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和緻敬
曾幾何時,不經意的一瞬,卻是思緒翻湧。可能是自我意識的懵懂,抑或是自我認知的覺醒。不期而遇,真是久别重逢。
最近整理舊物時,遺忘多年的角落,竟然解封了一段兒時的記憶。在那個沒有手機和微信的純真年代,除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人們的業餘生活并非一無所有。第一次在親戚家看到整整齊齊羅列,圖文并茂包裝的就是記錄美好旋律的卡帶。
清晰如昨天,透過櫥櫃玻璃看着盒裝卡帶,精心保存的程度不難推測它們之于主人的珍貴程度。雖然當時并未聽過其中任何一卷卡帶,但憑少年累積的有限文字檢索出能辨識的僅有演唱者的姓名和專輯的名稱,至于那些渲染卡帶如何動聽的詞藻就完全是知識的盲區。
這一次與流行音樂看上去“似是而非”的邂逅,未曾想會在日後萌芽生長為時至今日的鐘愛。
緣于少年時期不具備充裕的經濟條件,但對于卡帶中音樂的魔力充滿好奇,所以放學和假期輾轉于同學家、音響店、雜貨鋪等類似循環播放卡帶歌曲的實體場景,畢竟朗朗上口的歌詞和鮮明律動的節奏時常讓自己流連忘返。直到家中第一台收錄機的登場,才終結了那段四處流竄的日子。
記得當年家中購置如此重要的家電,并不是為了滿足我這個小屁孩的興趣愛好,而是家人每天固定時段收聽的廣播節目如可能忙碌而錯過,拜托隔壁領居錄制後回放使用。當然,識得這個“寶物”的自己,怎肯輕易放棄天賜的良機,自此便開啟了:借卡帶→錄卡帶→買卡帶 的享“樂”人生。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音樂歸屬藝術範疇,欣賞的角度就會相對主觀,畢竟雅俗共賞的分界點在于鑒賞能力的優劣,也同時區分了“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的客戶畫像。
如果未曾接受正統音樂學習就未必能分辨出不同版本《卡農》到底是一種編曲還是一首樂曲。截然相反,流行音樂的受衆可以跨越性别、年齡、教育、信仰和國界,這也很好解釋了為何從未接受過音樂胎教的自己,在“三觀”未确立前竟然有了自己的“音樂觀”。
對于音樂的衆多溢美之詞中,動人心弦,或許是代入感最強的一個。因為弦外之音亦可泛指人生的三個階段:年少時聽聞别人,年長時聽見自己,年邁時聽懂世界。
我們個人喜好的密碼,一段被編譯進了基因,一段被隐藏在了經曆。不難發現,各個領域的精英,無外乎有的是“天選之人”,有的就是“時間之友”。對于音樂的理解亦複如是,從最初鐘情于音符,再到癡迷于歌詞,最終深陷于創作。
所以,如果一定要對音樂進行标簽分類,應該一種是“經典”,另一種都是“其他”。
經典和原創
經典到底是人為的解釋,還是時間的定義,是否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如果有的話就是具有典範、權威、不朽的主體。
其實任何一位傳世佳作的主人都并非“未蔔先知”的神人,他們無法預料在若幹年後自己的創作竟然會走上一條“封神”之路。他們在原創作品時的起心動念應該就是一種表達:自己對自己的表達(見自己)、自己對先賢的表達(見天地)、自己對生命的表達(見衆生)。
年少不知樂為何,聽懂已成樂中人
我把近30年用心聆聽過的音樂串聯成三個篇章,加以闡述音樂界中的人世間。所有歌曲均為當年優秀的代表作,排序不分先後,數據來源于網絡。
<第一篇> 見自己
《緻青春》: 《那些年》,翻看記憶的相冊,《光陰的故事》娓娓道來。《當》自己還是一個《倔強》的《玫瑰少年》時就《說好不哭》。因為在《十七歲的雨季》裡滿是泥濘,摔倒後《突然的自我》才發現原來人生并《沒那麼簡單》,因為《陽光總在風雨後》。《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一路蹒跚,一路堅定,《少年壯志不言愁》,隻要心中有愛,眼裡就有光。即使傷痕累累的《男孩》也《不再猶豫》,《我的未來不是夢》。
《童話》裡的《超人不會飛》,但有《隐形的翅膀》的《追夢人》卻可以《遠走高飛》,更可以《自由飛翔》。那時,曾憧憬自己是一個《奔跑》在《光輝歲月》裡的《水手》,當《紅日》東升,汽笛聲聲,我們即可《啟程》,遊弋在《日不落》的《大海》。因為《勇氣》是我的《唯一》,唯一《一生中所愛》。我相信如果愛,就《偏愛》,因為《愛拼才會赢》。也正是這份愛,如此真摯,如此深沉,就像用《怒放的生命》為《年少有為》的自己譜寫的這首的《青春頌》。
<第二篇> 見天地
魂牽夢繞中有一位《假行僧》,托缽執杖《漫步人生路》,在我們看來再普通不過的,在他看來卻是一條《天路》。試問我們《一生何求》,我們又命歸何處。《外面的世界》有時《晴天》照耀《海闊天空》,但當《天黑黑》時我們《仰望》那顆《夜空中最亮的星》,似乎《星星點燈》照亮了我們的前程。
試問《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當越過《山丘》,《再回首》那《被遺忘的時光》,往往最重要的就是那些《你不知道的事》。《人生何處不相逢》,即使《遇見》的是那《千裡之外》的《滄海一聲笑》,又《有何不可》。隻要相信,在《一千年以後》,我們都是這《笑紅塵》中的一粒塵土而已。何不我們《笑看風雲》,畢竟《這世界那麼多人》,再見,也就是《後會無期》。
<第三篇> 見衆生
每個人都有一份專屬的《獨家記憶》,《我懷念的》竟是《匆匆那年》裡《剛好遇見你》。回想我們曾經《一起走過的日子》,《我們的時光》饋贈的是一顆《感恩的心》,感謝《一生有你》。時不我待,《懂你》的我寫下《祝福》:願《朋友》,《隻要你過的比我好》,願你一生擁有《穩穩的幸福》,并《祝你一路順風》。
有很多話想說,但唯獨《講不出再見》,或許是不舍,抑或是不甘。《告别婆娑》中的虛妄,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孤勇者》。即使孤單,但不孤獨,我隻做一個無愧于心的,《沉默是金》的人。我隻會《跟着感覺走》,這種感覺是一種根植于良知的自覺。讓我在這條《平凡之路》上《潇灑走一回》。《我很快樂》因為我是一朵《自由行走的花》,我很幸福,因為我就是《給自己的歌》中,那個《追光者》。
經典和傳承
在曆史長河中任何政治、文化、藝術、商業但凡可源遠流長的,可持續發展的,可生生不息的都可稱為“經典”。經典永流傳的精髓是“合道”,順應天道、符合道義,即長期主義。
道,就是規律,也就是世間萬物互生共存的基本法則。就像生态循環中的物競天擇,不是最好的物種長存于世而是最适合的物種繁衍生息。人類進化的表現形式,也就是思想的進化,是一種随着時代演變而不斷孕育,其中“長期主義”跑赢了時間,穿越了空間。
長期主義恪守的是在實踐中發展(藝術來源于生活),再用發展的科學指導實踐(藝術又高于生活)。所以在人類征服未知的征途上隻有永遠攀登,永遠謹慎,永遠敬畏。
經典和啟示
一串音符,一份心境
一幀光影,一場相遇
一階元素,一度世界
一組公式,一個時代
一行文字,一往情深
一副畫作,一眼萬年
經典是瞬間,也是永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