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年輕人都負債

為什麼年輕人都負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2 05:16:06

為什麼年輕人都負債(青年人為何不願負債了)1

不少青年人覺得貸款變成了套在脖子上的“枷鎖”,影響生活質量。 本報記者 高瑩輝攝

“有房有車不算優質男士,有房有車且不負債才算優質男士。”如今,這樣的标準在相親圈裡悄然流行。連續相親多次、也被心儀的女孩拒絕多次的姜先生,在得知新的标準後慨歎道:“看來,我得提前把房貸還清了才能找到對象啊!”

事實上,姜先生最近也在盤算着,準備提前還掉一部分房貸。經過重新計算後,每個月的月供負擔能減輕2000多元,利息總共要少付30多萬元。和他一樣,今年上半年以來,很多青年人在謀劃着提前還貸,以減輕生活壓力。

近期,金融部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其中顯示,1月至6月我國住戶存款增加了10.3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了近3萬億元,這意味着平均每個中國人在今年上半年多存了2000多元。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了3.6個百分點。

同期,居民的消費貸款和短期借貸規模在悄然縮小。6月末,我國消費貸款餘額近9萬億元,已從2021年11月的高點9.38萬億元下降了4000多億元;一年以上的消費貸增長則基本停滞。随着銀保監會公布新的互聯網貸款業務規範,消費貸款仍持續低迷。

越來越多的數據和信息顯示,青年人正在改變對負債的态度。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把負債買房視為投資升值的渠道,那時候,負債被看做是投資的杠杆,可以以小搏大。然而,随着時間的拉長,很多青年人認識到,每月持續的現金流出,傷害了家庭的生活質量,貸款變成了套在脖子上的“枷鎖”,也像背上了一座大山,再也不能自由而灑脫地生活。對待消費貸款和其他互聯網貸款也是如此,年輕人“花明天的錢透支消費”,在即時享樂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到最後幡然醒悟;他們認識到,合理消費、不盲目貸款才是未來生活的保障。

負債,從“奮鬥動力”到“焦慮源頭”

負債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從“美國老太太”的故事說起。20年前,有這樣一則故事在市場上流傳,一位美國老太太,用首付和月供的形式購買了大房子,從此以後,她每天都可以住在溫馨的家裡,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而一位中國老太太省吃儉用,想用存下的錢買房子,等到錢存夠了,結果身體衰老,買到房子卻沒有時間享受人生。

美國老太太的故事,在市場上流傳,帶給普通人的是觀念的沖擊。也就是說,普通人可以通過負債的形式獲得資産,提前買到想要的房子。從此以後,購房使用貸款開始逐漸盛行,各大銀行的個人房貸業務在整個貸款業務中的比例逐漸增加,到2022年4月,居民的家庭杠杆率也一路上行到了72%。

那麼,普通人背上房貸之後,過上舒适惬意的生活了嗎?

網友“熊沾沾”2017年用貸款買房,房貸100萬元,月供5300元,還款期為30年。她的月收入僅為7000元,扣除月供後,每月供自己支配的錢僅有1700元。“我上大學的時候,父母給我的月生活費就到了1700元。真沒想到,自己貸款買房後,我過得還不如以前。”她無奈地說。

自從背上了房貸,她的生活方式改變了很多,再也不敢大手大腳花錢了。她把外賣戒掉了,生活裡從此沒有“外賣”這個詞彙,也從不回憶以前大吃大喝的經曆了。從來不會逛菜市場的她,把菜市場裡的特價菜摸得門兒清。

背上房貸之前,每天晚上她要刷一個小時的購物網站。自從買了房子,她特别害怕信用卡欠錢,因為擔心還不上。以往她網購多、快遞多,是小區門衛收發室的常客;現在她不常去取包裹了,保安大叔都覺得她眼生了。

娛樂活動方面,她也做到了絕對節儉,再也不購買視頻網站的會員,不付費點播影視劇,不再去電影院。對她來說,最大的娛樂活動變成了看書和健身。她的活動範圍和生活半徑越來越小,不出門聚餐,不出門旅遊,變成了宅家一族。

