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設政府與市民溝通的連心橋,是黨報的使命。民有所問我有所答,及時為市民群衆答疑解惑,是《北京日報》義不容辭的職責。從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到智能手機普及的數字時代,北京日報記者堅持咨詢權威部門,與時俱進開拓便捷渠道,将最準确的信息第一時間送到群衆眼前,成為群衆最信任的貼心夥伴。
兩個“短波”為讀者解惑
“市場短波”為讀者帶來一手信息。
“趙紅短波”及時解讀最新政策。
“何處有下列商品?何處有下列服務?”1980年1月25日,在《北京日報》僅有的四塊版上,出現了一個占半個版的欄目,名叫“市場短波”。
欄内文章都很短,長的四五百字,短的十幾個字,但體裁多樣、内容豐富,每個“欄中欄”還各有特色——小調查、小消息、購物指南、小北京遊市場、市場随筆、市場導遊、透視鏡、問訊處、答複……
當時,對于北京日報财貿部的記者來說,為人民服務的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不僅認真對待讀者寫給“市場短波”的每一封信,還要認真對待“市場短波”的每一個來電。
除了耐心,敏銳的市場意識和靈活的文筆也同樣不可缺少。随着市場的成長發展,讀者會看到“短波”不斷有新的小欄目湧現,比如“透視鏡”,專門揭穿市場上的假貨和坑人生意;“小北京遊市場”,用孩子們的口氣去介紹兒童用品,表達孩子需求。“短波”編輯得學着不斷變換語氣,找準定位,一會兒當孩子說話,一會兒替成人寫文。“市場短波”欄目就是用最短的短消息,讓老百姓直觀、快速獲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讀者的需要得到滿足,報紙跟讀者的聯系才會更加緊密。讀者高興了,就會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大家有什麼需要,就會想到寫信、打電話給報社。
“市場短波”欄目還讓黨報的形象發生了變化。黨報曆來是以嚴肅面孔出現,親和力略顯不足,而“市場短波”的創辦,打破了這一局面。
為了進一步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北京日報》将1997年确定為“讀者服務年”,積極為群衆辦實事。這一年,推出了“這事兒給您問了——趙紅短波”欄目,這也是本報第一個以記者名字開辦的欄目。兩年間,欄目共刊發了147期報道,幫讀者解答了500多個問題。
欄目記者兼主持人趙紅,對當年的場景仍記憶猶新。1997年初的一天,時任北京日報副總編輯的蔡赴朝把工交部主任趙文瀚和趙紅叫到辦公室,說現在有很多新事物新變化,政府也相應推出很多新政策,讀者可能不知道到哪裡能了解清楚,要辦一個為讀者釋疑解惑的欄目,讓讀者提出疑問,由記者去尋求答案。
在欄目确定将要推出後,部門裡的記者們就都忙起來,跑勞動局的郭栖栗馬上聯系了解有關下崗再就業的政策,跑建委的劉正非抓起電話去問住房公積金的政策……
1月23日,首期“趙紅短波”專欄在《北京日報》一版正式與讀者見面。據趙紅回憶,第一期一共幫讀者問了3個問題。記者們進行了多方核實、仔細求證,用了兩千餘字的篇幅,詳細刊登出有關部門的權威答複。
首期專欄便迎來“開門紅”,備受讀者關注。欄目的熱線電話熱得燙手,聽筒隻要放到叉簧上,馬上就又響起來。為了盡可能全面獲取讀者的問題,報社專門為欄目安排了接線員和錄音電話。“A4紙大的記錄本幾乎兩三天就記滿一本。”趙紅說。
雖然在創辦初期欄目便以快速傳遞精煉信息為主要目标,但随着記者間磨合的日趨完善以及讀者對欄目的關注度和留言積極性不斷高漲,欄目涉及的問題和官方答複也分别經曆了由單一到個性化,由粗到細的過程。
在上世紀90年代,大病統籌以及五險一金制度尚處在起步階段,對于這些新生事物,“趙紅短波”欄目針對性地推出連續報道。趙紅回憶,在收到讀者問題後,記者會依據各自所負責的領域認領問題,通過最權威的渠道獲取準确的答複。由于當時讀者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涉及各行各業,有些問題甚至已經超出了工交部所負責的範圍。為此,當時報社内其他部門的記者們也都被動員起來,将讀者提出的問題帶給相關的委辦局并尋求權威答複。
