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的本質目的有哪些

教育的本質目的有哪些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1 05:47:57

教育的本質目的有哪些?廈門 尤德才 我以為,教育本質是回歸“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即回歸教育家陶行知“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的教育之道上,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健全人格、有創新和人文的精神,達到與自然、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境界,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教育的本質目的有哪些?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的本質目的有哪些(教育的本質是什麼)1

教育的本質目的有哪些

廈門 尤德才

我以為,教育本質是回歸“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即回歸教育家陶行知“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的教育之道上,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健全人格、有創新和人文的精神,達到與自然、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境界。

這裡以芬蘭教育為例,闡述教育本質是什麼?

芬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人均産出遠高于歐盟平均水平,享有極高的生活品質和高道德标準。芬蘭是全世界犯罪率最低和最幸福國家之一。公務員清廉高效,在176個國家和地區中,芬蘭名列第一,基本上達到中國古聖賢孔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①。

這些應歸功于芬蘭教育的有效性,芬蘭教育不僅課時最少,課後複習時間最短,而且假期最長。從2000年起,芬蘭15歲的孩子,在(OECD)評為整體表現世界第一,使得“芬蘭教育”受到全世界各國教育專家的關注。什麼原因推動着芬蘭的教育,使之成為一流的教育大國?

  芬蘭成為一流教育大國的主要原因:是回歸“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的教育之道上。

  在芬蘭,每個孩子和你我身邊的孩子一樣都是“國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産。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全國人民的驕傲;任何一個孩子的落後,都是整個國家的損失。不分性别、家庭背景、社會階層、貧窮還是富裕,着眼于每一個孩子、激發每一個個體身上的潛能。照顧弱勢,讓個别能力不足的新生代受到更多輔育。在同一所學校裡,老師的目标也是不讓“差生”掉隊,會根據他們的學習水平,調整教學進度和授課難度。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怎樣教導才對學生最有益處,從來不是為自己的教學成果拿第一或搶第一。“教育為公”的深植于每個芬蘭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強烈的共同責任感,不光是為自己,也是為其他人。

  在芬蘭,教育不隻關注孩子們成“才”,更在乎他們是否成“人”,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如能不能感知生活的美,願不願意幫助别人,有沒有能力去愛人……,這些都比比學習成績更重要。老師們提到最多的是:學習是為了生活。老師并不關心你學了多少知識。評價一個孩子的标準:如何與他人一起學習,你是不是為人公正、有創造力、有雄心、擅長團隊合作、有毅力、好奇心、同情心,是否有道德。學生之間沒有物質或社會地位攀比現象、沒有以成績好壞而引起的高姿态或自卑現象、或欺淩現象。人人都應賦予相同的機會,從不強調要赢在起跑點上。

  在芬蘭,沒有中國所謂的“資優班”(快班,實驗班);沒有隻把自己的孩子當寶,卻把别人的孩子當草。希望自己的孩子或學生“壓倒”别人的孩子為榮,反之為恥;沒有學校和教師認為:學生考分高,是為其“争光”,學生考分低,是為其“抹黑”;沒有要求家長課後督學;沒有課外培訓班、補習班;正式考試”次數不多,不做排名;學校和老師不作績效考核;沒有學校、校長、教師分三六九等,沒有貴族學校,沒人炒學區房……等現象。注重鍛煉孩子們自我管控時間和行程,進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孩子們不僅了解現實和差異,體諒别人,又能通過幫助實現信任和教學相長。使學習和探索成為孩子們不需要家長和老師督促的“自發”的行為,順其自然的人性化思維的基本理念貫穿整個基礎教育。

總之,芬蘭教育不正是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②,沒有把自己的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财産,特别關照自己的兒子。實行“有教無類”、衆生平等、因材施教、講信修睦、舉一反三、不恥下問等傳道授業解惑。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人,特别優秀的有七十二人,他們中的很多人出身寒微……。芬蘭社會不正是《禮記大同篇》裡闡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所說,不恃強淩弱,不損人利己,不自私自利,追求的是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基礎上的全民幸福及社會和諧的大同社會。

中國教育曆史上也曾輝煌一時,孔子所處的諸子百家輩出的時代,就其教育的品位與教育家的思想境界而言,不亞于當今之芬蘭教育。因為是在沒有當今芬蘭那樣雄厚的社會經濟做基礎,相當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及較為和平環境作後盾。讓每個受教育者不斷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服務社會。

教育不是一個孤立的事情,也涉及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意識形态等方面,當今中國教育問題根源,關鍵在于教育理念、模式、方向和國家的意識形态的選擇。适者生存,二八定律,舉國崇尚個體物質利益最大化的當下。連學校都搞“績效工資”了,學校分三六九等,校長、教師分三六九等,連學生也分三六九等……,教育還能“天下為公”嗎?使之成為一流的教育大國?“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質!

附注:

①《禮記·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意思是說,“大道”的時代,天下都是公共的。人們做事都為天下公共利益着想,社會管理推舉賢德和能幹的人來主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講求信用,和睦友善,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這樣使老年人都能善終,壯年人都有事幹,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長,鳏、寡、孤、獨和殘疾人都能得到撫養;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如意的歸宿。力氣使出來的,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中國自古就有公天下理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它即是個人高尚價值觀的取向,是人類和諧相處、身心和諧發展的基石,是治理國家社會教育的最高準則,千古“不易”之大道。自黃帝開始,至颛顼、喾、摯、堯、舜,王位傳遞并非世襲,而是賢者繼位。堯至舜、舜至禹的禅讓特别鮮明地呈現出選賢與能“天下為公,天下非私”的心懷。

中華文化是由天道而構成人文文化,“天地之大德曰生”,“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對所有衆生的安排與愛護,以及循環不息、時令有常的中華古老的“天人合一”思維模式,核心地展現了“普遍關愛”的和諧精神實質。

②孔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教育為職業,興辦私學的第一人,使教育學術民衆化。 孔子沒有把自己的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财産,特别關照自己的兒子。實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學思結合”、“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而知新”、“循序漸進”、“舉一反三”、敏而好學,學而不厭,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吾師“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千古流傳。更有許多關于教師的論述,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為人之師的标準。如:“誨人不倦”,要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稱孔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為教育家是當之無愧。孔子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