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08:58:23

北宋時期最頂流的茶品當屬産于建州(今福建建瓯)的北苑官焙(貢茶)。這是一種源于唐代福州研膏茶工藝的蒸青緊壓團茶。在宋代經曆了丁謂和蔡襄兩次重要的技術改革。蘇轼詩雲:“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

顧千帆在第1集中所言“龍鳳茶之所以名龍鳳,是因為裡面含有龍腦香。”宋代貢茶中有龍腦香是真的,但也隻是貢茶才有一般百姓(茶農)就算能喝到北苑團茶也是不加龍腦的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

蔡襄在寫給宋仁宗的《茶錄》中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不過北苑貢茶又叫龍鳳團茶并不是因為加了龍腦香,而是因為壓制團茶的模具上雕有龍鳳圖案,緊壓出的茶也就有龍鳳的圖案。故名龍鳳團茶或者龍茶。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

宋朝時期茶葉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根據《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其中,片茶就是蒸青團茶,散茶則為蒸青散茶,不是後世的炒青。兩者最大的區别是團茶在蒸青以後,還要經過壓榨、研茶等工序以後,用模具做成龍團鳳餅,而散茶則是蒸青完成後,再适當加工烘幹。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

根據宋人飲茶習慣和文化風氣,片茶是當時的主流,皇宮内院和上流社會,都是飲用片茶為主,隻有民間百姓,特别是家裡不富裕的人家,才會購買和飲用散茶。

北苑貢茶出産自福建建安以東三十裡的鳳凰山一帶,差不多是今天的閩江上遊,武夷山脈東南方向。這裡屬于今天的華南茶區的範圍,自古盛産名茶。陸羽《茶經》有雲:上者生爛石。宋子安《東溪試茶錄》也說:此地“山川特異,峻極回環,勢絕如瓯”,“厥植惟茶”。北苑茶在宋太宗時期就成為貢茶,“聖朝開寶末下南唐,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别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

到了宋朝第三個皇帝宋真宗鹹平年間,丁謂出任福建轉運使,專事監造貢茶,并且創制了大龍團鳳餅,得到真宗賞識,被封為晉國公。仁宗時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又改小龍團。小龍團在當時非常珍貴,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有過詳細描述:“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小團,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價直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也正是丁謂和蔡襄的大力創新,博得皇帝喜愛,北苑茶成為歲貢之禦茶,而二人也得以加官晉爵。蘇轼有詩雲:前丁後蔡相寵加”。

大龍鳳團茶:宋真宗時,丁謂改良工藝造龍團鳳餅,這是早期的産品,形制較大,八餅為一斤。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5

小龍鳳團茶:宋仁宗時,蔡襄添創更為精細的小龍鳳團茶,二十餅為一斤。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6

總之,宋朝茶文化在中國茶文化曆史上獨樹一格,十分特别。但是,也正是這種特别,茶貴且繁瑣,沒能真正傳承下來。北苑貢茶随着宋朝的滅亡,也逐漸衰落下來,再也不複當年盛景。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7

宋代,可謂是福建茶葉的黃金時代,尤其是産于建州,也就是建瓯一帶的北苑貢茶,把建茶推向了巅峰。宋徽宗趙佶、大書法家蔡襄為它寫專著,蘇轼、黃庭堅、範仲淹、歐陽修等寫詩填詞。今天小編特此整理了北苑貢茶(建茶)發展史上的17位著名人物。

1、常衮:團茶制作第一人

常衮(729—755年),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字夷甫,生于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乙未科狀元及第。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8

常衮畫像

常衮登第後由太子正字授補阙起居郎,永泰元年(765年)授中書舍人。廣德元年(763年)以右補阙充翰林學士,不久任考功員外郎。期間宦官魚朝恩恃寵專權,群臣競獻珠寶邀寵,常衮上書曰:“所貢寶物,源出于民,是斂怨以媚上也,請皆還之。”代宗贊許,加封常衮為集賢院學士。

大曆九年(774年)升禮部侍郎。連續三年主科考試。處事謹慎、墨守陳規。大曆十二年(777年)拜相,楊绾病故後,獨攬朝政。以文辭出衆而又登科第為用人标準,堵塞買官之路。對朝中衆官俸祿亦視其好惡而酌定。封河内郡公。德宗即位後,被貶為河南少尹,又貶為潮州刺史。不久為福建觀察史。常衮注重教育,增設鄉校,親自講授,閩地文風為之一振。

建中四年(755年)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五歲,追贈為尚書左仆射。常衮性清高孤傲,不妄交遊。為政苛細崇尚節儉,反對腐敗。有文集十卷、诏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詩》存其詩九首。

2、張廷晖:北苑茶神

張廷晖(903—981年),字仲光,号三公。祖居建甯府建安縣東苌裡(今建瓯市水源鄉)29都水北村。生于唐天複三年(903年),卒于太平興國末年(981年),享年78歲。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9

