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三種定律

道德經三種定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5:04

主觀意識進行限制和約束。

道德經三種定律(既然道使得萬物相生相克)1

(一),經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緻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lǎn),能無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知(zhī)乎?

天門開阖(hé),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畜(chù)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

(二),關鍵詞解析

載:承載。

營:指身體、行為。

魄:魂魄,指精神、思想。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人)承載身體與精神而合為一體,形神能不分離嗎——行為和思想能統一嗎?

專氣至柔:專注于某件事情而全身心投入。

嬰兒:指無智,所謂心智尚未開化,即未被自化及同化。

專氣緻柔,能嬰兒乎:專注于某件事情而全身心投入,能如嬰兒一般無智嗎?例如人們下水捕魚,是一直隻用雙手去捉,還是捕捉的過程中逐漸想到節省體力、提高效率而使用削尖的木棍去刺殺,使用竹制的工具去捕捉,結網去捕撈,船隻機械大規模去捕撈……在專注的過程中産生智慧進而生成各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創造發明,進而影響自然萬物、引發各種社會問題。故而需要能止智,能止者有德。所謂“道生之,德畜之”

道德經三種定律(既然道使得萬物相生相克)2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此處可幫助理解第十九章之“絕聖棄智”、“絕巧棄利”。

滌除:潔淨的。

覽:觀也,以我觀物。所謂“玄覽”指并非用眼睛去觀物,而是形而上的,即以慧内照,以心觀物。此處做名詞用,指人的内心。又“覽”與“鑒”古通用,指鏡子。“玄覽”即玄鏡,亦指人的内心。

滌除玄覽:指人出生的時候如同一張白紙,内心潔淨。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人出生時内心潔淨,能一塵不染嗎?

道德經三種定律(既然道使得萬物相生相克)3

為一個嗷嗷待哺的幼兒或有某種渴求而無法自我實現的人。

因此“愛”字本義可以理解為心上裝着一個嗷嗷待哺的幼兒或有某種渴求而無法自我實現的人,指滿足某人無法自我實現的某種需求。

《說文解字》把愛解釋為行走的樣子,讓人有些摸不着頭腦,其實也可以理解為:為了滿足關心之人的渴求而四處

道德經三種定律(既然道使得萬物相生相克)4

“欠”之向左張口的形象至少包含兩層含義,一個指等待被哺乳、被充實、被滿足等,引申為欠缺;一個指嗷嗷發出聲音,如哈欠、吹、歌。向右張嘴(左右

道德經三種定律(既然道使得萬物相生相克)5

無知:沒有美、好意識,故而不會犯上作亂。

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心甘情願的邦國和順從安分的民衆,能沒有美、好的認知嗎——能不生叛亂嗎?

天門:天子之門,帝王宮殿大門。

開阖:開開合合。

天門開阖:天子之門開開合合,指帝王在行使權力,處理事物。

雌:柔弱。

天門開阖,能為雌乎:天子之門開開合合——帝王行使權力,能恪守柔弱之道嗎?

明白四達:世事洞明、無所不知。

無為:即“為無”,針對整體之起源作用,見第二章。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世事洞明、無所不知的人,能針對整體之起源作為嗎?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幾個并列句,前半句描述的都是某種客觀情況,後半句都是對主觀意識約束性的提問。

生之:生成之。

畜之:約束之。“畜”,止也,止畜、制止、約束,而非指養育。見《孟子》:“畜君何尤?”

長:先出、嫡長,指統領、統帥。西周嚴格地施行宗法制度和嫡長子繼承制。官名冢宰為六卿之首,亦稱太宰。冢即長的意思,冢子即長子,冢嗣即嫡長子。長而不宰即冢而不宰。

宰:主宰、掌管。

玄(德):整體的、宏大的。

道德經三種定律(既然道使得萬物相生相克)6

為是為“德”的異體字,但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惪”和“德”分列為兩個字頭,把“惪”解釋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得到的是什麼呢?心正,即正直。可見所謂德之正直的标準是人心而非道,故而最終需要以結果來判斷。在道的層面來說,無所謂正直,如同美、好意識,都隻是人們的主觀意識,而非客觀存在。第三十八章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說的正是上德沒有這些主觀意識(隻有客觀意識),是以有德;下德有這些主觀意識,是以無德。

道德經三種定律(既然道使得萬物相生相克)7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即道、天、地、王之名皆為大,絕對不會是“人亦大”——人之名不能為大(古人取名字,名和字分開取)。把第二十五章之“王”篡改為“人”的各種版本,是不知人之所以為人而妄自尊大,自然也不知王之所以為王而妄加菲薄。

(三),經文釋義

(人)承載身體與精神而合為一體,形神能不分離嗎——行為和思想能統一嗎?

