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梅花香自苦寒來霜葉紅于二月花

梅花香自苦寒來霜葉紅于二月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5:16:45

梅花香自苦寒來霜葉紅于二月花(落盡殘紅始吐芳)1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暮春時節,牡丹花開,冠絕群芳,綻放出最美的春日。

牡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和芍藥是近親。别看牡丹現在名氣大,但在古時,牡丹是依附芍藥出道的。秦以前牡丹和芍藥不分,統稱為芍藥;到了秦漢時期,人們開始把牡丹稱作“木芍藥”。晉代的崔豹在《古今注》裡說,“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有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牡丹意為丹花之牡。“牡”在生物中指雄性,這裡是說這種植物可以無性繁殖,老植株産生新植株;而“丹”則是指牡丹花多為紅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其花紅色,故謂丹”。

中國從東晉就開始栽培觀賞牡丹,謝靈運在《遊名山記》中就說“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但牡丹真正進入大衆的視野,還要從唐朝說起。野史記載女皇武則天曾在嚴冬令百花開放,唯獨牡丹不開,于是她怒而将牡丹從長安貶至洛陽。真相恰恰相反,武則天家鄉西河出産牡丹,是她首度将家鄉的牡丹移栽到了洛陽的上苑,從此牡丹開始在宮中流行。《全唐詩》中還收錄了武則天所做的《臘月宣诏幸上苑》,“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此詩把女皇的霸氣顯露無遺,也許人們就是由此演繹出上面的故事。

武則天首度栽種牡丹後,這種名不見經傳的花卉便在唐朝流傳開來,名傾朝野,被推舉為花中至尊,為詩人争相歌詠。初唐詩人李正封的殘句“國色朝酣酒,天香染夜衣”,含蓄典雅,對仗工整,非“國色天香”不足以形容牡丹超凡姿容。“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态破朝霞。” 詩人徐凝以洛神比喻牡丹,寫出牡丹花的仙氣神韻。“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用兩種絕色花卉烘托牡丹,“唯”“動”二字把牡丹的王者之美和京城衆人争相觀賞牡丹的盛況生動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到了北宋,賞玩牡丹之風更勝。宮中暮春會舉辦“賞花釣魚宴”;民間有洛陽萬花會、彭州牡丹會、陳州牡丹會等賞花盛會。“去年春夜遊花市,今日重來事宛然。列肆千燈争閃爍,長廊萬蕊鬥鮮妍。交馳翠幰新羅绮,迎獻芳樽細管弦。人道洛陽為樂國,醉歸恍若夢鈞天。”文博彥的《遊花市示元珍》所描繪的就是洛陽花市之盛,寫出一國宰輔沉醉于盛世樂國的興奮與惬意。

宋代的洛陽已成為牡丹之都,很多詩人歌詠的牡丹均特指洛陽牡丹。司馬光說“洛邑牡丹天下最”,張岷《洛陽觀花》說“平生自是愛花人,到處尋芳不遇真。祗道人間無正色,今朝初見洛陽春。”在詩人眼中,牡丹是洛陽春的代名詞。洛陽詩人邵雍更以《洛陽春》為題,“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在洛陽人眼中,牡丹才是值得觀賞的“人間正色”。

牡丹是中國古代花鳥畫的重要題材。最早可見于東晉顧恺之的《洛陽神圖賦卷》,幾叢牡丹在洛水之濱随風搖曳,見證了曹植與洛神的相遇。

梅花香自苦寒來霜葉紅于二月花(落盡殘紅始吐芳)2

《簪花仕女圖》局部 周昉(唐)

唐代宮廷畫師邊鸾開折枝牡丹先河,“花色紅淡,邑雨疏風,光彩豔發”,宋代皇宮還珍藏過他三幅的牡丹畫,可惜現已遺失。周舫的《簪花仕女》圖中,牡丹既是庭前觀賞的植物,也是仕女頭上的簪花,衣服上的圖案,無不大氣雍容。

梅花香自苦寒來霜葉紅于二月花(落盡殘紅始吐芳)3

《牡丹圖頁》黃荃(五代)

五代時期的黃荃擅長工筆牡丹,鈎花填色,富麗工巧。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其為“黃家富貴”。他筆下的牡丹不僅着意表現牡丹的姿态,更重視表現牡丹富貴吉祥的寓意。

梅花香自苦寒來霜葉紅于二月花(落盡殘紅始吐芳)4

《牡丹圖》頁(宋)

宋代繪畫技法日臻完善,牡丹畫作書卷之氣更濃。上圖為纨扇頁,畫中的魏紫牡丹花冠碩大,重瓣層疊,嬌豔華貴,豔而不俗。

梅花香自苦寒來霜葉紅于二月花(落盡殘紅始吐芳)5

《水墨牡丹圖軸》徐渭(明)

明代畫家徐渭用潑墨法畫牡丹,是當時的創舉。畫中牡丹墨筆點染出花頭及葉片,線條畫出枝莖及葉脈。雖不用色彩,卻氣勢逼人,有富貴莊嚴之相,屬徐渭代表作之一。

梅花香自苦寒來霜葉紅于二月花(落盡殘紅始吐芳)6

《牡丹十六種》冊節選 蔣廷錫(清)

清代畫牡丹的畫家很多,蔣廷錫是寫實派的代表人物。《牡丹十六種》冊繪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六種折枝牡丹均照紫禁城花園中所植牡丹而臨,敷色恰到其位,并且将筆觸藏于枝葉中,深具自然恬淡之感。

春欲盡,日遲遲,牡丹時。趁微風不燥,讓我們走出家門,賞姚黃魏紫,品趙粉二喬,莫負春光。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