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佛教知識的淺薄整理?大家如果研究過佛的傳記,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我常常說一般人寫佛教史、佛教概論,其實都是寫些不相幹的事——比如什麼釋迦牟尼佛十九歲了,今天出東門、明天出南門、後天出西門,出了四門看了人家死了、看了人家生病他才感覺到:“哎呀,生老病死苦”講得這個青年人好糊塗哦都十九歲了,生老病死随便提一句都懂嘛他還非要等到外面看到了,看了肚子脹了、生孩子了,才曉得是苦,有那麼笨嗎?他們把佛描寫得好笨啊,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關于佛教知識的淺薄整理?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大家如果研究過佛的傳記,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我常常說一般人寫佛教史、佛教概論,其實都是寫些不相幹的事——比如什麼釋迦牟尼佛十九歲了,今天出東門、明天出南門、後天出西門,出了四門看了人家死了、看了人家生病他才感覺到:“哎呀,生老病死苦!”。講得這個青年人好糊塗哦!都十九歲了,生老病死随便提一句都懂嘛!他還非要等到外面看到了,看了肚子脹了、生孩子了,才曉得是苦,有那麼笨嗎?他們把佛描寫得好笨啊!
當然,你會說古代經典上就是那麼說的,不錯經典上确實是那樣寫的,但那是類似于在民間故事中說到佛的曆史時,是那麼說的啊!你研究佛的傳記可知,在他十六歲以前,一切世間的學問,文的武的都是了不得,找不到老師、全國已沒有一個老師可以教他了,他反是樣樣比老師高明,把大象可以甩到城外去,那個武功練得多高啊?知識到了多高的程度?結果把他寫成十九歲還不懂事,看到棺材:“這是幹什麼的?哦,這是擡死人。”還問人家,“人怎麼要死啊?”經人告訴說人生了就會死,“哦,那真沒有意思。”——你說這個釋迦牟尼佛給他描寫得多笨!一般佛教史、佛學概論硬都是這樣呆闆的寫。
這站在中國文化說,就是他在幼年、少年時期早已了解了,生老病死的人生四大過程都有所考慮,這一句話而已。結果佛教史、佛教概論中把這些不相幹的事拼命寫,而相幹的呢?是因為他覺得即使當了帝王,使這個世界太平了,根據曆史的經驗,一個太平的日子不會到三十年。你看人類的曆史,沒有說十幾年沒有戰争的,沒有說十幾年不出變亂的。雖然不出大的變亂,小的總是不斷,東處冒火、西處冒煙。所以他想,自己就是做一個統治世界的帝王,也不足以為人類求得永遠、永恒的福祉,不足以解決世界人類的永恒、安樂、和祥,也更不足以解決人生生老病死的問題。因此,他走出世的路子,他追求這個,為了追求這個,釋迦牟尼佛從十九歲出家,他遍學了印度所有的外道,都學完了,所有邪門左道他樣樣都學。
我們要注意,他在家的時候,由幼年一直到少年,世間一切的學問都成就了,第一流的數學家教他數學的時候都答複不出來他的問題。所有的學問都成就了,所謂婆羅門教的四典,婆羅門教的聖經哲學,他都研究完了,各種各樣的修持的方法他都去學,然後自己經過十二年苦修實證。而他在學了各種外道以後,并不是像我們大家哦,譬如傳記上說他學無想定三年,他修成了,無想定,坐在那裡打坐在那裡什麼思想都沒有,腦筋停擺了——他修成功了,三年。
無想定,你們注意啊,打坐修定,如果以為“什麼思想都沒有”就叫做定,是個大外道修法——無想定。但是雖然是大外道的修法,我們試試看,做得到嗎?你坐在那裡把腦子完全停止了思想,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沒有實驗過,而且你也做不到。釋迦牟尼佛是做到了、修到了。所以經典下面四個字就是:“知非即舍”,他認為這個不是道,抛掉了。這是什麼道理呢?就是同我們現在講的課有關的——因為你做到無想,是意識的境界、唯心的力量,第六意識加強了控制自己思想的力量,第六意識加強了把自己進入到無記的狀況,其實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所以有許多人因此研究錯誤的禅宗思想——六祖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一般人看《六祖壇經》看錯了,認為不思善不思惡就是禅——那是死人!那是屬于無記、無想。而六祖當時接引惠明不是這樣講的,你們翻開《六祖壇經》看,《六祖壇經》是當時白話的記錄,六祖教慧明:你現在起,不思善——不要想好的;不思惡——不要想壞的,好事不想、壞事不想,你把心裡掃蕩幹淨一點,掃蕩完了,好了,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句話是問号。唐宋人說的“那個”,就是說“你這樣,你的本來面目在哪裡?”可是後世人看《六祖壇經》呢,說:“哎喲!不思善不思惡,六祖就說‘那一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完了!統統錯了!這一錯啊,把外婆家裡都錯到底了,完全一路錯下去,把開天辟地的老祖母那裡的本錢、那裡的思想根源統統搞錯了!
所以,我們曉得無想定還是意識所造的境界,因此佛“知非即舍”,他實驗過了,把它抛掉了。另外又去學——一切外道學完了他還學這些,做實驗,去學“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非非想定,你說這個是什麼想?非想,就不是思想;非非想,不是思想的那個想。你說這是什麼想?非想、非非想,不是不在想;還在想不在想呢?你想想看!我們大家光是讀佛經看佛學就看過去了。“非想非非想”,非想是個名詞,不是思想,中間這個“非”是動詞——不是;非想——不是不是思想。那麼換句話就是思想,可是又不是思想,這是個什麼境界啊?你們去研究過沒有?