有很多朋友羨慕她,說買房後工作會更有動力,更有拼搏勁兒。然而,在“熊沾沾”看來,房貸現在成了她最大的壓力和焦慮的來源,讓她幾乎喘不過氣來。本來期盼房價上漲,覆蓋掉自己的債務。可是,幾年過去,房價并未如預期那樣上漲,她還了5年的房貸,其中大部分是利息,如果此時選擇賣掉房子,她甚至要虧幾十萬元。一想到這裡,她就更加焦慮了。

另一位網友“林園”,是2016年買房的。因為孩子上學需要,他在河西區買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學區房。首付款為60多萬元,貸款90萬元,月供将近5000元。當時,他的工資才6000元左右。每個月還完月供,手裡就剩下1000元左右了,而他的妻子又是全職太太,沒有收入。為了省錢還房貸,“林園”養成了很多節儉的習慣,“這些生活習慣已經不能用節儉來形容了,甚至有些摳門和卑微了。”他這樣感慨道。

買房前,他一般中午會選擇在公司附近的餐館裡吃飯;而自從買了房,為了省錢,他每天早上都會在家裡把午飯做好,從家裡帶飯去公司。遇到時間緊張的時候,他就隻能帶兩個饅頭和鹹菜,匆忙趕到公司。吃午飯的時候,他偷偷地找個沒人的地方,快速吃完簡單的飯菜,生怕慢一點被同事們看到。

為了每月省幾百元的燃油費,“林園”放棄了開車,每天騎電動車上下班。有一次蹭同事的車上下班,下班的時候,同事有事不能送他到家,就把他放在了離家還有5公裡的地方。5公裡,本來可以坐公交車回家,但是為了省錢,在異常炎熱的夏季,他還是選擇步行走回家。

“林園”戒掉了煙、碳酸飲料,退出了視頻網站會員,過上了精打細算的生活。他還買了理發的工具,自己給自己理發,一年省下了300多元。除了省錢,“林園”還想從事副業賺錢,為此,他在節假日做過各種兼職,如搬家公司的裝卸員、菜鳥驿站的日結工、便利店的理貨員。

在他看來,買房沒有讓生活更舒适自在,反而讓他成了“房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所在的行業和公司面臨困難,很多同事遭遇降薪、裁員,還有同事主動離職。背着房貸的“林園”,不敢辭職,在公司裡忍氣吞聲,過得唯唯諾諾,感覺又苦又累。

“我并沒有享受到快樂,那些背負了房貸的同事們也是如此。在公司裡,你看到一個人小心謹慎、卑微而又隐忍,兩眼無光,那他一定是背負着房貸。”“林園”無奈地說。

消費貸款,暗藏陷阱讓人厭煩

在互聯網貸款快速擴張的時代,負債逐步滲透到年輕人的生活中。很多人會接到貸款推銷電話,用手機上網會被推送貸款廣告。在現實的消費場景裡,年輕人租住公寓可以貸款,買車可以貸款,英語培訓也可以貸款。任何一項大額消費,如果錢包裡沒有錢,馬上就會有小貸機構和商業機構奉上一份合同,提供貸款供年輕人選擇。

本市青年何哲文(化名),近期了解到政府部門出台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他想借此機會購買一輛出行代步的小排量汽車。讓他感到意外的是,4S店導購一直勸他貸款買車,他想付全款,結果導購對他很冷淡。咨詢一些業内人士,何先生了解到,如果客戶貸款買車,導購會有較高的提成,而且,貸款買車會額外收取客戶的融資服務費、信息費等,最終,這些都是商家的利潤。

他的一位朋友曾經零首付貸款50萬元購買了一輛豪華車,用于商業接待。然而,每個月近2萬元的月供,讓這位朋友頗為吃力。尤其是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位朋友的餐飲和旅遊生意一直未有起色,不到一年時間,這位朋友就想着轉讓手中的豪華車。最後一計算,折舊加上當初付出的服務費、信息費,總共搭進去近30萬元。

當這輛背着貸款的豪華車找到接盤者時,何哲文的朋友才長舒了一口氣,再也不用借錢度日了。這位朋友勸導何哲文:“買車一定不要攀比,不要因為虛榮心而貸款購買。否則,背上貸款,就很難再像以前潇灑生活了。”