專注于某件事情而全身心投入,能如嬰兒一般無智嗎?

(人出生時)内心潔淨,能一塵不染嗎?

心甘情願的邦國和順從安分的民衆,能沒有美、好的認知嗎——能不生叛亂嗎?

天子之門開開合合——帝王行使權力,能恪守柔弱之道嗎?

世事洞明、無所不知(的人),能針對整體之起源作為嗎?

生成之,約束之(指的是主觀意識)。

(能做到)生産而不占有,作為而不倚仗,統領而不主宰的,乃大德使然。

(既然道使得萬物相生相克,故而人需要能對人的主觀意識進行限制和約束,大德之人正是沒有這些主觀意識)

道德經三種定律(既然道使得萬物相生相克)8

(四)問題思辨

第四章講道湧而旋以緻萬物動态平衡、和諧統一,為概述道之變化規律及作用。第五章講事物各局部各異但根源相同,故而言論和措施要針對根源。第六章講萬物相互關聯而整體存在。第七章講人非獨立存在而與周遭息息相關,故而不能有私欲。第八章講萬物相互關聯故而需要善于了解、利用萬物而不與之相抗沖突。第九章講事物相生相克,人們對名利的占有需要知止。第十章講既然道使得萬物相生相克,故而人需要能對人的主觀意識進行限制和約束,能止者有德。第五、六、七、八、九、十章是對第四章之分說而推及為人處事。在整體論的指導下,我們可以梳理和把握各章之間的脈絡,對各章的解讀也與兩千五百年以來所有釋義皆不相同。但有所同,則需慎之又慎,很大可能就重蹈了人們的覆轍。所以人們怎麼解讀《道德經》,正确的解讀就應“反着來”,這是笑談也非笑談。三·管管有言:看一個人研究《道德經》的水準,不用說其他,但看一個“餘食贅行”即可(《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能解對者,起碼說明其思維尚有一絲正常。世人面對《道德經》時早已失去了尋常心。

關于版本問題,能正确解讀《道德經》則自然可知版本真僞,要正确解讀則需整體論。王弼版經文(即通行本)從第一章開始便已确立其可信度,隻因開頭講的便是整體論之方法,各句來龍去脈清清楚楚,後續各章之邏輯和内容也進一步佐證了其經文的正确性,凡與之不同的各種版本皆錯。不同版本對《道德經》原文有諸多改動,如把此章的“載”置于第九章之末而成為“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載”、把此章“愛國治民,能無知乎”改為“治國愛民,能無為乎”、把“明白四達,能無為乎”則改為“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把第一章的“天地”改為“萬物”、把“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改為“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把第十五章的“蔽不新成”改為“敝而新成”;把第二十五章的“王亦大”改為“人亦大”;把“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絕仁棄義”去掉或修改……所有這些改動無外乎三條:一,個别古字因字體相近難以辨别而抄錄錯誤;二,未理解原文整體而任意改動或删減;三,為迎合主流意識而故意篡改或删減。不識真僞,不尊重原文,各種妄為,主體隻因不理解,之所以不理解,隻因不懂整體論、不懂宇宙萬物。所謂各種版本之說、各種“文物”考證、各種“錯簡”、各種校正,皆如此。

道德經三種定律(既然道使得萬物相生相克)9

一部《道德經》,區區五千字,卻曆經人間“多言數窮”。說的是天道恒常不變,反證的是人道荒誕不經。

王弼雖然也不怎麼理解原文(某些理解也有其獨到之處),但他做到了不篡改。當年他僅僅二十出頭,正青春年華,孰能無過?無數後人倒把他的錯誤發揚光大,好似動物界的集體擱淺,他卻被推上了領航的位置,冤得很。群體很容易比個體更不靠譜,在于個體的不靠譜容易被削弱,而群體的趨同和排外效應則積聚和放大了個體的不靠譜以至勢威力猛,往往容易造成巨大的破壞和深遠的影響。如人們對中國哲學的玄化,對中醫的誤解,對科學的膜拜,莫不如此。因此人類社會所謂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其實更容易背道而為,也更容易被人利用,故而更需要時刻警惕,需要有能夠止畜的内在機制——生之、止之。不然所有的人将一起栽跟頭。保守可不隻是個貶義詞,看保守的是什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