這是一種功夫,一種定的境界,最高的目标達到這樣,到達了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那已經到達了欲界天、色界天以上的無色界天人的境界。拿現在的觀念說:不是物質的,不是生理的,也不是精神的。那麼現代人很會造些名詞——“超”,什麼超生理、超冥想、超直覺,反正給它來個超字就是了。“超”字将來用得讨厭了,再來個“超超直覺”。這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可是他也去學了三年,修到了,“知非即舍”,抛掉了,他知道這個是錯了,這不是道,因此走了,所以後來有雪山苦行六年。
苦行裡頭就很多了,凡是我們今天你認為不吃飯、餓飯、拜佛、夜裡不睡覺啊、不倒褡哪,這一切一切都在苦行以内,他都去實習了。最後六年下來,苦行非道!又走掉了。但是要加一句,苦行雖然非道,可是苦行是助道品,換句話說你證得菩提以後,不但苦行是助道品,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助道品。沒有證得菩提以前,你縱然學得大乘知見,還是外道思想,就有這樣嚴重!因此唯識中觀不能不了解。
可是,釋迦牟尼佛過世以後,他的弟子們在這三五百年内,無論出家弟子、在家的弟子證果的還有,但四五百年以後就很難了。我們曉得,我們要想修持,尤其你們諸位出家的同學,舍利子所著的、佛的大弟子舍利弗所著的《阿毗達摩論》不能不研究,要想修禅定證果,《阿毗達摩論》不能不研究。可是我講出這個經典的名字,恐怕許多同學不知道,那是舍利弗聽佛所講的筆記,如何修持、如何解答。另外譬如大目連尊者,神通第一的《阿毗達摩蘊諸論》不能不看。所以你看我們佛教佛法有多少的寶藏!而這些經典,我們今天現代的青年僧,現在的法師僧、僧衆們幾個去摸啊?幾個去看呢?甚至我們提到這種經典的名字都是茫然的,尤其你們在座的高級班的同學更要留意。
那麼,講修行,唯識法相、中觀正見同這些所謂小乘證道、證果的經典有關聯沒有?絕對的關聯,基礎就在那些地方。講唯識中觀,我們曉得,唯識的道理,除了大乘經典一提外,小乘的經典是沒有提到這些,不是說舍利弗、目連尊者反對大乘,不要搞錯了。他們當時隻講小乘修證、證果的重要,大乘的道理沒有加以新的發揮,所以他們的弟子們對于大乘的經典是否認的。因此我們現在南傳佛教,緬甸、泰國、南洋的所謂巴利文系統的佛教,根本不承認大乘佛學的思想,絕對不承認,認為是假的。那麼他們自己巴利文南傳佛教所保有的這些小乘經典,絕對靠得住嗎?又是大問題。
所以,我們曉得佛法的修證,在佛過世以後三四百年之間,除了禅宗一脈單傳——一代隻傳一個人的正統外,其他雖然證果了也是不能算正統的。而這單傳一脈正是維系着佛法文化的命脈,就靠這些大乘菩薩的修證。所以五百年後馬鳴菩薩出來,著作了《大乘起信論》,所以《大乘起信論》是唯識宗五經十三論必定要研究的東西,也是淨土宗三經五經一論的最重要的一論。那麼有馬鳴菩薩出來親證,大乘的思想于是興起,興起以後,所謂唯識中觀、真如自性、妄想真如這個道理建立。可是,這以後佛教佛法的修持,已經走入了另外一個方向,印度固有文化的婆羅門教、瑜伽術等等,風起雲湧,一般學佛的弟子也都修學這些,尤其小乘弟子他們,因此佛法的威勢慢慢地受影響。
所以,等馬鳴菩薩以後——馬鳴菩薩是禅宗第十一代祖師——跟着第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出來,建立了密宗。密宗這個系統,就是容納了印度當時古今中外一切修持的方法,乃至包括正道邪道,都把它堆到一個爐子裡炖了一下。這就建成般若中觀的這個法門、方法,學理都在這裡,經過龍樹菩薩的整理,密宗變成正統的佛法,使佛教重新振興起來,而且擴大。
不過,龍樹菩薩以後不到兩三百年,大乘的佛法還是抗不住時代的趨勢,在修持的方法上,外道的修持方又法超越了佛法正統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注意,大家上早晚課的時候,都念“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要負責挑起如來正法,而要弘揚如來正法的人,一切世間法的學問、一切魔道外道的三教九流不會,那你弘揚的方便就沒有。我們看這些佛以及大菩薩、諸位祖師,他的确都通達。所以到了龍樹菩薩以後又衰落了。
那麼,所謂彌勒菩薩的系統、法系,世親、無著菩薩出來整頓這個佛法,建立中觀、建立唯識的法系。所以無著菩薩經彌勒菩薩的教化,記錄下來成為《瑜伽師地論》。可是這一門學問在印度當時弘開也很難,因為佛教漸漸在衰落,再過四五百年以後碰到我們中國一位青年法師——玄奘法師(唐三藏法師)到印度取經留學。
那時,彌勒菩薩唯識法相這個系統,到了一位學者居士——勝軍居士手裡,所以親傳《瑜伽師地論》傳給玄奘法師。而龍樹菩薩的中觀正見呢,由戒賢律師——一位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自己快要死了,夜裡夢到文殊菩薩托夢要他慢一點死,盡量拖拖。因為印度的法緣完了,他說東有震旦,就是China,東方中國有一位傳佛慧命的年輕和尚要來,你要把這個法門傳完了你才能夠死。他聽文殊菩薩的正告,所以一百二十多歲修定硬拖住,玄奘法師一到他高興得眼淚都掉下來,他說我責任可以交出了。所以玄奘法師集中了這些回到中國,這已經距離釋迦牟尼佛一千四五百年的時代,但是在中國的佛教正是開花、鼎盛的時候,黃金的時代,也就是唐太宗這個時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