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也許很多人認為,秦朝“書同文”統一了華夏的文字,認為在之前的七國文字差異很大。但是東叔查閱了相關資料,其實真實的曆史可能并不像我們經常聽到的那樣。
今天大家和東叔一起看看,“書同文”之前,文字的差異到底有多大?
秦王“書同文”
許慎描述戰國文字異形情況之嚴重說:“其後(指孔 子以後)諸侯力政,不統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 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而《漢書·藝文志》載:“古制書必 同文,不知則阙,問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這兩篇古文都說明了一件事情,就是戰國的時候文字有混亂,但是隻是指出了混亂,但是混亂的程度卻沒有說明。
漢書
在東叔了解到的曆史來看,可以說在秦朝文字統一之前,文字是有一定程度的差異的,但是卻還沒有到不互相認的程度,隻能夠說有一部分的字形态上有一定的差異,如多一筆,少一筆等等情況。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要看看秦之前的文字曆史。
七國文字各不同,究其本質屬同源在秦國文字統一之前,我們知道有齊、楚、燕、韓、趙、魏、秦這幾個國家,他們都是從原本的周王室分裂而來,之後的七國在自己的所屬的地方不斷發展,開始了不同的改革。
戰國車馬圖
這些改革也導緻各國當時統一的文字體系産生了變化。他們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自己國家的特色。所以在這種原因之下,就算是進行了改革,也不會出現文字差異太大無法辨别的情況。
但是這并不是說在戰國的時候,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字沒有互相地影響對方,但是影響的程度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我們需要辯證的思想來看待這個事情,辯證的思路我們可以看看以下的例子。
戰國七雄漢字演變有規律,回歸史料看真相
東叔首先要說的就是當時的一本字典,最早的漢字字典——《說文解字》。它裡面的内容是先列出小篆,然後解釋這個詞的大意,讀音等等情況。如果古文和寫[zhòu]文與小篆不同則在後面加上标注。
《說文解字》這一書,錄入了将近9000個字,裡面列出來與小篆不同的卻隻有500多個字。可以見得當時的文字差異還是從以前的體系下面變化的,大部分的字體可以說沒有辨識障礙。
<spanclass="bjh-image-caption ">說文解字清代刻本
其次當時戰國時期很多說客、名人都在各國間遊走。比如《呂氏春秋》就是由各國人才一起寫出來的作品;李斯是趙國人荀況的學生,曾經在楚國當官,最後去了秦國當官,等等例子都有很多。
所以,如果當時的文字差異很大的話,可想而知這些史實都是不成立的。
差異不大有隔閡,大一統少不了“書同文”雖然如此,但是在文字統一沒有完成之前,文字對于各國之間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尤其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就發現了一些問題。
大篆
因為文字的差異性還在,當時很多其他國家的官員還有一部分看不太懂秦國的文字,所以秦始皇為了簡化政務,就要想辦法把文字統一。
秦始皇就派了李斯去進行文字統一的工作。最後文字統一了,以前的文字隔閡也消失了,文化、經濟也都開始蓬勃的發展。
小篆
總的來說,文字統一,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漢字裡面的内涵是我們民族的;是我們要傳承的東西;是我們中國人所獨有的一種精神财富。
隸書
我們可以通過智慧的文字進行古今溝通;我們可以通過文字領略古代人文、社會的美;我們可以通過文字我們可以了解以前文人墨客的豪言壯志。
所以說文字的統一對我們來說是很有用的,文字統一是一項宏偉的工程,我們身為華夏民族的傳人,我們很值得驕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