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春(原創古風歌詞)
最終還是決定不問,縱然傷心會陪伴此生。寂寞蹉跎了本應實現的諾言,而今難以忘懷的纏綿,空剩下餘溫。
最後等待變成疑問,轉眼紅顔斷腸的淚痕。看到花瓣點滴的墜落在紅塵,誰曾寄托偶遇的緣分,無眠望孤燈。
風吹來一點春,卻教人交織愛恨。憶從前多少真,不堪回眸夜更深。
夢中春不能稱,怎分辨乍暖還冷。未将息聞歌聲,人海回首情更沉。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一首絕句,詩人于1069年開始推行新發。幾年之後,黨政激烈,宋神宗下令“權罷新法”。
詩人随即也被迫辭官回家,晚年在鐘山過着隐居的生活。
據說,這首詩是詩人辭官的第二年,皇帝又重新起用他。詩人乘船路過路過瓜州,懷念金陵的故居,便停船小憩,心有所思而作。
整首詩淺顯易懂,隻需按照字義就可以明了古詩表達的意思。
而古詩之外的情緒,則是詩人對于重新開展變法的向往,但是又有着對官場的險惡和腐朽的情形的認識。
尤其是對于變法的開展,則更是如履薄冰。其中的尖銳矛盾,使得詩人也不禁對于變法的成功與否感到迷茫。
其實,人對于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往往都是要有過一定時間的沉澱和深思之後,才會堅定地走下去的。
一般來說,先是堅信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當經過一段時間的追求之後,遇到了挫折和坎坷,這時候就會産生懷疑。
在懷疑這關過去之後,才會更加堅定,更加百折不撓地繼續走下去。
可以說,沒有經曆過懷疑的話,就不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和毅力。
這裡主要講詩人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因為這一句詩句,使得這首古詩成為了絕句。
而之前,詩句則是 “春風又到江南岸”。詩人後來有思考之後,把“綠”字改為“入”和“過”,覺得不滿意。接着又改為“滿”字,但是總覺得缺少那麼一點意思。
直到最後,才使用了 “綠”字。一個字,整首詩頓時變得活潑鮮亮了起來。
比起之前的“到”字來,感覺沒有新意。誰都知道,春天輪回着,一年一度來到江南。
比起“入”字來,感覺生硬,沒有美感。
比起“過”字來,感覺沒有春天的氣息,沒有江南的風韻。
比起“滿”字來,感覺寫的過于浮誇。
唯有一個“綠”字,形象生動,青山綠水,這才是一副春天的景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