張廷晖塑像

他奠定了北苑茶的曆史地位,在蒸青碎末向研膏茶演變發展及茶園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畢生的努力和重要的貢獻,被後人尊為茶神。

據水源南山《張氏宗譜》載,張廷晖祖籍系河南光州固始縣。唐僖宗丁未年祖張世表落籍建安東苌裡岚下洋(今水北後山)開基立業,置有大量産業,田莊茶園遍布東溪流域,在鳳凰山一帶擁有方圓數十裡茶園,并派長孫(廷晖)到鳳凰山管理茶園。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0

北苑茶神祠(攝于福建建瓯市)

鳳凰山茶園經過張廷晖精心經營和研制,所生産的茶質量相當不錯。到唐末(鳳凰山)建州研膏茶已被閩國看中,當時閩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歡張的北苑茶,于是不斷來索取;張不堪其擾,加上王審知建立閩國後,閩王之子王延禀、王延政等人内讧争戰,戰事頻生,搞得民不聊生,茶業難以維持。

龍啟元年(933年)張廷晖幹脆将鳳凰山及其周圍方圓30裡茶園悉數獻給閩王,閩王因此大喜,封了個“閣門使”的小官給他,依舊讓他管理茶園,并把鳳凰山辦成閩國的禦茶園,鳳凰山茶園成為官家禦茶園後,靠着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茶在制作工藝上得到很大提高。至宋,又由宋至元至明,曆代朝廷都在北苑建立“龍焙”并遣重臣督造貢茶,由此北苑成為中國著名的宮廷禦茶園,中國茶業發展走向了新的高峰。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1

茶神祠舊廟,也叫鳳翼廟

随着北苑禦茶的鼎盛,龍團鳳餅登峰造極,名冠天下,宋朝廷不斷追褒張廷晖恭獻茶園、研制茶藝的曆史功績。紹興中(1131—1162年)宋高宗趙構皇帝為張閣門使廟親賜額“恭利祠”,封張廷晖為“美應侯”累加“效靈潤物廣佑侯”,進封“濟世公”;其妻範氏被封為“協濟夫人”。

由于朝廷屢屢加封追褒,引發民間重德崇善情感,茶農茶工深深敬仰張廷晖賢智才藝,尊為茶神,久而成俗,香火延綿,直至今日各地許多茶農香客前往“恭利祠”接引香火,拜谒禱佑。

3、丁謂:龍鳳團茶創始人、

丁謂(962—1037年),北宋詩人,字謂之,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市西南人)。他開創了團餅茶的采制工藝,系統地總結了團餅茶的生産經驗,寫出了對團茶生産起重要指導作用的茶學專著《建安茶錄》(亦名《北苑茶錄》或《茶圖》)。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2

丁謂畫像

他自幼聰明過人,詩、畫、博弈、音律無不洞曉、西昆體詩人之一。累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昭文館大學士。後被貶官,以秘書監緻仕。真宗鹹平初年(998年)漕閩時著《茶錄》,畫《茶圖》,記述宋初在建州(今建瓯東峰)監造龍團鳳餅的茶事,北苑貢茶遂名甲天下。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3

丁謂創造的龍團鳳餅

宋乾興元年(1022年),仁宗即帝位,朝政風氣有所好轉,丁謂權柄被削,貶到崖州擔任司戶參軍,後來授秘書監,下放到天涯海角邊遠地方當個小官吏,在明道二年(1033年)病死于光州。

丁謂(966~1033),也是主辦北苑貢茶的福建轉運使。丁謂在其轉運使任上,曾作《北苑焙新茶》一詩。該詩與蔡襄的《北苑十詠》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對照而讀:

北苑龍茶著,甘鮮的是珍。

四方惟此,萬物更無新。

才吐微茫綠,初沾少許春。

散尋萦樹遍,急采上山頻。

宿葉寒猶在,芳芽冷未伸。

茅茨溪口焙,籃籠雨中民。

長疾勾萌拆,開齊分兩均。

帶煙蒸雀舌,和露疊龍鱗。

作貢勝諸道,先嘗隻一人。

緘封瞻阙下,郵傳渡江濱。

特旨留丹禁,殊恩賜近臣。

啜為靈藥助,用與上尊親。

頭進英華盡,初烹氣味醇。

細香勝卻麝,淺色過于筠。

顧渚慚投木,宜都愧積薪。

年年号供禦,天産壯瓯閩。

詩的頭四句和末四句首尾呼應,極力稱贊佳美的北苑龍茶遠勝于其它名茶:“四方惟數此,萬物更無新”,“顧渚慚投木,宜都愧積薪”。因為此茶是當時第一貢茶,所以采、制、貢各個環節都要倍加注意;采茶時間要早(見“才吐”以下六句和“長疾”兩句);制茶就在茶山的溪邊,以保證茶質的鮮美(“茅茨”句和“帶煙”兩句);進貢時間要趕在諸道之前。貢茶進京,皇帝特别重視,下旨留在丹禁内,自己先嘗,然後賜予近臣。北苑茶的色香味究竟如何?詩人在叙述皇帝品茶、賜茶過程中略有描述:色——“淺色過于筠”;香——“細香勝麝香”;味——“初烹氣味醇”。這是一首描繪北苑龍風茶采制貢等過程的優美詩篇,即便寫帝王嘗茶賜茶,也是為了禮贊。

