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祖真才情,雞肋慘遭誅。大紳高八鬥,豈覓前車路?
三國時期,曹操以惜才自稱,廣納賢士。麾下智囊能臣、勇武戰将堪比繁星點點。怎奈楊修持才放闊,聰明反被聰明誤。雞肋無味,棄之可惜,言罷。便人頭落地。一向愛才的曹操為何會誅殺這位曠世奇才?
明永樂時期,徐渭、楊慎、解缙三大才子聲名鵲起,在朝堂之上、同僚之間風光無限,為何《永樂大典》一成,前途似錦的解缙卻慘遭朱棣下獄的毒手,為何他會被埋入大雪之中,悄無聲息的離世?隻是因為他走了楊修的老路,為曆代君王所不能容忍的老路。
才高八鬥英雄出少年,解缙出身好,家中是傳統的書香門第。年少的他,被鄉裡鄉親稱作少年天才。五歲就能背詩、七歲就可以寫文章。十歲時,僅僅一天就能将千字以上的文章背的滾瓜爛熟,年僅十二歲就能貫通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并且每次浏覽經典,常常能有超過他年齡的見解。少年神童以他獨特的見解為世人所稱贊。
洪武二十年,一舉摘得鄉試解元。第二年,更是考中了進士,年紀輕輕就已經是當朝的庶吉士。同年,被提拔為翰林學士,出入翰林院不在話下。少年英才受到了當朝者朱元璋的重視,朱元璋認為解缙是可造之才。更是對其以父子比方相待,解缙于是大談朝政得失,并且對朝中一些位高權重的大臣直言褒貶。因此,受到了兵部尚書沈潛、禦史袁泰等人的記恨。朱元璋得知此事,對解缙的看法不如從前。
在韓國公李善長因罪被朱元璋誅殺時,他又代替郎中王國用上書替李善長伸冤。從此以後,朱元璋便認為解缙雖有其才,然而年歲尚小不成氣候。
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召解缙父親入京面聖,并且陳述解缙太小,不成氣候,讓他的父親領他回家,名義上為閉關修過,實則是朱元璋有意讓解缙體察民間冷暖,做一位真正有心的、通人性的學士。解缙在家賦閑時對《元史》《宋書》《禮記》等經典典籍都進行了藝術加工和文學修改。
解缙之才,于文學成就是當代頂尖,史上少有。但是,論做官理事就稍有欠缺。朱元璋的一席普普通通安慰下屬的話,在他聽來就如口述的尚方寶劍,讓他對同僚的過失口伐筆誅,被某些有些之人當作傷人奪利的利器,遭到同朝的官員的記恨,以至于被今後發展下去被所有人所針對。
朱元璋意識到解缙有不可多得的才華,但是年輕的他沒有為官的圓潤。做官做不到八面玲珑隻會成為群臣紛争的犧牲品。再加上,解缙窮酸文人,手中并無實權,每日隻知道咬文嚼字。所以,他不可能動搖大明朝剛剛建立的根基,朱元璋不會殺他,也不屑于殺他。反而,大廈初成,對于文學方面的工作還有很多,朱元璋需要他,所以有意放他一馬,有意的去培養他。可是,朱元璋殊不知,這位他有意培養的文學苗子、少有的大儒,最終終究卷入了政治的漩渦而慘死在大明寒風凜冽的冬天裡。
三朝老臣很快複出的解缙就遭到了袁泰的算計。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駕崩,解缙按照人臣之禮進京吊唁。本該被當朝者朱允炆所重用的解缙,在仇敵袁泰的暗中排擠下。袁泰進言朱允炆,說解缙此人未服内憂,家父又八十歲高齡,而他卻抛家舍業,借進京吊唁先帝之名,實則想要引起當朝者朱允炆的注意,而留任京師。這一番挑撥,把解缙說成了不孝不義之人。恰逢朱元璋仙逝,朱允炆此刻最是厭惡不孝之人,所以不加辨别,便認同了袁泰的一家之言。自是将解缙貶到河州。(甘肅蘭州)解缙的第一次入朝因為仇敵的阻擾,依舊無功而返。
再後來,因為禮部侍郎董倫的美言,解缙又重回中央,擔任翰林侍诏。在同年(1402年),解缙竟然坐到了内閣首輔的位置。
不到一年的時間,從一個邊緣地區的小官吏坐到了雖無實名但是有實權的明初内閣首輔的位置,這是怎麼做到的?
