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第12章提出問題加解答

論語第12章提出問題加解答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7 08:20:03

論語第12章提出問題加解答?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2),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論語第12章提出問題加解答?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論語第12章提出問題加解答(論語解析19)1

論語第12章提出問題加解答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2)

朱熹: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則私意無所容而心德全矣。内外無怨,亦以其效言之,使以自考也。克己複禮,幹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顔、冉之學,其高下淺深,于此可見。然學者誠能從事于敬恕之間而有得焉,亦将無己之可克矣。

錢穆:仲弓問仁。先生說:“平常出門像見大賓般,居上使民像臨大祭般。自己所不欲的,莫要施於人。在邦國中,在家族中,該能無所怨。”仲弓說:“雍姿質雖鈍,請照先生這番話切實努力吧!”

朱熹、錢穆理解的有點相似,知道這一章是緊承上一章“克已複禮”而來。朱熹講的是為仁之效。錢穆懷疑應該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之義。因為他們對“仁”的概念模糊不清,認為仁是一種全德,因此都是辭不達意。

本章還是關于仁的問題,首先我們再次說明,仁,從甲骨文上說就是“人走正道”即為仁。那麼上章的克已複禮為仁,我們講了克制自己的私欲,那麼私欲也分為正确的私欲和不正确的私欲兩類,正确的私欲也是仁的範疇,也就是說隻要被曆史檢驗同時被當下認同為正确的事情,都是仁的範疇,都可以被稱為仁。如,我想成為一個君子,這是非常正确的想法,我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工程師等等,這些私欲是被曆史所證明的,是有利于國家社會的,因此就是正确的,不但不能被克制,反而需要大大提倡。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私欲都要克制,而隻能是違反國家規定的不被當下社會主流價值觀所接愛的私欲,要被克制。可是在曆史上,因為對仁的概念的不理解,造成很大的誤解和誤會。

本章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講了一個“敬”,見大賓肯定要依禮而行,畢恭畢敬。盛大的祭祀也要恭敬有加,按禮儀程序進行,莊重、恭敬、心誠、懂禮。出門參加活動、居上使民為國家辦事,要體現國家的體面和威嚴,以及自己不辱使命的決心。這些都是當下國家規定的,在外交和為政方面正确的作法,因此都是仁。其實也是對上一章進行了注釋,即在外交和執政使民上要“複禮”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講了一個“恕”字,自己不想幹的,不要強加于别人,這也是被傳統和曆史所驗證被當下主流價值觀所認同的,證明為正确的待人之道,因此是仁道。當然有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想做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那麼,這個行為就是把自己不想做的強加于人了,屬于詭辯之詞,并不是孔子真實意思的表達,更是被傳統和曆史所證明不正确的,因此肯定不是仁。而勿施于人正是上一章“克已”的表現。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前兩句話“見大賓、使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對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句話是對己。在邦是為國家做事,在家是為大夫做事,都是為公,維護國家的利益是正确的事情,不管怎麼樣報怨都是不對的。因此無怨無悔才是正确的,才是仁。所以,這一句強調的“無怨”,也是上一章的“克已”。

當然,這都是在邦有道的情況下才應該做的。如果邦無道,為政不仁,你還在為仕為宰,那就是在助纣為虐,禍害國家和人民了。同樣的,論語在第八章泰伯篇第13章有“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意思是說國家仁政,就要出來幫助國家治理國家,國家昏庸不仁,就要躲起來不要被人利用而禍國殃民。國家政治清明國泰民安,而你卻貧踐不堪,說明你不思進取,沒有為國家出力反而拖國家的後腿,不走正道,因此不仁。如果國家不施仁政民不聊生而你卻富的流油披金戴銀,更是說明你不走正道為富不仁,在孔子看來這都是恥辱!

在第十五篇衛靈公篇第六章還有: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君子哉蘧(qu)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也是在講這個道理。同時将有這種行為的蘧(qu)伯玉稱為君子,可見孔子在為仕為官上“仁”或“不仁”是有不同的判别标準的。即“邦有道則見、則仕,邦無道則隐、則可卷而懷之”。這都是正确的作法,都是仁。

而史魚在邦有道的時候言行正直是對的,而邦無道的時候還言行正直就沒有道理了,因為這樣隻能是增加無謂的犧牲,在孔子看來不能算是仁而隻能算是直。當然,史魚的口才太好了,論語在雍也篇第16章有子曰:“不有祝佗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來稱贊史魚,這是孔子來到衛國得不到重用發出的哀歎,意思是沒有史魚的口才沒有宋朝的美貌,很難立足于當今的社會。這裡的祝佗就是史魚。史魚在世之時推薦蘧伯玉沒有成功,死後屍谏,成功推薦蘧伯玉上位,孔子很是佩服,在中國曆史上成就了“屍谏”的美名。 但是,這種才能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連孔子都自歎不如,何況其它人。所以孔子給史魚的是“直”而不是“仁”

好了,我們已經講了十幾篇有關問仁的章節了,在這裡我們可以把“仁”的正式定義總結确定下來。

問:什麼是“仁”?

答:被曆史所檢驗被當下國家和人民所認同,符合古今人類主流價值觀的正确的事情,即為“仁”。

其實,這麼定義還是比較啰嗦,但是意思更加明白。簡潔的說法就是“人間正道即為仁”。本定義将是前無古人的關于儒家“仁義”學說的終極之說。能否獲得大家的認同,請大家長按點贊2秒,讓更多的人看到。

謝謝大家,今天就到這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