4、範仲淹 一首《鬥茶歌》,唱紅了千年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世稱範文正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官至參知政事(位同副宰相)。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4

範仲淹畫像

他的《嶽陽樓記》是傳頌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立身行為的準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置之度外,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5

在宋代,鬥茶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全民競技遊戲

(圖為《鬥茶圖》)

他寫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則是一首在茶文化史上相當著名的茶詩,後人皆簡而稱為“鬥茶歌”。鬥茶詩全文280多字,層次分明,先講建茶悠久曆史和聲譽,次寫鬥茶場面——鬥形、鬥味、鬥香和鬥色的情景,最後使用排比手法,贊美建茶:“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風飛。”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将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瓯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将無窮恥。

籲嗟天産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荬。

衆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全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隻鬥草,

赢得珠玑滿鬥歸。

範文正公這首詩全名《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簡稱《鬥茶歌》,堪稱有宋一代茶詩的奇制,遠承盧仝《七碗茶詩》,後開楊誠齋《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黃山谷《煎茶賦》,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6

5、歐陽修:愛茶愛到“内牛滿面”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也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也是北苑茶文化的名家巨擘。他的《歸田錄》成為記錄北苑盛事的珍貴史料,其詩《嘗新茶呈聖俞》雲:“建安三千五百裡,京師三月嘗新茶。”成為北苑茶詩的名篇佳作,流傳于世。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7

歐陽修畫像

他在任樞密副使(相當于副宰相)時,為蔡襄的《茶錄》寫過一篇《龍茶錄後序》,可以說這是為建安龍鳳團茶留下珍貴的文獻。其文曰:“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序所謂上品,龍茶者是也。……餘自以谏官,供奉仗内,至登二府,二十餘年,才一獲賜。而丹成龍駕,舐鼎莫及,每一捧玩,清血交零而已。因君谟(即蔡襄)著錄,辄附于後,庶知小團自君谟始,而可貴如此。”他對龍鳳團茶的珍愛,可見一斑。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8

醉翁亭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9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歐陽修仕宦40年,晚年作詩自述,借詠茶感歎世路之崎岖。當然,這裡更直接的是述說了他一生飲茶的癖好,至老亦未有衰減。

歐陽修愛茶,為後人留下了許多茶事詩文,還為蔡襄《茶錄》寫了後序;在《歸田錄》這本開宋代筆記文創作先聲的著作裡,也有數則談到茶事;還有專門論說煎茶用水的專文《大明水記》。

景祐三年(1036),範仲淹貶饒州,歐陽修因支持範而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他初到夷陵時有《夷陵縣至善堂記》一文,說:“夷陵……有橘柚茶筍四時之味……無不可愛”,從此已可窺見歐陽修早年于茶已情分非淺。

歐陽修對詩人黃庭堅家鄉江西修水的雙井茶極為推崇,認為可與産于杭州西湖寶雲山下的寶雲茶和紹興日鑄嶺的日鑄茶相媲美。他有《雙井茶》詩雲: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王侯家,一啜猶須三日誇。寶雲日鑄非不精,争新棄舊世人情。”

他在《歸田錄》卷一中也談到雙井茶。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0

歐陽修與梅堯臣是至交,常互相切磋詩文,品茶共話。《嘗新茶呈聖俞》是一首建安龍鳳團茶的贊美詩,以唱和酬答交流嘗茶體驗。他在詩中認為品茶須是茶新、水甘、器潔,再加上天朗、客嘉,此“五美”俱全,方可達到“真物有真賞”的境界。

歐陽修對蔡襄創制的“小龍團”有評價,不過褒要多于貶。他為蔡襄《茶錄》寫的後序中說:“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序所謂上品龍茶是也。蓋自君谟始造而歲供焉。仁宗尤所珍惜,雖輔相之臣,未嘗辄賜。”

那時小龍團茶“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歸田錄》卷二),所以貴重非常,以緻“手持心愛不欲碾,有類弄印幾成笟”。因反複把玩而餅面已被撫摸得顯出了凹陷,仍不舍得烹試。

歐陽修還有《和原父揚州六題——時會堂二首》,詠贊的是揚州茶。時會堂,造貢茶的場所。由詩可知揚州亦曾采造過貢茶,而且采造時間要早于蒙頂和建溪。關于揚州産茶,陸羽《茶經》中未有提及。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1

歐陽修手書《陸羽傳跋》(見裘紀平《茶經圖說》)

6、蔡襄:最懂茶的“茗星”書法家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号端明,也叫蔡福州,世稱忠惠公。北宋興化府仙遊(今屬福建莆田)人,天聖間進士,曾任過館閣校勘、龍圖閣直學士、翰林學士、官至端明殿學士。在漳州、西安、福州、開封、泉州、杭州等處當過地方官,是宋代四大著名書法家之一。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2

