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二本逆襲之路有哪些

二本逆襲之路有哪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7 17:58:33

開學啦,又一批新生開始大學生活。每當此時,那些考高分、上名校的“學霸”總成為輿論熱點。其實,名校光環之外,更多是“二本”“三本”的普通大學生。他們構成了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流群體,是金字塔底部的龐大基礎,也是未來求職就業的主力軍。關注他們,就是關注多數年輕人的成長,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照見平凡人的生活,更可以照見理想與奮鬥所期許的未來。

二本逆襲之路有哪些(光環之外的二本生)1

---------------

大學“創業培訓營”告訴我 做個網店小老闆不丢人

記得高考那年,一次家庭聚會,我在義烏經商的大伯喝了點酒,拍着我的肩膀說道:小夥子,好好考,考上個名牌大學光宗耀祖,别像大伯一樣“去市場擺攤”。當時,我嘻嘻哈哈陪了陪笑,笑裡帶着尴尬——因為我很清楚,名牌大學這個東西注定與我無緣。後來高考放榜,我隻考了二本,大伯再見到我,沒再說什麼名牌大學和擺攤的話,隻是對我說:我能當上大學生,比他們那輩人已經強多了,好好念,将來會有出息。

盡管那時我對成年人的世界懂得還不多,但我已經可以隐約感覺到:大伯對自己的社會身份其實充滿了不甘。盡管他的收入還算不錯,但在他(以及我的其他長輩)看來,做小買賣終究是一件不太入流的事。在我的成長環境中,讀書上進、進入體制才是人們眼中的一等出路,就算自己單幹,也得有個正經注冊的公司,才能讓人稱一聲“老闆”,倒騰小商品這樣的生意,很難讓人高看幾眼。

然而,命運很有意思,我不僅在讀書這件事上天賦有限,而且竟然真的在畢業之後,跑到互聯網上“擺起了攤”,成了一名小小的網店老闆。不過,和當年不同的是,今天的我已經不再懵懂,也一點都不覺得“擺攤”是什麼丢人的事,事實上,正是我在大學度過的日子、學到的東西,讓我成了一個有能力養活自己的網店老闆,同時闆正了我的觀念。

在大學裡,我念的專業名曰“電子商務”。報考的時候,我滿心以為學了這個,将來就能進到阿裡、京東之類的企業工作。然而現實很快給了我迎頭一擊——第一節專業課,老師就告訴我們:那些大企業的工作是給985、211的學生準備的,至于我們,最好還是放下幻想、做好準備,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挖”出一條生路。

可貴的是,學校并沒有因為我們這些“苗子”天資有限,就對我們“放任自流”,而是紮紮實實地教會了我們不少到社會上求生的技巧。之前,我和一名在211大學念書的表兄交流時,曾經以為大學生活就是上課、刷學分、考資格、混社團,而從沒想到過:原來在我的學校,課程的主要内容,就是為我們将來走出校門打基礎的創業實踐。

從大二開始,學院便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網店。盡管絕大多數同學的網店一開始根本賺不到錢,甚至沒幾個客人,但老師們一直在以認真的态度對待我們的“事業”。這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上的這個“電子商務”專業是這個意思。

相比于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活,我所在的專業更像是一個四年期的“創業培訓營”,但我不僅沒有覺得受騙,反而覺得很有收獲。事實上,我剛剛考上二本那段時間,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說:很多二本院校根本就是在騙錢,表面上為社會培養了不少大學生,但社會根本用不到這些“多餘”的人才。那段時間裡,我經常為自己的未來感到害怕和迷茫。然而,我的大學用實際行動證明:二本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可以有獨一無二的用處。

其實,不論是我們這些學生還是講台上的老師,都很清楚一件事——我們這個學校的文憑拿出去,并沒有多少含金量。但是,正視這個事實之後,我們并沒有自我放棄,而是通過培養實實在在的謀生能力,代替形式上的“大學教育”。記得大三有一門專業課,名叫“電商實務”,一學期隻有四堂老師在台上講授知識點的正課,其他課時裡同學們都在打理自己的網店。但是,老師并不是對我們“放羊”,而是會随時與我們聯系,與我們讨論開店過程中的困境,給我們排憂解難,而那門課最終的成績也是以網店的經營成果排名計分。如今回想起來,盡管那時我們開的店大多隻是小打小鬧,但很多和我一樣在畢業之後走上電商之路的同學,都是在那時積攢起了最早的開店經驗與人脈資源。