在欄目創辦的兩年時間裡,除了“給您問”,欄目有時還兼有了“幫您辦事”的功能。1998年,北京市交管部門開始對機動車駕駛員建檔登記,趙紅根據讀者電話問詢,采訪市交管局後寫出《機動車駕駛員建檔登記有何規定》。沒想到,之後大量讀者來電反映基層部門不執行規定,使衆多非職業司機無法按規定建檔,隻能到收費的某服務中心建檔登記。趙紅将讀者反映的情況彙總後,提交至交管部門,短短幾天後,交管局就在媒體上公開了監督電話、收費标準,一定程度上制止了違規行為。
趙紅說,當時各個部門大多是通過接待窗口為市民答疑解惑,北京的交通也遠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欄目的出現,幫助不少市民免去了跑腿的煩惱,也架起了政府與市民溝通的連心橋。
市民測核酸有了便捷指南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來。1月24日,北京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和緊跟疫情迅速調整的防疫政策,不少市民感到擔憂又疑惑,各類疑問、求證紛至沓來。
北京日報新媒體編輯部記者楊萌和同事們發現,疫情初期普通民衆剛剛知道“中高風險地區”這個概念,具體哪些地方是中高風險地區,全靠各地自己發布。疫情逐漸平穩後,人們可以跨省流動了,哪些地方是中高風險地區就顯得尤為重要。于是,楊萌便和同事們嘗試彙總相關信息,在北京日報客戶端推出“一圖讀懂”系列報道。這一系列報道得到基層防疫人員的好評,有不少人還加入了讀者微信群,為“一圖讀懂”的完善建言獻策。
為了做好這張圖,北京日報的記者編輯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每天我們的記者都要通過省、市、區不同層級的官方微信公衆号獲取最新的疫情變化信息。這些信息通常會在當天0時進行更新,這也決定了我們的工作時間會集中在後半夜。在整理完成後,相關的信息還需要與國務院客戶端的數據進行核對,無誤後方可進入編輯和制圖的流程。”楊萌說。
今年5月5日,北京進入常态化核酸檢測模式,到哪兒做核酸最方便這件小事,成了市民關心的大事。就近核酸檢測、減少排隊時間、為老幼等特殊人群提供更多便利,本報持續關注市民核酸檢測的槽點痛點,探尋解決辦法。
6月2日,《北京日報》與騰訊健康聯合推出“北京核酸檢測地圖”小程序(下稱“核酸檢測地圖”)。進入“核酸檢測地圖”,可以實現核酸檢測機構查詢、一鍵預約檢測等。除了常規服務功能外,“核酸檢測地圖”還提供了夜間核酸專項查詢、彈窗人員服務、營業狀态提示等更精細化的服務功能。
随着采訪的深入以及廣大市民在後台的積極留言反饋,“核酸檢測地圖”運營團隊發現,市民快速尋找核酸點位、查看營業狀态的需求得到滿足,但随之而來的是針對“排隊太長、等待太久”的新訴求。為此,《北京日報》于6月24日對“核酸檢測地圖”進行了更新,增添了繁忙程度查詢功能。《北京日報》聯合騰訊健康、騰訊地圖,通過騰訊位置服務的功能,把核酸檢測服務點的繁忙程度搬上了地圖——以不同顔色展示空閑、較忙、繁忙和休息4種狀态。市民參加核酸檢測前,觀察“紅黃綠”,即可掌握核酸檢測服務點的繁忙程度,從而判斷去哪兒檢測花費時間最短。
“核酸檢測地圖”功能日益成熟完善,今年9月,該小程序還“登陸”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在航站樓東、西兩個國内到達口最新更換的提示牌上,增加了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微信公衆号二維碼,旅客掃碼關注後即可進入“核酸檢測地圖”。預計每日約有2萬名國内抵京旅客享受這一方便快捷的核酸檢測點查詢服務。
“北京核酸檢測地圖”自今年6月上線以來,已陸續實現檢測點位置、咨詢電話、開放時間、繁忙程度、夜間核酸、營業狀态等多項查詢功能,累計查詢量近2000萬次。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陳聖禹
編輯 實習編輯 高悅
流程編輯 劉偉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