蔡襄畫像

宋慶曆年間任福建路轉運使之時,在建州監造小龍團茶進貢。茶品較之六十年前太平興國之時朝廷派人在建州監制的龍團鳳餅更為精巧、昂貴,一斤二十餅,價值黃金二兩。朝廷上下,鬥茶糜費之風氣從此大熾。蘇轼曾寫《詠茶》詩予以抨擊,詩句有雲:“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指丁謂、蔡襄)相籠加,争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3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4

左:蔡襄《茶錄》是宋代茶著的扛鼎之作

右:《茶錄》(局部),全文以真楷寫成,勁實端嚴,俊秀舒雅,饒有晉人風度

蔡襄于皇祐元年(1049年)作《茶錄》,全書約1200多字,分茶記和器記上下兩篇,是一部繼陸羽《茶經》之後最著名的茶學專著。

曾任福建轉運使主辦北苑貢茶的蔡襄,對茶事作了不少的記述,除其代表作《茶錄》外,還有多件詩、書、尺牍等,如《北苑十詠》等。《北苑十詠》是一五言組詩,其内容對研究宋代建安茶的生産和品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如第三首《茶壟》:“造化曾無私,亦有意所嘉。夜雨作春力,朝雲護日華。千萬碧雲枝,戢戢抽靈芽。”第五首《造茶》:“糜玉寸陰間,抟金新範裡。規呈月正圓,勢動龍初起。出焙香花全,争誇火候是。”這首詩前面還有一注雲:“其年改作新茶十斤,尤甚精好,被旨号為上品龍茶,仍歲貢之。”

蔡襄深谙茶道,亦曉水品。《即惠山泉煮茶》正寫出了品茶品泉之道:“此泉何以珍,适與真茶遇。在物兩稱絕,于予獨得趣。鮮香箸下雲,甘滑杯中露。當能變俗骨,豈特湔塵慮。晝靜清風生,飄蕭入庭樹。中含古人意,來者庶冥悟。”

蔡襄認為惠山泉之所以珍貴,是因為與“真茶”相遇的緣故,在以泉煮茶之中,他自謂已得其中三味,就是詩中所說的“變俗骨”、“湔塵慮”,這種富有古意的雅趣,唯善事煮飲者方能“冥悟”。

蔡襄對于茶的記述還有一手劄《精茶貼》:“襄啟,暑熱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複。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缰鎖如此,可歎可歎。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從帖上的内容可知,手劄是寫給“公謹”的,時間是“酷暑”盛夏,因為天氣炎熱,“無出可避”,頓時生發出“人生缰鎖如此”的感歎。帖中所雲“精茶數片”,是送給“公謹”飲用的,以此作為“消暑清熱”的佳物,可謂恰逢其時!而贈以“精茶”,是否更可解脫“人生缰鎖”,則唯有“公謹”知之了。我們從以上的詩及手劄可知,蔡襄不愧是個茶藝專家。

7、趙佶:建茶最高級别的“帶貨官”

趙佶(1082—1135年),宋神宗的第十一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愛茶皇帝、史上最文藝的皇帝宋徽宗。他所著的《大觀茶論》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把飲茶要谛與意境發展為生活藝術,為中國茶道奠定了基礎。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5

趙佶畫像

他在大觀元年間(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在篇首開宗明義地高度盛譽北苑龍鳳團茶道:“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6

趙佶将茶會置于這樣一片華麗鋪張的皇家園林中進行,不僅是山水情懷的表達,更深層的寓意是表達網盡天下英才的願望(宋·趙佶《文會圖》)

《大觀茶論》全書二千八百多字,分二十篇,以北苑、壑源為研究對象,探究茶葉采制技藝。序論提出“清、和、澹、潔”四字的精神主旨,把飲茶要谛與意境發展為生活藝術,為中國茶道奠定了基礎。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7

△宋·趙佶 | 《聽琴圖》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8

宋代,是我國茶事演進的重要階段,盛行點茶、鬥茶以及茶百戲等,與這宋代的皇帝們酷愛茶道不無關系。在當時,茶屢屢作為賞賜之物,這是宋代君臣關系中的特有現象。不但賜給近臣(如宋仁宗賜小龍團予歐陽修),還恩澤頗有好感的地方官。

《宋史·蘇轼傳》記載說,元祐初,蘇轼第二次知杭州時,高太後因為對他有所好感,遣内侍賜以龍茶和銀盒,慰勞甚厚。但到趙佶當皇帝時,賜茶的形式一變而以茶宴飨臣,在内涵上顯得更為豐富,也更為奢靡。單論飲茶之道,趙佶無疑是第一流的玩家兼專家,可與陸羽、蔡襄并列,最能說出品茶的個中深蘊。

蔡襄是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和茶學家,“宋四家”之一;在建州任職時,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因此,在宋代,人們總是将一個人的茶道水準與蔡襄一比。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9