如今,再見到大伯,我會坦然地和他交流最近的市場行情和做買賣的經驗。或許我們都不是很會讀書,但我們有自己的事業與方向,沒什麼好覺得丢臉。作為二本生,我在學校學到了能夠養活自己的知識,做到了“學以緻用”,從這個角度上看,我有充足的理由感謝自己的大學生活。(陳鳴泉)

别人選擇北上廣 我更想要小城的“節能”人生

進行大學選擇時,我好像就大概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的老家在山東,由于是獨生子,父母不希望我離家遠行,甚至一度想讓我選擇位于本市的山東理工大學。可是年輕的我總還是想走出去多看看,一番拉鋸之後,我選擇了省内的另一所二本大學——曲阜師範杏壇學院(現齊魯理工學院)。

外出讀書,總是有一種冒險的愉悅與未知的樂趣。可是四年以後,我卻發現這更多是個認識自我的過程:想象中的自由并沒有那麼誘人,人生地不熟所帶來的孤獨感反倒油然而生;在外面待久了,我性格中喜歡平穩生活、戀家的部分也逐漸彰顯出來。于是大學期間,我并沒有像身邊許多二本同學一樣努力考研,争取進一步用知識改變命運,也沒有立志到大城市打拼一下,以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生活水平。一番在外試探後,我決定畢業後回家,在當地融媒體中心從事新媒體編輯工作。

大城市雖然有着不少難以比拟的優勢,可是對我而言,小城生活則是個更具性價比的選擇。比如,大城市人才濟濟,不少工作崗位甚至在招聘時隻接收985、211畢業生,對于隻有二本學曆的我來說,這一殘酷的現實讓我不得不思考:大城市雖然看起來機會不少,但其中又有多少真正适合自己的機會呢?相反,在我生活的小城,許多單位并不會提出如此讓人望而卻步的入職門檻,一般要求本科畢業即可。

最近熱播的《三十而已》中,主人公王漫妮曾一度放棄在上海打拼,回到家鄉小城做文職工作。最後,她發現自己還是受不了那種“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其實這未嘗不是一種誤讀,真正開始工作之後,我并不認為自己就踏上了一成不變、毫無生機的人生道路。由于大學專業與工作崗位并非完全對口,所以我反而特别享受這份工作帶來的挑戰、新鮮感和樂趣。第一次在報紙上發稿、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照片登上攝影版、第一次航拍、第一次上鏡……看着自己作品的點擊量穩步上漲,慢慢學習攝影、視頻剪輯、後期制作等技術,我的工作成就感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所以盡管這份工作并不是傳統的朝九晚五,有時甚至要加班到淩晨兩點,我還是覺得它不是在固化、而是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有時候,我也會想:如果當初考研到更好的學校,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工作,今天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雖然生活沒有“假如”,但想了解其間苦甜也并不困難,隻要打開一些高中同學的朋友圈,“雲體驗”一番即可。我發現,在他們玫瑰色濾鏡下的生活,有時并非那麼惬意。比如一天晚上,北京下了一場暴雨,而我那位在互聯網公司加班到晚上十點的朋友,打車排隊一直等到半夜十二點。當另一位朋友吐槽她每個月的房租要4000多元時,我也在驚愕之餘感歎自己跟父母一起居住的便利:不僅沒有高昂的生活成本,每次加班回家時還有熱騰騰的飯菜等着自己。除了日常的催婚有些難熬,其他方面都讓我比較滿意。

所以對我來說,二本學曆雖然是自己前往大城市打拼的客觀限制,但是細細想來,或許大城市也不适合自己。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方式并不會讓我産生熱情,反而會讓我覺得有些壓抑。與大城市複雜的人際關系相比,小城的熟人觀念和人情味也給我帶來了不少安全感:閑暇時間,與幾個發小相約,找家新開的店吃飯聊天,一起毫無芥蒂地吐槽領導,聊聊工作,看場電影,都能讓我體會到最簡單的快樂與幸福。

基于學曆基礎,每個人的人生選擇當然會有不同的維度。我欣賞并贊歎那些在二本畢業後繼續深造、去往大城市打拼的同學,但也不後悔自己的人生選擇。每個人都有權在可選範圍内決定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用我最喜歡的動漫裡的話來說就是:他們選擇玫瑰色的人生,而我則更想要“節能”一點的生活。(伊善進)

