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即将消逝的農具有哪些

即将消逝的農具有哪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2 05:15:16

即将消逝的農具有哪些?不說太早的,就在農村聯産承包之前,還一直活躍在農業生産中的很多農具,在聯産承包之後就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以至現在的年輕人,即使是生活在農村的也都沒見過,甚至見了都不認識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即将消逝的農具有哪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即将消逝的農具有哪些(那些消失了的農具)1

即将消逝的農具有哪些

不說太早的,就在農村聯産承包之前,還一直活躍在農業生産中的很多農具,在聯産承包之後就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以至現在的年輕人,即使是生活在農村的也都沒見過,甚至見了都不認識了。

單就我知道的,能想起來的就有如下幾種。

一,點葫蘆。是春天種地的重要工具,除了玉米這種株距比較大,需要刨坑垵種之外,像小麥,谷子,黃豆,高粱等等植株比較密集的莊稼都需要用點葫蘆點種。點葫蘆的主體是一米左右長的十多公分粗細的方形的木桶,一頭連接着一條細長的布口袋,用來裝種子,可以背在身上,另一頭是種子出口,要細一些,再綁上一把草,來阻擋種子,不能自己掉出來。需要點種時要用一個小木棍敲打,種子才能掉下來。

點種也是個技術活,首先是不能點的太稀,甚至缺苗斷空的,那要影響收成,俗話說有錢買種無錢買苗。但也不能點的太密,一則浪費種子,二則為間苗造成困難。要恰到好處,這要憑經驗。因此每年種地是點種的一般都是固定的幾個人,都是好莊稼把式。

這些用點葫蘆播種的莊稼,都有個間苗的問題,像高粱黃豆之類還容易些,就是鏟地是順便進行,用鋤頭就解決了。最難的是谷子,剛出土的小苗又細又矮,必須蹲下身子用手間苗,這個活有專門的術語叫薅地,主要由女勞力幹。薅地非常辛苦,幹一會就腰酸腿疼,而且手指都被土和苗染成了黑綠色,幾天都洗不掉。小苗稀疏點的還好,遇到密的地方,秒都擠到一起,都無處下手,每遇到這樣的地塊,婦女們就忍不住罵幾句點種的眼睛瞎了。

二,石頭滾子,這是打場脫粒用的。那時在生産隊的時候,哪個村子都要有一個大場院,場院裡都要有個百八十個石頭滾子。平時就是靜靜的躺在那裡,到了秋收完了打場(脫粒)時它就大顯身手了。除了苞米棒子之外,所有的糧食都是靠他來脫粒。

打場時場面非常壯觀,一個大場院要分成三四塊場地,先把要脫粒的莊稼不薄不厚的鋪好,這三四塊場地就分别上三四套馬拉的滾子碾壓。每一套都有十幾匹馬拉着十幾個滾子前後一行連在一起,用一根長長的缰繩拴在打頭的馬的脖子上,趕場的人拽着缰繩站在中間轉着身,趕着這一套滾子隊伍在糧食上繞着圈跑,這三四套滾子跑起來,人喊馬叫,石頭滾子響,混雜在一起,就是一台打場的交響樂。滾子一邊跑,就有人拿着兩股的大木杈一邊翻動,直到打幹淨了,滾子才停下來,把稭稈收起捆好,把糧食堆起來,然後再打第二場。

那時為了及時交公糧,也為了不耽誤過年,在年前就要打完,所以那時打場時黑天白天連軸轉,直到所有的糧食都打完了才結束。

現在場院早就沒了,糧食根本到不了場院,邊收割邊脫粒,收割完了糧食就都幹幹淨淨的進了倉庫了。當年那些石頭滾子也不知道都哪裡去了,現在想找到一個都難。

三,揚鍁。這個鍁字雖有金字旁,但他确實是木制品,是一根長木把前頭夾着一塊長方形的木闆,木闆是膠合闆,形制像鐵鍁,但把更長,鍁闆更大,拿起來很輕快。揚鍁是揚場專用的。

糧食用滾子打下來了,但裡面混有草屑,秕谷,不幹淨,揚場就是要把糧食處理幹淨。秋冬季節哪天都刮點小風,正好揚場。撮起一鍁闆混有雜質的糧食,迎着風揚出去,這樣成熟的糧食沉,能頂着風飛出去挺遠,不成熟的秕谷分量輕在近處就落下了,而那些草屑更輕,又落在秕谷後面更遠的地方,這樣就得到了幹淨的糧食。

揚場也是有技術含量的,揚出去的東西要畫一條弧線,講究的是糧食要粒粒散開,不能成團出去。如果成團扔出去,糧食和雜物裹在一起,就很難被風吹開,起不到揚場的作用。成熟的老手揚場時,拉開架勢,不緊不慢的一鍁一鍁的畫着弧線,如同天女散花,一會就揚完一大堆,在頂風的方向遠一點的是金黃的一大堆糧食,近一點的是作為飼料聊的秕谷,再往後是一堆燒火的草屑,泾渭分明。

四,苞米穿子。和上面的幾樣相比,他退出曆史舞台更早些。顧名思義,這是用來給苞米脫粒用的。那時家家戶戶院子裡都有一個大苞米架子裝苞米,有的地方叫苞米樓子。其實叫樓子更準确,因為是用四根柱子支起來,在離地面一米左右修的像吊腳樓一樣。生産隊分苞米都是分棒子,再加上自己家裡自留地生産的,家家的苞米樓子都是滿滿的。這麼些苞米當時脫粒主要靠手搓。

完整的苞米棒子,籽粒擠得結結實實,很難搓掉,需要用專用的很粗的苞米錐子在苞米棒子上穿出幾個道來,這樣再用手搓就容易多了。用苞米錐子容易紮到拿苞米棒子的手上,要小心,因此速度慢,這樣就有了替代苞米錐子的工具,苞米穿子。把一截小碗口粗的圓木中間分開,在平面處做成苞米棒子形狀的凹槽,裡面鑲着一根錐子,這就是苞米穿子。使用時把苞米棒子放到凹槽裡,快速向下滑動,比用苞米錐子快多了,還安全。這種工具不是很普及,不是每家都有,遇到誰家搓苞米了,就出去借來使用。

很快就有打苞米的機器出來了,但剛開始人們不認,說是把苞米粒子打碎了,甯可用手搓。但效率太低,特别是聯産承包以後,苞米數量大增,根本就搓不過來,很自然的機器打苞米就普及了。

苞米穿子真是可以成為收藏品,我見過的苞米穿子因為長年使用木頭都變成紅色了,有了包漿,凹槽裡面被磨出了很深的痕迹,光華閃亮,很有觀賞價值。

消失農具,是一段遠去的生活,我們正見證着曆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