難道解缙真的在數年的曆練後,漸漸通曉為官之道?先是打點朱允炆親信的董倫,再依附這層關系重回中央,最後再步步小心走到了手握重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想起這些不禁讓人不寒而栗。
仔細判斷來,解缙不可能不依靠上上下下的大點通融,但是光靠這些見不得人的東西,是做不到明初的内閣首輔的。明初的内閣首輔,雖然不如後來的首輔位高權重,但是此時的首輔确實可以直接接觸國家的權力中心,即使并無實名,可當時也有不少人盯着這個位置。此時的解缙隻是得到了一個舞台,一個能向百官和皇上展現自我才華的舞台,他這一年内超速提拔,與他曠世奇才脫不了幹系。
儲君之争靖難之後,朱棣登上了王位。解缙并無過激的反抗行為,而此時朱棣也需要得到這些文臣的支持,好讓大明的政治文化得以運行下去。
永樂大帝執政後對明代文學建設和政治制度的改革頗為重視,自此開創文淵閣,選擇解缙入閣,給予了解缙參與機要政務的權力,同時命令他帶頭編輯《太祖實錄》《烈女傳》等書,書成之後,解缙被加以重賞後便開始了總編明代超級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征途。在政治上并無大的過錯,在文學上又有如此前所未有的建樹,解缙被永樂帝大佳信賴,并親自賞賜給文淵閣衆位一人一件金绮衣以示恩寵。這是解缙人生之中最為高光靓麗的時刻,如果他不走上楊修的老路,解缙一定能功成名就,成為明代曆史上最有才氣的善終首輔。
可是,議儲讓他卷入了皇室争鬥的深淵。
當時,朱棣有意在朱高煦、朱高熾二人中立儲君。朱高熾是長子、朱高煦是次子。但是,朱高熾他身有殘疾。相比之下,朱高煦儀表堂堂而且随着朱棣靖難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朱棣本是朱元璋四子,對于老爹讓位給孫子朱允炆本就十分不滿,所以立長不立幼的祖訓在他的觀念裡有所動搖。
朱棣舉棋不定,于是便宣解缙密聊。朱棣也是開門見山的說出了自己的困惑,解缙力挺長子朱高熾。朱棣本是不滿,但是,解缙抛出了朱高熾最大的底牌,對朱棣說:好聖孫。君臣更是相視一笑,自是無語。之後,朱高熾便被立為太子,而解缙也得罪了朱高煦。
首先解缙率先亮出了自己是支持朱高熾的,是朱高熾的人。這樣的話,朱棣在心中已經埋下了此人是太子的同黨的标簽。其次,太早的暴露自己的政治主張,使得解缙成為了朱高煦的眼中釘、肉中刺。正是那句好聖孫把朱高煦的帝王夢給破沒了。那這個好聖孫是何意?好聖孫指的是朱棣的皇孫,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瞻基聰慧為祖父朱棣所欣賞。解缙此言無疑是傳位朱高熾就是傳位朱瞻基,朱高熾身體殘疾,當不了幾天皇帝,大明的後繼之君遲早是聖孫朱瞻基的。由此,獲得了朱棣的默許。
朱高煦征安南,解缙萬般阻擾。待朱高煦凱旋歸來之際被冊封為漢王,而解缙也被朱棣認為是離間骨肉而漸漸疏遠。
之後朱高煦更是想着法子誣陷解缙,解缙也逐漸不受君王朱棣的待見,被貶出京師,改到交趾(越南)催饷。
為什麼朱棣會對朱高煦言聽計從呢?實在是因為解缙卷入了立儲風波,過早的亮出來自己的底牌,使得朱棣給解缙打上了太子朋黨的标簽。而太子殘疾整日在廢太子的謠言中惶惶不可終日,隻求自保。而漢王朱高煦又屢立戰功,讨得永樂大帝的滿心歡喜。
最後,僅僅是因為永樂八年入京複職,恰好朱棣北伐未歸,隻能拜見太子。而這件事就被朱高煦抓住,密奏朱棣,解缙與太子密謀。太子朱高熾隻能自保,而解缙因"無人臣禮"的罪名被下獄。
在經曆了長達五年的牢獄之苦後,時任錦衣衛都指揮佥事紀綱給朱棣呈上囚籍時,朱棣指着解缙的名字說了一句斷送解缙的話:"解缙在猶?"此後,解缙便被紀綱灌醉埋在了明朝的大雪中,就這樣默默的離世了。
結解缙有大才,朱元璋很喜歡他而且還好意培養他,可他卻絲毫未有長進,性情耿直不懂收斂。為官,遭到同僚一衆的厭惡排擠;為臣,輕易的參與皇家内部的事務,并直言不諱。他明明貫通古今,為何不知道他走了一條與三國時期楊修的一條老路呢?楊修持才放闊,參與了曹丕和曹植兩兄弟的鬥争,最後慘死于雞肋之名。
倘如一世雄才解缙能夠以楊修為前車之鑒,不參與立儲風波或是暗中幫助朱高熾取得皇位,在朝臣中再低調一些以求自保。那麼,等到朱高熾甚至是朱瞻基繼位後,解缙就是當之無愧的四朝乃至五朝老臣。揚名立萬,載入青史,散發出永遠無法泯滅的才子之光。
可惜,可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