成熟意味着接受平庸依然懷抱期待

處于30-40歲之間的一代,早就告别了青春期和校園,但依然是社會認知裡的“年輕人”,有人為自己的代際定位感到尴尬,有人自嘲是“社畜”。

他們在職場尋求上升空間,在家哺育稚子、贍養老人,是城市早晚高峰車流裡挪動的小點、是摩天大樓裡的小螺絲釘。

我也就是這批“準中年人”的一員,仿佛是波浪之間的泡沫,一個平平無奇的普通人。

從小學開始,我都是屬于“中遊蕩蕩勝若天堂”,小康之家也未曾給我太多的拼搏努力的壓力。學生時代的我就是一個閑白兒,也不能說不努力,也不能說很努力。好在運氣不太差,我中考發揮還行,進入了本地的一所重點高中。我的高中同學都是各個學校上來的尖子生,于是高中三年愈發沒有自信,做了三年“差不多”小姐,在人生的第一個沖刺關口——高考,我掉了鍊子。其實,這種吊兒郎當的結局可以預見:年級倒數第10名,以2分之差無緣二本投檔線。于是,我就安心二線城市家鄉的一所口碑較好的三本院校就讀了。

畢業之前,我的父母還是本着“學識寶貴,書要多讀”的心态,提供了兩個選擇:給我買輛車參加工作,或是去國外念個研究生。大學期間,我探訪過考取985、211高校的同學,蹭了幾節妙趣橫生的專業課,深覺在一所好大學,課程和師資的平均水準絕對優于我的母校。出于“同輩壓力”,在求職的門檻上,我感到深深的自卑,有一種迫切想要再加把油的感覺。于是,我選擇了後者,用一年半時間獲得了基礎版“海歸鍍金套餐”。

畢業回國之後,我進入家鄉一家本地企業工作。在周圍人眼裡,這是一個四平八穩的人生——回到家鄉留在父母身邊,有一個高中同學發展成的男朋友。

30歲的我,已經跟這個男朋友結了婚,還沒有小孩,托爸媽的福,有房無貸,養了一隻傻裡傻氣的貓,每年會計劃幾次長途短途的旅行。對于目前的生活,自己也沒有理由不滿意。看到這裡,你一定會覺得這種四平八穩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在我25-30歲的這段時間,和許多剛工作五六年的年輕人一樣,有自以為老天降臨運氣的時刻,也有當時覺得很難跨越的“危機”。

我本科、研究生學的專業跟工作完全不對口,然而,自己并不覺得5年半的時間白費了,大學生活是一生中唯一“獨處”的寶貴經曆。工作以後,我遇到了很負責、耐心的前輩,也遇到精緻利己的同事,雖然半路出家,也漸漸地能夠獨當一面。跟男朋友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經曆了分分合合,現在反倒不吵架也不冷戰了,不再嘗試去改變對方。我覺得,幸福就是有多大的胃口就吃多少飯。

在小城生活,繁華是有限的,收入是有限的,可能性也是有限的。我的精神内核可能從頭到尾都沒有變化,依舊是“中遊蕩蕩勝若天堂”。對于大城市并不向往,對于成大事和賺大錢也沒有渴望,隻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賺得少就省着花。在我看來,成熟的過程就是給人生做減法,化繁為簡,沒那麼容易受到消費主義的迷惑,也沒有那麼買販賣焦慮的賬了。

除去雞零狗碎的現實外,培養一點愛好是種很好的“逃生通道”。愛好仿佛是精神出口,如果這個精神出口能讓自己有一些額外提升,那是再好不過了。對我而言,這個出口就是多去看看這世界,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人們過着怎樣跟我們相似或迥異的生活,去探訪奇奇怪怪的自然景觀以及人文風俗,也可能是路上一段神奇卻美妙的際遇,去感受世界紛繁,自身渺小。

現在的我深信幾個道理:這個世界沒有捷徑可以走,得到和失去都是等價交換,起起落落是人生常态。理解這幾點之後,我就能夠保持比較淡定和坦然的人生态度了。拖延症雖然依舊有,但是慢慢自愈了;不懼怕疼痛,逐漸變得勇敢,會去正面迎接擊打生活的直線球了;更加外向和包容,能夠和更多不同類型的人交流了,也嘗試并喜歡上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食物。

一個人成熟的标志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能夠接受自己平庸的事實,并且仍舊對生活抱有期待,認清生活的平淡本質,并且接受平淡的幸福。(莊四福)

