攝
“5G 媒體融合”借助“四力”向前發展
“‘5G 媒體融合’是在四個方面推動力共同作用下向前發展的。”在談到《5G融媒應用白皮書2020》提綱的研究思路時,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書記、副教授盧迪提出,“第一個‘力’是政策或管理。政策驅動是加快推進媒體融媒發展第一力,目前還處在政策層面,未涉及到管理層面。第二個‘力’是産業和商用。5G産業的生态發展、産業成熟度和商用程度會加速促進‘5G 媒體融合’。第三個‘力’是5G技術本身。5G的基本特征和關鍵能力會促進‘5G 媒體融合'。第四個‘力’就是應用,如何用的,如何創新的。”
5G融媒發展研讨會現場,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書記、副教授盧迪介紹《5G融媒應用白皮書2020》提綱。光明網記者 孫雲清/攝
開放式模塊化賦能可持續生産
北京市順義區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巫俊一直為人才缺乏所困擾,沒有人才進行融媒體建設舉步維艱。“能不能開發出一些模塊,就是讓我們這種區縣級的融媒體中心可以自己去取用?因為要讓我們自己去設計開發這些東西太難了,要把系統打開全融合也太難了。”巫俊感慨地說。
“我們提出解耦思維,所謂解耦就是模塊化,把一些核心的部分做成公共開放式的平台,不同服務商有不同标準,但在這個開放式平台就隻有一個标準。”針對巫俊代表區縣融媒體中心提出的需求,中國電信政企部數字政府創新中心總經理徐軍給出了回應,“像中國電信的天翼雲,就是一個開放式雲網融合的信息化基礎底座,賦能如5G短消息、視頻通信、定位服務、天翼對講等通信原子能力。在其上疊加各種模塊化應用,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應用,同時為大衆提供多種接入如手機、IPAD、PC、各種穿戴設備等豐富的泛終端。”
5G融媒發展研讨會現場,中國電信政企部數字政府創新中心總經理徐軍發言。光明網記者孫雲清/攝
光明網總經理陳建棟表示,成立5G融媒實驗室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想把一些應用或者産品變成真正的生産力。如果把應用或技術作為産品應用到媒體裡面,它就可以變成一個常态化的工具。比如光明網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智能分發分撿系統,當有稿件進來時,系統會自動利用AI技術研判稿件内容的主體意思,然後從一個含有幾十萬張圖片的圖片庫中挑一張或者多張圖片匹配到稿件中去。這個技術雖然說起來比較簡單,卻把編輯的工作效率提高至少十倍以上,并且把光明網在圖片領域的侵權風險降低了90%以上。
以技術創新驅動媒體融合
5G技術将人類帶入萬物互聯的全新時代。超高速率、超低時延、超大連接讓科技進一步為信息傳播提速,成為媒體融合創新的加速器。盧迪指出,在今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中首次提到了要用好5G、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當前技術驅動媒體深度融合還面臨三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是解決效能的問題,包括内容的産能、表現形式和傳播效果,這是先進技術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二個任務是效率問題。效率是互聯網 的本質和核心,技術不僅需要提升采編效率,還需在生産體系和傳播鍊條上進行賦能。第三個問題是市場機制的問題。今年中央提出了‘新聞 政務服務’的運營模式,但是商務模式還需要有效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作為長期從事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與創新産品研發的專家,中國電信研究院AI能力硏究部主仼王峰認為,用3個詞可以概括2020年“5G 融媒體”的整體特點:第一個詞是智能,現在媒體推送内容很多都是定制化;第二個詞是互動性,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今年的直播帶貨,直播帶貨很大部分依賴于網絡特别是5G的普及。5G能提供低延時、高帶寬應用,推動了直播行業的發展;第三個詞是實時性,比如疫情期間非常火爆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雲監工”,就是一種實時新聞傳播的方式。後來中國電信在珠穆朗瑪峰也做了直播,當時用的也是5G技術,才能夠把海量數據傳下來。
同時王峰也提出AI是把雙刃劍,5G AI可實現信息的精準推送,但同時帶來了認知壁壘、用戶隐私和數據安全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在媒體融合技術演進中需要考慮和解決的。
在中國電信數字城市研究院院長江志峰看來,5G從技術特性上與融媒體的應用就有很多契合點,5G不僅僅是一個輔助性的支撐工具,它能夠滲透到媒體的業務流程各環節中,但需要與業界合作夥伴協同進行創新。“比如5G切片的媒體專網如何去定義以及如何去設定參數值,對于做通信網絡建設和運營的人是沒有概念的,需要通信行業和媒體行業的專家深度合作,借助于5G融媒實驗室,針對不同的業務場景反複去實驗,通過實踐産生一個相對可行的行業模闆,引領行業發展。”
5G融媒發展研讨會現場 光明網記者 孫雲清/攝
數據新聞可能是未來媒體發展方向之一
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院長張鵬洲教授表示,從融媒發展到智媒,物聯網技術大有可為。融媒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而智媒是一個萬物互聯、萬物皆媒的概念。“很多信息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獲取,比如港口的物流信息可以直接形成數據新聞。”
來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長期從事新媒體、行業信息化以及多媒體技術等方面研究的楊崑表示,垂直行業或将成為未來5G媒體爆發的重點方向,将來整個總量會超過我們今天所有的新媒體,也就是我們說的媒體泛化,媒體無處不在,将來我們的很多媒體會是物聯網媒體。專家也做過一些預測,未來70%以上的新聞有可能是傳感器新聞或者數據新聞。
來源: 光明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