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中國—東盟博覽》雜志第19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特刊暨2022年9月刊 文/本刊記者 黃利霞
初次見到陳小芳是在廣西木偶劇團裡,耄耋之年的她步伐依然穩健,眼睛明亮且有神。采訪前,劇團的陳秘書拿了一隻口紅幫她塗上,她滿意地點了點頭,說想看看攝像機裡的自己。
退休之後,陳小芳偶爾會回劇團看看。1956年4月,廣西木偶劇團成立。陳小芳作為木偶戲演員,是劇團成立和發展的見證者。“生旦文武共一箱,穿州過海走城鄉。手口随心提拉扯,痛快淋漓演一場。”曾跟着師父們走南闖北的陳小芳如今成為了廣西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從14歲拜師學藝至今,與木偶戲結緣已超過半個世紀。
廣西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陳小芳 攝影:封楚琳
Tips:廣西木偶戲始于唐代,在南甯、玉林、北流、北海、靖西等地都有木偶戲表演曆史。傳統的木偶戲有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布袋木偶、軟體木偶、鐵枝偶等表演形式,在祭祀、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各類活動中常見。2014年,廣西木偶戲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重回往昔
1953年,還在上初中的陳小芳到廣東“龍川縣文聯線劇隊”學習提線木偶表演。此前她還是一名木偶配音演員,每當老師們表演結束之後,陳小芳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跑到後台玩木偶,“整天玩,一有空就玩木偶。”
或許是前輩們看到了她的潛質,便提議讓她從配音組調到木偶組。在此之後,陳小芳就跟着師父學習。早上上課,晚上觀看前輩演出學習,日複一日,從不間斷。“除了吃飯睡覺,所有時間都要學。”陳小芳說,在她身上,學習木偶總有那麼一股“韌勁”。她笑着說,當時就是感興趣,其他什麼都不懂,隻知道專注于木偶。
年輕時的陳小芳展示布袋木偶 受訪者供圖
從夾手指的操縱法,到舉木偶的手腕功;從步伐到身段;從木偶表演到人的形體配合;從現代戲到古裝戲……天賦加上對學成的迫切使陳小芳在半年的時間就逐漸接上了師父的戲。“可以說,我是在劇團長大的,師父就是我的爹媽,師哥師姐就是我的兄弟姐妹。” 她說。
1955年秋,陳小芳随劇團到廣西巡演,先後到了梧州、桂平、玉林、貴港、南甯等地演出,受到廣泛歡迎。在那個娛樂生活匮乏的年代,廣西還沒有專業的木偶劇團。巡演結束後,1956 年,在廣西文化部門的挽留下,全團就此紮根南甯,為廣西的傳統藝術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是在那個時候,廣西木偶劇團成立,木偶戲在廣西生根發芽。
陳小芳(左)與搭檔登台獻藝 廣西木偶劇團供圖
2014年,廣西木偶劇團收到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廣西木偶戲入選了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從入行木偶戲到申請非遺成功,轉眼五十多年光陰。
陳小芳回憶說,當時對于提線木偶的資料較少,因為要申請非遺,所以又開始教學員提線木偶,從了解什麼是提線木偶開始。“從無到有,到現在傳承下來了。”陳小芳說。
2014年,陳小芳進行提線木偶教學培訓 廣西木偶劇團供圖
Tips:提線木偶由一人或者兩人用吊線操控木偶,表演者一手提起勾闆一手控線,通過疏線、勾線、提線、穿線等技法,操縱木偶進行表演。
将木偶演“活”
