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五谷指的是哪五種? 古人雲:“五谷不分,四體不勤”,說你懶你肯定不愛聽,但讓你說出五谷是什麼,八成你得愣這兒今天呢,我就帶您走進田間地頭,看看什麼是傳說中真正的“五谷”,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什麼叫五谷指的是哪五種?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雲:“五谷不分,四體不勤”,說你懶你肯定不愛聽,但讓你說出五谷是什麼,八成你得愣這兒。今天呢,我就帶您走進田間地頭,看看什麼是傳說中真正的“五谷”。
“五谷”在古代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稻、黍、稷、麥、菽;二是麻、黍、稷、麥、菽。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聽着像繞口令?沒事,演化至今,就是稻、黍、稷、麥、豆,我們一樣一樣來說。
所謂稻,其種子去殼後就是我們熟悉的大米,全世界一半的人以大米為主食,大米的品種也有14萬種之多。作為水稻的原産國,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并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但糧食種的再多趕不上人口暴增啊,1973年袁隆平成功用科學方法産出世界上首例的雜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糧食産量, 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簡直就是奇迹!
所謂麥,擱今天通常指小麥,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小麥被廣泛種植。經過加工,磨成面粉後可制作面包、饅頭、餅幹、面條等食物;發酵後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可以說,小麥幾乎“全身”都是寶。
至于黍和稷,這可真是傻傻分不清。谷子去殼後,粘的叫黍,擱現在就是北方的黃米,而稷一說是不粘的黍,也有說是高粱的。
先說北方的黃米,它可是古代黃河流域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早在距今約10000—8700年前就開始栽培種植。外形上,它比小米稍大,顔色淡黃,煮熟後很黏。什麼黃米酒、黃米面炸糕、黃米粘豆包這些特色美食,都是用黃米做的。
《詩經•魏風》有雲:“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說的就是這個黃米,可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玉米哦~要知道玉米可是1531年明朝嘉慶年間才傳入中國的,隻是剛好叫做玉蜀黍,充其量就是在名字上有些相像罷了。
至于稷,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小米,也叫粟。它在民間作為人們餐桌上的主食時,名字是粟;當它被呈入宮廷,作為社稷壇上祭天的祭品時,名字是稷,這樣,同一種作物就有了兩個不同的名字。
至于最後一個豆,我們就好理解啦!在古代,“菽”為豆類的總稱,意思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算下來,豆類的品種有14種,什麼大豆、蠶豆、綠豆、豌豆、赤豆、黑豆……用它們做出來有出來的豆腐、豆花、豆漿、豆汁……總之,天南海北,沒有不吃豆的。
怎麼樣,聊了這麼多,您對五谷的概念是糊塗了呢,還是更糊塗了呢?不管怎麼說,咱們中國人以糧食谷物為主體的飲食習慣已經沿襲了數千年,其間蘊含的大學問、大文化深了去了,雖然一時半會說不清楚,不過沒關系 但有一點您可得記住了,那就是尊重傳統,多吃五谷多運動,文化是咱自己的不能丢,這身體健康可更是自己的,您說呢?
内容來源:光明網
本期編輯:劉嘉麗 常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