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獻王墓無字天書

獻王墓無字天書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01:21:25

獻王墓無字天書?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陳秋圓,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獻王墓無字天書?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獻王墓無字天書(如何認識考古學)1

獻王墓無字天書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陳秋圓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考古學不僅是一門腳踏實地的學科,也是一門仰望星空、探索未來的學科。

  “我們雖然僅僅是地球表面上的過客,并被束縛在有限的空間,經過的時間也很短促,然而人類的思想,不但可以推測到人類目光所不能看到的世界,而且還可以追溯到人類出現以前無限時期内所發生的事情,對深海的秘密或地球的内部也都可以洞察無遺;我們和詩人所描寫的創造宇宙的神靈同樣自由,在所有的陸地上、所有的海洋裡和高空中遨遊。”在複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開設的FIST課程“中國科技考古的發展與前沿研究”講座中,複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袁靖引用英國著名地質學家查爾斯·萊爾名著《地質學原理》裡面這段話,來形象展示做考古、做科技考古的價值和感悟。

  打開新世界 科技對考古的沖擊越來越大,如碳十四測年法、DNA分子生物學等,都産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當一種新的儀器打開了一扇通往從未被探索過的世界的大門,它所展示的一切都宛如奇景。圖為馬王堆漢墓文物陳列。

  考古學挖的什麼寶

  前段時間,一段視頻走紅網絡,它是前些年河南信陽城陽城遺址戰國楚墓的發掘現場,人們驚歎于最後寶劍拔出鞘那一刻,是“考古曆史的厚重感和古人的智慧”,并期待以後考古能直播!認證為“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副研究員”的知名微博博主“文物醫院”解釋說,這是實水坑裡出土保存完好的帶漆鞘戰國劍,并不算罕見,水和淤泥有很好的阻氧作用,使得青銅與漆器能保存在一個穩定的狀态。

  不過,也不少人在該視頻評論區吵了起來,有人說這是“盜墓”,有人說“一群人圍着一把劍,很閑”……

  看到這樣的言論,不少考古專業學生和專業人士在評論裡進行反駁或科普。“有點心酸......考古的原則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基本不會主動挖墳,像這種情況,都是不小心發現,或者确認已經被破壞(可能被破壞)之後才發掘……”“考古和盜墓的意義不一樣!首先是保護!”“中國不允許主動型考古,隻允許搶救型考古。”“一把青銅劍的文物修複,至少需要青銅、鐵器、木器和工藝專家在場,劍身上的裝飾甚至需要珠寶/化學專業的人參與鑒定保護。”

  實際上,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萌發考古思想、最早出版古物研究專著的國家,也有着非常豐富的考古資源。考古學則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曆史的一門科學。

  “盜墓在意的是東西貴不貴,能不能賣錢,不在意怎麼把東西挖出來,也不在意對原址産生的破壞,而考古要的是整個遺址,它是在跟古人進行對話,通過衣服、器具等發現古人生活的蛛絲馬迹。”林臨本科曾就讀于中山大學人類學與社會學學院,在她看來,考古學探究的是日常的生活,所以是生活史。“遺址裡頭挖掘出來的東西,可以很直觀告訴人們古人是怎樣生活,可能很渺小,也不一定會記錄在正史裡面。而随着科技考古的興起,我們可以通過科技手段,來進一步摸清文化發展脈絡,很有價值也很有趣,可以說是一門填補曆史學空缺的學科。”

  “盜墓給考古活動打上了标簽,每年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其實墓葬的比例很小。” 胡宇煊參與公衆考古多年,從中央民族大學考古學研究生畢業後,如今從事相關網絡宣傳工作。她認為,雖然目前外界有些人給考古和考古活動貼上了“盜墓”“挖寶”“探險”等标簽,但考古人卻是以很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考古,用科學的方法開展考古工作,緻力于還原古人生活的場景。“可能有人看過真正的考古現場,會産生幻滅。也有人覺得考古就是挖土,但農民耕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我們挖哪一個地方的土,都是經過科學選擇的。”