陳小芳坐在熟悉的劇場座位上,舞台的燈光打在身上,像是她自己發出的光。說到木偶戲演員時,陳小芳激動地說,做木偶演員很辛苦,“首先你要愛,才能熱愛它。”
當時,提線木偶表演受到的限制較多,發展空間并不大。于是劇團就将目光轉向了杖頭木偶。杖頭木偶表演範圍更大,對表演者的要求也更高,不僅要練習操縱木偶,還要學習基本功。在陳小芳眼裡,最難的就是形體功。
陳小芳在廣西藝術學校教學 受訪者供圖
“提線木偶是間接的藝術,而杖頭木偶的表演更直接,需要表現身段。形體功學不好,杖頭木偶就不生動,就無法準确地表達人物性格。”陳小芳說。
表演木偶戲不僅要求形體,還考驗耐力。傳統的木偶基本功訓練,第一課就是“舉功”,也叫“舉偶”。要求表演者舉起至少5斤重的木偶,保持一定的水平線,5分鐘入門,10分鐘基礎。陳小芳擺了擺手說:“一般新學員兩分鐘就堅持不下去了。”
學員在排練室練習木偶基本功 攝影:黃利霞
在劇團擔任演員的同時,陳小芳還負責木偶班學員的培訓。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木偶演員,這些木偶演員有的已身處二線,有的成為目前劇團的主心骨。其中一位就是廣西木偶劇團演員隊副隊長羅苑萍。
“當時老師讓我們練習《樓台會》的角色。”羅苑萍一邊舉着梁山伯的木偶形象,一邊結合步法向我們演示水袖功和手扡功的基本動作,搭袖、擺袖、甩袖;開
扡、合扡、撚扡……行雲流水,無縫對接,我對這些專業名詞充滿了疑惑,試圖想要分清人與偶的動作要領。看花了眼,卻也着了迷。
羅苑萍演示木偶基本動作 攝影:韋世宏
木偶表演是一門綜合藝術,要求演員“一專多能”。木偶演員投入到角色中,走進木偶角色的内心世界,通過表演、技巧、情緒、情感的傳遞,讓木偶在舞台上栩栩如生地演繹人生百态。“木偶戲神奇的地方就是拟人化。它像人一樣,會呼吸有情感。” 羅苑萍說,“進入一個角色當中,走的是另外一個人的人生,那是另外一種感悟。”
Tips:杖頭木偶是一人一角的表演,表演有兩個步驟,一是先由操縱者習練劇目人物的形體動作、對白、唱段、步法、調度等。二是木偶表演,由操縱者操控木偶,右手持木偶頭部主杆,操縱頭、眼、嘴、耳和身體,左手中指、無名指、小指虛握成一個錐型,将兩根控制木偶雙手的側杆(又叫扡)握在裡面,拇指和食指撚動扡杆做各種動作,通過“舉杆、撚杆、穿扡”操杆法與步法的結合達到“人偶合一”。
指尖演繹人生
幕布之下,木偶演員操縱木偶進行表演,唱念做打,輕重緩急,惟妙惟肖。聚光燈外,還有一群制作木偶的匠人,他們“刀下木屑紛飛,筆尖泥彩勾勒”,舞動出台上遊走在十指方寸之間活靈活現的木偶。
木偶基本造型有生、旦、淨、末、醜,還有神仙、鬼怪、動物種類繁多。傳統的木偶是用木刻,如今發展成了用紙糊。在劇團的舞美創作部,木偶制作師羅勇介紹說,一個木偶的誕生要經過構圖、泥塑、倒膜、打磨、化妝、最後到造型。制作一個木偶至少要花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每個木偶的角色都是獨一無二的。
木偶制作師手上的木偶,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完成 攝影:封楚琳
多年來,劇團繼承了傳統杖頭木偶、提線木偶的表演技法。在杖頭木偶基礎上研發了肢體軀幹飽滿、真實感強的軟體木偶;形式上,由木偶表演到人偶同台演出;劇目上推陳出新,推出改編傳統劇目《大鬧火雲洞》《鐘馗》《樓台會》等。此外,劇團還融入話劇、戲曲、音樂劇、歌舞劇等多種表演形式。特别是将兒童劇融入到木偶戲中,推出《小美人魚》《壯壯快跑》《劉三姐與阿牛哥》《紅孩兒》《雞毛信》等劇目。
木偶劇團演出彩排 廣西木偶劇團供圖
采訪結束後,陳小芳饒有興趣地給我看了她年輕時外出學習、授課的照片,她說,恍若隔世。或許木偶在她手上已變得沉重,但經她之手的木偶戲卻還在演繹。猶記得采訪那天她走進劇場,舞台上正在排練的年輕演員們總會親切地叫一聲“陳老師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