趙佶精于茶藝,不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長茶藝,更有趣的是,他竟放下皇帝之尊,親自為臣下烹茗調茶。

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中記載說,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延臣賜宴,表演分茶之事。徽宗先令近侍取來釉色青黑、飾有銀光細紋狀如兔毫的建窯貢瓷“兔毫盞”,然後親自注湯擊拂。一會兒,湯花浮于盞面,呈疏星淡月之狀,極富悠雅清麗之韻。

接着,徽宗非常得意地分給諸臣,對他們說:“這是我親手施予的茶。”諸臣接過禦茶品飲,一一頓首謝恩。在趙佶眼裡,烹茶顯藝是十分高尚的,與其皇帝之尊嚴并無妨礙。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0

趙佶十分喜歡飲茶,身為皇帝,他可以品嘗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貢茶,有條件審視各種名茶的品相與滋味,同時還可以參與實踐,要求禦茶苑制作精品茶團,大玩皇帝尊口的品位技藝。

據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下诏北苑官焙制造、上供了大量名稱優雅的貢茶,如玉清慶雲、瑞雲翔龍、浴雪呈祥等。

按照《宣和北苑貢茶錄》的記載,宋徽宗在位的時候,武夷山北苑的禦茶園不能再囿于傳統上貢的龍鳳團茶,必須跟着皇帝的心思變花樣,以悅龍心,至少精制了幾十種貢茶,讓這位藝術皇帝來玩賞:白茶、龍園勝雪、禦苑玉芽、萬壽龍芽……等等,不一而足。趙佶樂此不疲,不過,也就沒有時間精力來管國家大事了。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1

趙佶認為白茶是茶中之精品,“他無與倫”,是特異的品種。他說:“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緻。”這似乎也在表明,隻有皇帝能夠獨享這種天地間偶然生出的白茶,是屬于天地精英的聚萃,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是稀罕難得。

皇帝提倡,群臣自然奉和,于是當時白茶盛行,貢茶品目紛紛翻新。趙佶親自引導福建北苑官焙茶園開發了數十種貢茶新品種,在皇宮裡設立專門的樓閣貯藏好茶,他對茶道的癡迷,幾近癫狂的程度。

《宣和北苑貢茶錄》有記載:“蓋茶之妙,至勝雪極矣,故合為首冠。然猶在白茶之次者,以白茶上之所好也”。因為趙佶對白茶的評價甚高,使得當時被公認為茶中第一的“勝雪”都不得不屈居其後,白茶因此也為人們所看重。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2

趙佶十分擅長分茶與鬥茶,蔡京《延福宮曲宴記》裡曾詳細記述了趙佶的分茶之藝。當時,制茶之藝日精,鬥茶之風日盛,分茶之戲日巧。

北宋陶穀《荈茗錄》記載說:“近世有下湯運匕(匙),别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 ‘茶百戲’。”

鬥茶又稱“茗戰”,是一種品評茶葉的活動,以盞面水痕先現者為負,耐久者為勝。皇帝嗜茶,群臣必投其所好、趨之若鹜。他自己常常與群臣一起鬥茶,而且不鬥赢誓不罷休。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3

趙佶在《大觀茶論·序》中說這是“天下之士,勵志清白”之舉,是“閑暇修索之玩”。

他把茶藝歸納了“清和澹靜”四個字,認為品茶應追求清雅、和諧,才能“祛襟滌滞,緻清導和”;品茶時應抛除雜念,淡定簡潔,才能進入“韻高緻靜的境界”。

耽于鬥茶和分茶的遊戲,趙佶自然要對茶具精益求精。“盞色貴青黑,玉毫條叠者為上”。兔毫盞的盛行,正是這位九鼎之尊的皇帝推崇的結果。“

鬥茶”之風後來流傳到日本,現代日本茶道文化協會的森本司郎在《茶史漫話》中認為:“正是中國的‘鬥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4

《華夷花木考》中記有一則宋徽宗被押送金國時的奇遇故事:徽宗和欽宗在北上路途中經過一座寺廟,兩人進廟一看,隻有兩尊巨大的金剛石像和石盂、香爐而已,别無供器。忽有一位胡僧從内出來,揖拜,問:“你們從哪來?” 兩人說:“打南邊過來。”

胡僧便叫童子點茶給客人。那茶非常香美,兩人喝了還想喝,再欲索飲時,胡僧與童子已往堂後而去了。過了好一陣子,仍不見胡僧他們出來,兩人便入内相尋。但裡面寂然空舍,隻有竹林間一小室,裡邊有一尊胡僧石像,一旁侍立着二童子的石像。兩人仔細辨認,俨然就是剛才獻茶的人。

北宋亡于金人,卻以胡僧為二帝獻茶,這則故事或許就是對宋徽宗在茶事上鋪張奢靡、過于沉湎的一種譏諷。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5

為了玩物賞藏,趙佶還建立了一個專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他派人四處搜刮奇花異石,用船運至開封,稱為“花石綱”,以營造延福宮和艮嶽,将父親留下的當時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财産給花光了,其中一部分就花在了他的玩茶玩物的愛好之上。