兩次考研後 我從二本生成為名校碩士

“山東學霸多”的“偏見”似乎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但這背後卻是山東教育資源競争激烈的殘酷現實。作為十年前參加高考的山東人,我對高考的經曆仍然記憶猶新。高考的确是決定人生走向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能為接下來的很長一段路程奠定基礎,卻并非人生的全部。高考過後,依然會有其他重新選擇、再次開始的機會,比如考研,這對我來說,就是改變命運的關鍵點。

在十年前那場考試中,我未能考出理想成績,并因此與夢想大學失之交臂。第一志願東北大學未錄取,我被調劑到山東泰安一所很普通的院校。我想去複讀,但最終聽從家人建議,還是向現實“妥協”了。一來,是因為家人格外反對我複讀,二來,因我努力說服自己,在四年之後的考研中再争取一次機會。

彼時心高氣傲的我,進入大學後,不得不面對心理落差,有大半年時間都在努力調整适應。後來我慢慢明白,學校水平隻是大學生活的一個層面,而這四年豐富精彩與否,取決于自己如何看待現實。與其埋怨學校不夠好,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已經做到最好?是否利用有限資源,為自己追尋最大的價值?

我很慶幸,當時我沒有在懊惱和不甘中迷失,而是找到堅持和努力的方向,也漸漸發現本科學校具有的獨特魅力。我認真學好專業課程,将之視為大學生活一大主線,也把它當作考研方向。我有意識地全面發展興趣,發揮在文字方面的特長,拓展生活維度,增添其他可能。這些在我以後的生活中也頗有益處。我還結交了一些良師益友,他們在我從稚氣未脫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給予我諸多幫助和啟迪。

尤其是大學中養成的讀書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閱讀與思考已經融入了我的血液與靈魂。我廣泛涉獵各個領域的書籍,建立知識體系和思維框架,學會批判性思考與理性分析。對我們這些山東的普通高校的學生來說,考研并不是大學後期幾個月的努力過程,整個大學階段的學習與努力都在逐步靠近這個夢想。

或因太過重視和緊張,我第一次考研成績并不理想,數學尤其差,直接導緻我與夢寐以求的北大失之交臂。夢想經過四年洗禮,并未變得更清晰,反而再次蒙上一層薄霧。四年前的不甘再次湧上心頭,無處排解。我放棄在老家當公務員的機會,決定再考一次。不同的是,媽媽這次堅定地站出來支持我,替我頂住家裡的壓力。我知道,這是我唯一的機會。

我與媽媽達成共識,不再報考北大,因為她覺得風險過高,我有可能再次無學可上;我心裡也有些犯怯,畢竟第一次考研數學成績如此之差。于是,我決定跨考人民大學的英語翻譯研究生,這比考北大的風險小很多。想到自己英語成績一直很好,本科階段還輔修了英語第二學位,我心裡也有了更多底氣。

第二次備考,我全力以赴,把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之外的時間全都用來學習。終于,我以筆試第一的成績進入複試,并順利被人大錄取。我抓住重新選擇的機會,給了自己和家人一個交代。

相比普通高校,身在人大,我擁有了更多學習和發展上的資源和優勢。而且,北京豐富的文化環境與實踐資源,也幫助我打開了人生的新世界。在人大,優質教學資源和紮實的學術氛圍滿足了我對知識的渴求,塑造 我對待學術和學習的态度。選修感興趣的課程,聽名師、名人講座,讓我迅速開闊眼界和見識。我也結識很多優秀的同學、校友和其他領域的朋友,見賢思齊,取長補短。

早在讀研期間,我就獲得了一些難得的實習機會,這是我在本科相對閉塞的環境裡,根本無法獲得乃至想象的機會。我有幸去商務部、外交部等部委實習,近距離感受在部委工作的節奏。此外,畢業季時校招的機會更多,進入名企的幾率更大。這一方面取決于個人能力,也不可否認學校的平台優勢。畢業後,我如願進入了心儀的工作單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命運,讓我的人生之路更加開闊。

人生隻有一次,在關鍵時刻的選擇會影響人的一生,而考研帶給我的正是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尤其是這個努力的過程,幫我從自我懷疑的陰霾中走出來,重新找回面對生活時的自信。在今天,如果有普通高校的孩子問我,到底要不要考研,我依然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雖然考取名校的難度較大,但隻要精準定位,合理選擇,努力拼搏,一定可以實現命運的“逆轉”。(李少波)

4年努力 沒能拉近我與985大學的距離

今年5月,我面臨一個抉擇:究竟是留在家鄉,接受一份承諾能轉正的工作;還是前往北京或廣州繼續求職,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中冒險。