  對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杭州良渚古城考古團隊核心成員的王甯遠也坦言,最近考古學像個“網紅”職業一樣,受到很多人關注,但其實大部分人還是不知道考古具體是做什麼的,有的人感覺是像《盜墓筆記》寫的一樣,以為就是挖文物、金銀财寶等。王甯遠的微信昵稱是“挖寶”,但作為一名考古學者,他對于“寶”的理解可不一樣。他曾憑借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項目獲得了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挖的全是土,碎片也就三四片,但項目最終獲得了2011-2015年度全國田野考古獎一等獎”。他認為,這在于挖出來的遺迹對于理解古代社會有多大的幫助,而良渚水利系統是颠覆了人們以前的認識,在考古學上具有很大的意義。“什麼樣的東西最重要?能對社會有突破性的認知,改變了很多東西,那才是革命性的,這種證據,就特别重要,而不是根據那個東西現在的經濟價值,這個和一般人的認知是不一樣的。”

  他指出,考古是一門人文學科,但用的是自然科學的手段,特别是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階段,而研究就像破案一樣,基本上考古學就是要把所有能用的學科引導到古代特定的時空裡,不僅是研究挖出來的東西,還包括人類的遺迹、自然環境等,從而進入那個場景。參與研究的人可以用不同學科所有的技術得出該領域的認知,最後考古學家把各個學科的認知進行整合,來推測古代社會。挖出文物隻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考古學的目标是重建古代社會。現在考古學研究從傳統的物質文化史跨入社會文化史,不僅包括物質,還要透過物質看到當時的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等,考古學家對那個時候的任何東西都是感興趣的。”

  收獲洞破天機的喜悅

  “二、三十年以前,在我讀書的時代,那時候考古學基本上是考古學家的考古學,科技介入還不是很普遍,深度和廣度都還有點問題,可能國内經濟發展、科技和意識的問題,基本上還是傳統考古學的範疇。”王甯遠表示,随着科技的發展,考古學家可借用越來越多的手段輔助研究,在考古隊裡面甚至包括了動物學、植物學等專業的人,這樣對古代進行全方位、全學科研究,複原出來的東西才更真實。“未來考古學将是一個開放的、平台性的東西,大概是所有社會科學裡面跟自然科學結合度最高的、發展應用最快的學科。”

  胡宇煊認為,考古有着“知古鑒今”的意義,也是一門講究實證的學科,考古發現是一種證據,而考古研究是把這些證據組成證據鍊。“為什麼有人說考古就像法醫一樣,我們都是憑證據說話。科技考古研究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古代曆史的實證性認識,也把我們對古代社會的研究不斷推向深入,我們得以講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呂鵬眼中,一塊殘破的陶片、一座廢棄的房址、一處沉睡的遺址——考古學者就是要從這林林總總的物質遺存中去追尋逝去的曆史;一粒炭化的粟、一塊破碎的豬骨、一絲殘存的痕迹——科技考古學者從中檢測出曆史的蛛絲馬迹,他們在複原“鮮活”曆史方面确有獨到之處。科技對考古的沖擊越來越大,如碳十四測年法、DNA分子生物學等,都産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當一種新的儀器打開了一扇通往從未被探索過的世界的大門,它所展示的一切都宛如奇景。“通過研究,可以發現習以為常的東西出現的原因是什麼,發現古代跟現在有密切的關聯,我們跟曆史有着非常強的血脈關聯,這是透過博物館的玻璃櫃感受不到的。”王甯遠表示,考古學不是很古闆、按部就班的,它随時會給你驚喜,很可能會改變你後半生的研究方向。“的确像破案,有一種洞破天機的喜悅。”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考古學不僅是一門腳踏實地的學科,也是一門仰望星空、探索未來的學科。“要有熱情,耐得住寂寞。”林臨說。同時,“下得了田野,也要入得了廳堂”。胡宇煊說,既做得了基礎的考古工作,也能講好學術故事、文物故事,把考古的價值向公衆展現出來,這是新時代考古人要具備的專業技能。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1月下旬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