2016年初,日本NHK電視台《宋徽宗與茶》攝制組先後到河南省汝州拍攝汝瓷生産工藝,在這之前的1996年,日本NHK電視台的近藤先生也曾趕到汝州拍攝《宋徽宗》篇,主要反映宋徽宗趙佶酷愛汝瓷的片斷。

據記載,趙佶因不滿于當時貢禦瓷器的瑕疵,要求引入汝瓷制作,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按照自己的設計、親自指揮燒制和創制汝瓷茶器與其他一些用途的瓷器,這些瓷器成為第一個被皇帝個人壟斷的瓷器種類。

8、鄭可簡:龍團勝雪”創制人

鄭可簡(生卒不詳),又作可聞。北宋宣和初(1119年)為福建路轉運使。至宣和間,鄭可簡以貢茶進用,久領漕計,創添續入,其數浸廣。

北宋宣和宋徽宗趙佶嗜茶,各地貢茶為此品目大增、制作日精。鄭可簡于宣和二年(1120年),始創銀絲冰芽貢茶,因這種團茶色白如雪,故取名“龍團勝雪”。鄭可簡也因此受寵,官至右文殿修撰、福建路轉運使,專營北苑茶事。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6

鄭可簡創制的龍團勝雪

他在北苑監制龍鳳團茶期間,生産細色茶五綱凡四十三品,形制各異,共七千餘餅,共間貢新、試新、龍團勝雪、白茶、禦苑玉芽,此五品仍水揀為第一,生揀次之;又有粗色茶七綱,凡五品,大小龍鳳餅,揀芽,悉入龍腦,和膏為團餅茶,共四萬餘餅。

宣和間始以茶色白者為貴,漕臣鄭可簡,始創為銀絲冰芽,以茶剔葉取心,清泉潔之,去龍腦諸香,惟新銙小龍蜿蜒其上,稱龍團勝雪,當時以為不更之法。時人稱:“茶之妙,至勝雪極矣,每斤計工值四萬,造價驚人,專供皇帝享用。”

9、柯适:一不小心留下了個全國文保單位

柯适(生卒不詳),北宋慶曆戊子(1048年),當時擔任福建路轉運使、主管北苑茶事的茶官柯适于林垅山鑿岩刻字,文曰:“建州東鳳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興國初始為禦焙,歲貢龍鳳,上柬東宮,西幽、湖南、新會、北溪,屬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禦)茶堂,後炊泉,甘宗□曰:朱水,前引二泉,曰龍鳳池。”并撰寫《宋乘風堂記》,以碑碣一方刻于上,略記北苑龍焙盛事。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7

柯适掌管北苑茶事的北宋慶曆年間,正好處在“前丁(謂)後蔡(襄)”中間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黃金時期,可謂适逢北苑龍鳳團茶不斷走向輝煌的上升時期。正是基于這一時代背景,身為北苑茶事的負責人,柯适才會萌生鑿岩刻字,記載盛事之舉。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8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9

左:記載北苑茶史的石碑常年受風化剝蝕,有不少字已斑駁不堪

右:建州(今福建建瓯)北苑貢茶在宋代迎來了高光時刻(圖為記載北苑茶史的“鑿字岩”)

柯适所立的鑿字岩,曆經960多年的風風雨雨,于1996年5月,由日本茶道專家、原東京博物館館長林屋晴三先生捐資200萬日元,建亭予以保護。又于2006年6月,“北苑禦焙遺址”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周绛:為北苑茶叫闆“茶聖”

周绛(生卒不詳),曾為建州知軍州事,主管茶事,著有《補茶經》,亦名《茶苑總錄》,盛贊北苑茶品為:“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

他主管北苑茶事期間,因為陸羽所著《茶經》不載建安(今建瓯)北苑茶,所以欲補其缺漏,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作《補茶經》,亦名《茶苑總錄》,書見《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阙書目》。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0

周绛在《補茶經》上盛譽北苑茶道:“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又稱:“芽茶隻作早茶,馳奉萬乘嘗之可矣,如一槍一旗,可謂奇茶也。”

《補茶經》原書已佚,其文散見《輿地紀勝》、《宣和北苑貢茶錄》、《續茶經》等。

11、黃儒:北苑貢茶行家

黃儒(生卒不詳),建安(今建安)人,熙甯六年(1073年)進士。他辦過茶貢,有“收閱”經驗,深知建茶“采造得失”及“較試之低昂”,是個行家。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1

黃儒于嘉祐二年(1057年),作《品茶要錄》,也叫《茶品要錄》。其書卷末有蘇轼《書黃道輔品茶要錄後》一篇,文中評稱黃儒:“博學能文,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作《品茶要錄》十篇,委實微妙,皆陸鴻漸以來論茶者所未及”。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2

