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受國家林業局委托,承擔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組織實施工作。具體包括:
一、參與制定“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總體規劃、技術規程、技術标準和相關管理辦法并監督實施;
二、拟定“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年度計劃并檢查計劃執行情況,開展工程建設質量效益評估;
三、負責“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技術指導和數據統計工作;
四、承擔國家林業局交辦的其他事項。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總體規劃
1978年11月25日,《國務院批轉國家林業總局關于在三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規劃》(國發〔1978〕244号)。明确指出:“我國西北、華北及東北西部,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木料、燃料、肥料、飼料俱缺,農業生産低而不穩。大力造林種草,特别是有計劃地營造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是改變這一地區農牧業生産條件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至此,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簡稱三北工程)正式啟動實施,開創了我國大規模生态建設的先河。
一、建設背景
建設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維護生存空間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分布着我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的戈壁,總面積達148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風沙化土地面積的85%,形成了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裡風沙線。這一地區風蝕沙埋嚴重,沙塵暴頻繁。從上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間,有667萬公頃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風沙危害,糧食産量低而不穩,有1000多萬公頃草場由于沙化、鹽漬化,牧草嚴重退化,有數以百計的水庫變成沙庫。據調查,三北地區在上世紀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展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展2100平方千米。
三北地區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幹旱等自然災害十分嚴重。三北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55.4萬平方千米(水蝕面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為嚴重,每年每平方千米流失土壤萬噸以上,相當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黃河每年流經三門峽16億噸泥沙,使黃河下遊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億立方米,下遊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為地上“懸河”,母親河成了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幹旱、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導緻的生态災難,嚴重制約着三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各族人民長期處于貧窮落後的境地,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改善三北地區生态環境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改善全國生态環境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設三北工程是實現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區,聚居着漢、回、蒙、滿、維吾爾、哈薩克、鄂倫春、塔吉克等22個民族,總人口1.67億。
三北地區戰略地位突出,有我國重要的國防基地。工程區橫跨我國北方半壁河山,同俄羅斯、蒙古等10多個國家接壤,國境線長達7000千米。三北地區有許多革命老區,由于生态條件惡劣,經濟發展緩慢,群衆生活困難。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增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有着重要意義,而且對維護國家安全,鞏固國防建設起着積極的作用。
建設三北工程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快農民脫貧緻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地域遼闊,光熱資源充足,物種資源多樣,礦産資源豐富。人均農地、草地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極具開發潛力的農業區;已經發現的礦産有170多種,約占全國的70%,其中有多種礦産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顯的優勢,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三北地區植被稀少,農村木料、燃料、肥料、飼料俱缺,農業生産低而不穩,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三北地區惡劣的生态環境嚴重地制約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了農民脫貧緻富。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促進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實現農民脫貧緻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建設三北工程是改善三北地區生态環境、解決生态災難的根本措施。三北地區在農田保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不少地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工程建設前,三北風沙區造林保存面積達187萬公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造林保存面積達140萬公頃,為大規模進行沙害、水患治理積累了經驗。實踐證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要在于興林”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植樹種草是解決生态災難的根本措施,生态災難隻能用改善生态的辦法來治理。
二、建設範圍
按照總體規劃,三北工程的建設範圍東起黑龍江省的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别裡山口,北抵國界線,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遊、布爾汗布達山、喀喇昆侖山,東西長4480公裡,南北寬560-1460公裡。地理位置在東經73°26´~127°50´,北緯33°30´~50°12´之間。包括陝西、甘肅、甯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遼甯、吉林、黑龍江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旗、市、區)。工程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裡,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42.4%。
三、建設布局
以《中國林業區劃》為依據,遵循地域分異規律,将三北工程建設地區劃分為東北西部、蒙新、黃土高原、華北北部4個防護林體系建設地區(一級區),22個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區(二級區),59個防護林類型區(三級區,亦即省級區)。具體為:
東北西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二省和遼甯北部、内蒙古東部,土地總面積5530.1萬公頃,占三北地區總面積的13.6%。以建設農田防護林為基本框架,多林種、多樹種并舉,網帶片、喬灌草結合,農林牧彼此鑲嵌,縣縣毗連,互為一體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蒙新地區:包括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甘肅西部、青海西北部、甯夏北部、陝西長城沿線以北、河北壩上部分,土地總面積29985.4萬公頃,占三北地區總面積的73.7%。采取造封飛相結合的措施,建設以防風固沙林為主的綜合性防護林體系。
黃土高原地區:包括山西省西部和陝西長城沿線以南渭河以北、内蒙古陰山南部、甘肅中東部、青海東部、甯夏南部,土地總面積3670.7萬公頃,占三北地區總面積的9%。采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堅持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建設以水土保持林為主、農林牧協調發展的生态經濟型防護林體系。
華北北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市和河北北部、遼甯西部,土地總面積1504.8萬公頃,占三北地區總面積的3.7%。通過造林、育林,盡快擴大和恢複林草植被,建設以防風固沙林和水源涵養林為主的防護林體系。
四、建設期限
三北工程規劃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曆時73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進行建設。
1978-2000年為第一階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為一期工程,1986-1995年為二期工程,1996-2000年為三期工程;
2001-2020年為第二階段,分兩期工程。2001-2010年為四期工程,2011-2020年為五期工程;
2021-2050年為第三階段,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為六期工程,2031-2040年為七期工程,2041-2050年為八期工程。
五、建設内容與規模
三北工程規劃造林3508.3萬公頃(包括林帶、林網折算面積),其中人工造林2637.1萬公頃,占總任務的75.1%;飛播造林111.4萬公頃,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萬公頃,占21.7%。四旁植樹52.4億株。
六、規劃建設目标
(一)主要功能目标
(1)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改善環境,促進農林牧副業全面發展;
(2)滿足社會對林業及林産品日益增長的需要;
(3)提高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二)具體建設目标
(1)三北地區林地面積(四旁樹按2000株/公頃折算)由1977年的2314萬公頃,增加到6084萬公頃,淨增3770萬公頃;
(2)工程建設區的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擴大到14.95%;
(3) 立木總蓄積由1977年的7.2億立方米,增加到42.7億立方米,增長5倍,使木材産量由1977年的470萬立方米,增加到2800萬立方米,淨增近5倍;
(4)經濟林面積由1977年的106萬公頃擴大到 300萬公頃;通過對林、副、特産品的綜合加工利用,多種經營年産值達到107億元;
(5)林業年産值由1977年的9億元增加到 240億元。實現林業産值翻5番;
(6)平原、綠洲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通過林網的防護作用,使農作物産量提高10-15%;
(7)結合農、水等措施,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使大部分水土流失區侵蝕模數降低到輕度以下;
(8)沙漠停止前進,沙地得到治理開發,沙化面積不再擴大。
具體建設目标
來源:中國林業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