事實上,讓何哲文拒絕貸款買車的還有另外一段經曆。在剛畢業、工作起步的那兩年,他曾經租住過長租公寓,按月付房租。然而,在他簽了合約、入住長租公寓僅兩個月時,卻被房屋主人趕走了。原來,他簽訂的是一份貸款合約,小貸機構已将全年的租金支付給了公寓運營機構,然而,公寓運營機構因暴雷而跑路,房屋主人也沒有收到租金。結果,何哲文隻得另找住處,還背上了一筆一年期的貸款。

一邊還着貸款,一邊還沒享受到應得的服務,這樣的事讓何哲文感覺憋屈。他聯合其他受害人一起去維權讨個公道。在維權群裡,他發現消費信貸方面的漏洞很多,不少人不僅被長租公寓坑過,還被民營醫療機構、英語培訓機構坑過。都是消費者在辦理正常業務時被運營人員推銷辦理了消費貸款,不到兩個月時間,商家不再提供服務,而貸款業務卻仍在合約期内。

經過多次咨詢律師和業内人士,再到金融監管部門、消費維權部門投訴,何哲文和朋友們中止了貸款合同,也追回了部分損失。然而,據他所知,有很多受害者并沒有維權成功,有一批英語培訓機構暴雷,商家轉移了資産,到現在,當初辦理了消費貸款的學員們仍在每月還款,卻沒有接受到購買的培訓和服務。

接觸過欺詐和誤導的案例多了,何哲文在消費中再也不使用貸款了。尤其是大額消費,對那些送上門的貸款服務商,他總是抱有一份警惕之心。“本來,消費是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因為有消費貸款的參與,變成了小貸機構、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三角關系。一旦小貸機構和商家之間有利益輸送,那消費者就隻能成為受害者了。”何哲文這樣評價各種消費貸款。

7月初,當何哲文參加一項考試培訓班時,又有貸款服務商前來推銷,勸說他辦理一項分期付款,以減輕學費壓力。這次,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說:“不是貸款服務商的利息不夠優惠,而是這種貸款業務模式對消費者是約束和陷阱,培訓機構則可以輕松脫身。”

貸款,應回歸審慎合理

近期,一條“斷供多少天會被起訴”的提問,在網絡平台上有15萬人期待答案。同樣,有關“居民貸款買房後,房産開發商停工緻項目爛尾,居民是否應該停貸”的提問,也在網絡上引起廣泛争論。網友們參與讨論的背後,是當今大部分青年人都背負了貸款,面臨着還貸壓力的現實情況。其中也有一部分青年人背負了不合理的債務,因近期收入的波動,有資金鍊斷裂的風險。

自信貸參與居民的生活以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利于個人改善生活,有利于資金的融通,發揮杠杆效應。然而,一部分貸款機構未盡到審查客戶真實收入水平的責任,放松監管,最終使得一些人背上了超出自身負擔的債務。在經濟擴張的時代,債務可以被增長的收入覆蓋,被不斷上漲的資産價格覆蓋,而随着經濟增長放緩,其中的風險正在逐漸暴露,普通人正在承擔着痛苦和壓力。當個人杠杆率過高、收入又面臨下降,不少青年人隻能無奈斷供,被迫背上“失信人”的污點。

7月1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其中提出,當前商業銀行存在履行貸款主體責任不到位,授信審批、貸款發放、資金監測等核心風控環節過度依賴其他機構等問題,與監管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不利于業務持續發展。因此要求,銀行發放貸款應審慎合理,避免違約率超出正常範圍。

對小貸公司和其他貸款服務機構來說,今年上半年,居民信貸需求的萎縮,意味着消費主義的轉向和擴張時代的結束,它們應該提高風控管理,為有需求者發放适度水平的債務。而有貸款需求者也應重視自身收入水平的波動,控制家庭負債率。否則,過高的負債有可能從“杠杆”變為“枷鎖”,影響到人們未來生活的質量。

作者:李吉森

來源: 今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