書中所提到的“十談”建安茶技,見地獨到,是完整的經驗總結,全書1900多字。前後各有總論一篇。此書主要讨論采制攙雜等弊病,辨别很細,屬茶葉品質鑒别的專門論著。

12、熊蕃:北苑茶靈魂人物

熊蕃(生卒不詳),字茂叔,建陽人,唐朝禦史大夫熊博的後裔。

在擔任茶官時,專心研究貢茶的采制和色、香、味的品評。大約在宣和三年至七年(1121—1125年)間,寫下了《宣和北苑貢茶錄》。該書對宋初至宣和間建茶的花色、上貢沿革、上供品類、茶品等等作了詳盡記述。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3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4

左:《宣和北苑貢茶錄》書影

右:《宣和北苑貢茶錄》中收錄的“小龍團”圖樣,小龍團的創制者正是時任福建路轉運使的蔡襄

書後附有38幅圖,是他兒子熊克在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添加的,圖繪貢茶的模型、尺寸、紋飾,還加注了1000餘字,可謂是有圖有真相,讓我們今天可以一睹北苑貢茶的風采,父子倆對北苑茶貢獻甚巨。

13、陸遊:小“茶官”未敢忘憂國

陸遊(1125—1210年),字務觀,号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陸遊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曾任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公事(任所在今建瓯),他在《建安雪》中的“建溪官茶天下絕”成為北苑茶詩中的名篇佳作,流傳後世。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5

陸遊畫像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6

陸遊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得皇帝召見,但沒有得到重用,隻被任命為管茶事的官: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公事,任所在建安縣(今建瓯市),提舉司在現二中附近。盡管抗金雪恥壯志難酬,他還是于當年冬季到建安縣赴任,取道諸暨、衢州、江山、仙霞嶺、浦城、水吉,到達建安。此時是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時年54歲。他在官邸寫下了《建安雪》一詩,首句即是“建溪官茶天下絕”。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7

南宋詩人周必大在《送陸務觀赴七閩提舉常平茶事》詩中說出陸遊在建瓯的公務:“今有雲孫持使節,好因貢焙祀茶人。”陸遊因愛茶而自稱是陸羽的雲孫,貢焙即北苑貢茶,茶人指茶聖陸羽。所以他對北苑茶确是情有獨鐘。陸遊在建安先後9個月,寫詩125首、詞2首,原想輯成“富沙詩鈔”,後選入《劍南詩稿》。

是年,朝廷又調他到江西任職。于是,淳熙六年(1179年)9月,陸遊離開建安到江西赴任,在今建瓯城北的北岩寺接受歡送,翌日過建溪,到長汀,再至建陽、武夷山,前往江西。詩人在《别建安》詩中寫道:“楚澤吳山已慣行,武夷從昔但聞名。北岩小寺長汀驿,且喜遊山第一程。”

14、趙汝砺:我為北苑茶代言

趙汝砺(生卒不詳),約為南宋孝宗時人,是熊蕃的門生。淳熙十三年(1186年)他被派到福建擔任轉運司主管帳司,由于職便了解了大量建茶生産等情況,感到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尚有挂漏,大約于淳熙十三至十六年(1186—1189年)補寫了《北苑别錄》。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8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9

全書分十二目,正文、原注和後來清代汪繼壕增注共五千多字,對貢茶的種類、品名、數量列舉頗詳,并提到了茶園管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茶書。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50

北苑鳳凰山,當年北苑貢茶的主産區之一。遠眺,就像一隻展翅飛翔的鳳凰。

15、蘇轼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51

蘇轼在我國燦爛的茶文化中,可以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東坡一生愛茶、嗜茶、懂茶,茶在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他的詩詞作品中,關于茶形形色色的描寫,為我們留下了關于北宋時期茶俗、茶藝、茶技、茶器等多方面的茶文化,堪稱一筆寶貴的遺産。

一、煎茶

蘇轼在《汲江煎茶》中說道: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唐宋時的茶多為團餅狀,煎茶前要先進行烘烤提香,冷卻後研磨成粉,并用羅篩篩選。

煎茶,其本質是煎水。水是非常講究的,以活水為佳,最好是山泉水;但不能是瀑布、湍流的急水。蘇東坡對山泉水情有獨鐘,曾經央求朋友從無錫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帶水來煮茶。另外,水要“三沸”:

蟹眼已過魚眼生,飕飕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瓯飛雪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一沸時,水中有小泡猶如螃蟹眼,伴有輕微的響聲;二沸時,水泡猶如魚眼滾滾而出,加入茶末;三沸時,水徹底開了。煎水對火候的把控十分重要。

二、點茶(分茶)

點茶即分茶,也是一種烹茶的方法。

點茶首先用茶器取出若幹茶末,倒入杯中,調成膏狀;然後,再以煎好的水倒入杯中,一邊用茶鑰攪動,一邊倒水。高手能夠在其中弄出各種花樣,讓茶水相遇時的湯花,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圖案。

細數曆代名人與茶的不解之緣(北苑貢茶發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52

蘇轼本身便十分喜歡點茶,但是不是高手不好說,總之樂此不疲。他在《送南屏謙師》一詩中說: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天台乳花世不見,玉川風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