4年前報志願篩選學校時,記得父親當時說:“錢的問題不用擔心,就看你覺得哪個學校值得去。”

在父親看來,如果學校層次差别不大,那還不如去經濟發達地區,說不定有更多機會。我們想到了一塊,生長在小城市的我,從未放下去外面闖蕩的願望。在有限的選擇中,我去了長三角一座省會城市的二本院校。

入學後,我知道二本學校學生在就業時将面臨諸多挑戰。不同于很多人考研提升學曆的計劃,我堅定了畢業就工作的信念。所學專業是自己喜歡的,方向也明确,隻要盡己所能努力學,總能克服文憑劣勢,找到滿意工作。畢竟,本行業很看重實踐能力。

就這樣,大學4年的絕大部分時間,我用來幹三件事:本校上課,去同城985高校蹭課、聽講座,還有假期實習。

我的學校和那所大學相距近40公裡,通勤要近兩個小時,經常上午上完本校的課,午飯還來不及吃,就匆忙趕去那邊上下午的課。4年下來,我蹭完了近10門課,還有各種講座、比賽和活動。

體驗了兩所實力懸殊的學校,更能意識到自己學校的不足。至今。我還記得每次蹭課的内心期待,以至于那邊有同學說,“我覺得你比我們本校學生還認真”。

2019年,常蹭課的學院邀請一位業界前輩講座,經他口得知,他曾就職的單位員工多來自人大、中傳、複旦等幾所學校,實習也多是曾實習過的學長學姐推薦。

後來,我還知道很多名校會和用人單位簽協議,推薦一定數量學生實習。

即便如此,我還是海投簡曆,誠懇地寫求職信,先後争取到廣州、北京的實習機會。實習時,我發現絕大部分實習生來自名牌大學,但不是每個人能力都很強。放眼望去,像我這樣來自二本學校的人還是寥寥無幾。

這是二本學生的真實處境,這還隻是實習層面。回頭看,實習終究讓我得到曆練,也使我找工作時足夠有底氣。我有時想,倘若這樣的實習經曆在二本學生中占少數,又如何提升自我,應對競争呢?

經曆秋招和春招雙重“毒打”後,直到現在仍不時叩問内心:究竟是過去4年努力不夠,還是學曆關隘難以逾越?

翻了郵箱,從去年下半年秋招到今年6月定下工作,其間我共發出30封求職郵件給各類專業對口用人單位,回應的不到5家。算上招聘網站投遞的簡曆,總共投的近50封,而真正給我筆試或面試機會的不到10家。

理想和現實短兵相接,便是無盡的搖擺漂移。随着一封封簡曆石沉大海,加之疫情暴發,預料到嚴峻的就業形勢,我開始投遞此前尚未考慮的地方機構,其中包括如今就職的單位。

其間有件事令人印象深刻。去年秋天我參加某知名專業對口用人單位校招,我還在那裡實習過。原以為實習經曆,起碼能讓我順利通過初篩進一面,沒想到連初篩都沒過。

今年年初,它公布初篩名單後,我和好友聊天意外得知,他過了初篩。當時我内心略微震驚又些許不解。這個朋友挺“佛”——對本行業談不上喜愛,更沒多少實習經曆,也沒明确職業發展目标。在我看來,他的過往經曆包括能力并不足以支撐他通過初篩,能解釋通的,或許是他就讀于某211院校。

更震驚的是,直到7月這家用人單位公布錄取結果,我才打聽到它收了3萬多份簡曆,最終也就招100人左右。面對如此多的簡曆,HR真的無法去看每個人的具體内容,隻能用“篩學校”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我這樣的二本學生,即使實習經曆豐富,也難逃被刷的命運。

回到我在本文開頭面臨的抉擇。

如果接受家鄉這份工作,即意味我在嚴峻就業形勢中,成功上岸。但也意味我将遠離曾經的理想。倘若去北京或廣州,即意味我要和其他人競争上崗,有可能在簡曆戰中繼續敗下陣來,還錯過招聘期,除了時間成本,還有經濟開銷。最終我選擇穩妥,留在家鄉。

或許這并非我的本意初心,但今年情形特殊,這可能是來自二本的我所能做的最佳選擇。正如已工作的朋友所說的:“你要考慮你的文憑沒任何優勢,你耗不起。”

既來之,則安之。這幾個月我一直都這樣勉勵自己。在我心中,始終沒忘畢業時一位老師的鼓勵:無論在哪裡,都努力做到最好。(力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