蘇轼對謙師這樣誇贊,可見謙師的手藝獨步天下,讓人一見難忘。也足見在宋代,人們對茶的重視和喜愛,幾乎是全國性的。

三、鬥茶

鬥茶是士大夫或有錢人玩的一種“雅玩”遊戲。

北宋時期,飲茶之風日盛,鬥茶更是非常流行。尤其是經過宰相丁謂等人的提倡,鬥茶,成為了士大夫、文人雅士甚至平民百姓,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

鬥茶可“鬥”的地方很多。比如,茶湯表面的色澤、均勻、文案、湯花和杯盞内壁相接的地方有沒有水痕,等等。

蘇轼在一些茶詩中,也有關于鬥茶的記載,最經典的作品之一是《西江月·茶詞》:

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湯發雲腴酽白,盞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争妍。鬥取紅窗粉面。

當真是神乎其技,讓人讀來飲之如甘露。

16、朱熹

南宋理學家朱熹(1130~1200),在武夷山蟄居40多年,嗜茶而戒酒。淳熙十年(1183)建精舍,環居檀茶,歌詠叢中。又在五曲溪中立茶竈,品茗論道。

其在武夷山隐居辦學期間,曾作《武夷精舍雜詠》、《武夷棹歌》,其中雜詠之《茶竈》是專門的詠茶詩:“仙翁遺石竈,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袅細看。”“客來莫嫌茶當酒,山居偏與林為鄰。”是他與茶與山結緣、清貧生活的寫照。

雜詠、棹歌一問世便流傳開來,和作、仿作連翩飛來。他的弟子、同道直至陳俊卿這樣的名相巨公也作詩酬唱,其中以袁樞的雜詠十首最為引人注目,它以精細入微的筆觸描述了朱熹這個武夷山中的夫子半聖半人半儒半仙的隐居生活。其九《茶竈》詩曰:“摘茗脫仙岩,汲水潛虬穴。旋然石上竈,輕泛瓯中雪。清風已生掖,芳味猶在舌。何時棹孤舟,來此分餘啜。”

愛國詩人楊萬裡也于淳熙十六年(1189)十月由江西筠州入都經武夷山與朱熹相會,複于次年正月寄贈朱熹和作《武夷精舍十二詠》,對朱熹七年蜷伏武夷山中講學辦學、著書立說的生活作了最好的總結。其十一《茶竈》唱道:“茶竈本笠澤,飛來摘茶園。随在武夷山,溪心化為石。”

17、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山東巨野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曾官至翰林學士。他是宋代較早吟詠“龍鳳團”茶的詩人。産于建溪、始制于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976)的龍鳳茶,是王禹偁時新制出的的名貴貢茶,除皇室外,隻有近臣才獲贈予。王禹偁獲賜,萬分感動,于是寫下了《龍風團》一詩:“樣标龍鳳号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烹處豈其商嶺水,碾時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香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将供養白頭親。”此詩開頭兩句寫龍鳳茶新出,自己就獲賞賜,十分感恩。接着的六句,通過寫要用名水烹茶,想像建溪春天采茶的情景,寫茶的香氣和外形,極言其珍貴。惟其珍貴,所以自己舍不得品嘗,留下來供養父母,這最後兩句還是極言龍鳳茶的珍貴,隻不過換了個角度罷了。

18、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安徽宣城人。宣城古稱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善作詩,在反對宋初盛行的浮豔詩風方面頗有貢獻,被後人尊為宋詩的“開山祖師”。

他對武夷山麓的建溪龍鳳茶也極為珍視,曾作《建溪新茗》、《吳正仲遺新茶》、《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劉成伯遺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為答》等詩,予以詠贊。

其《劉成伯遺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為答》一詩,乃因答謝友人劉成伯饋贈北宋時名茶“的乳茶”而寫:“玉斧裁雲片,形如阿井膠。春溪豐新色,寒箨見重包。價劣黃金敵,名将紫筍抛。桓公不知味,空問楚人茅”。

此詩前兩聯贊美茶的外形美——如雲片、似阿膠、若寒香,及色澤美——新色若春溪。第三聯寫的乳茶的名——将紫筍抛,和的乳茶的貴——價劣黃金敵。末聯寫品飲的乳茶時要十分講究茶道,若是不知茶味者,即便向茶神陸羽請教也是白費勁。

桓公,即東晉桓溫;楚人,指陸羽;茅,原指道家的道,這裡借指飲茶之道。

澤青茶道文化傳媒工作室,是一家茶文化高端品牌。緻力于茶文化推廣、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茶道文化、茶健康生活、香道花藝、中外名酒、藝術品鑒賞、養生膳食、茶空間的一個以茶為媒的東方生活美學平台。

專注于茶垂直領域,茶原産地保護,堅持深入核心産區,關注茶界生态。将專業級茶學知識變為更适于讀懂和交流的原創内容。安全茶 健康品。精彩生活,從一盞茶開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