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有乾坤氣馭陰陽

心有乾坤氣馭陰陽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2 20:10:10

心有乾坤氣馭陰陽?作者:周學榮(湖北大學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心有乾坤氣馭陰陽?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心有乾坤氣馭陰陽(常懷三心和諧天人)1

心有乾坤氣馭陰陽

作者:周學榮(湖北大學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問題,古人稱之為“天人之際”,亦即天人關系問題。這一深邃而神聖的問題成為中國曆史上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熱衷讨論的重要問題。在老子看來,天人關系應當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則在答漢武帝策問時,說他講的是“天人相與之際”的學問;司馬遷認為,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便是上智之人。凡此種種,對天人之際的思考已經植入中國文化的基因裡。

天人關系是伴随人類社會始終的矛盾關系。人類自産生以來,為了生存和發展,便以自然界這個母體為認識對象,開始了漫長的探索、開發和利用的文化實踐活動。古人認為,人類及其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皆本于天,人居天地之間,依天地資源而生存發展,故将天地自然泛稱為“天”,從而确認了人與天地自然,即主體與客體的天人矛盾關系。唐人劉禹錫在《天論》中概括:“世之言天者二道焉”。其一是“拘于昭昭者”持“陰骘之說”,認為天有意志,主宰人類的貧富、禍福;其二是“泥于冥冥者”持“自然之說”,認為天是自然之物,不能幹預人類的命運。荀子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天地亦形成于自然之氣的陰陽大化。在天與人的這對矛盾中,人最為貴,之所以尊貴,是因為人可以在充分認識天地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駕馭天道(自然規律)驅除災禍,為人謀利。故荀子說,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不可以“錯人而思天”。劉禹錫則進一步将這種關系升華為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辯證關系。他說:“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此即天生之,人成之,各有其緻功,二者交相為用。

天人關系的本質是中和,亦即天人和諧共生。交相勝,是指矛盾對立的一面;還相用,則是指矛盾依存的一面。這種交勝和相用的對立統一關系,即是天人和諧的最佳狀态。要實現天人和諧,作為認識主體的人,應常懷“三心”。

第一,常懷敬畏之心。老子雲:“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期,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宇宙中,唯有天地自然最為久大。它在時間空間方面都是無限的,人類的有限認知能力始終難以窮盡自然天地之道。而且自然天地本身還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類對自然天地之道的認知,始終處于追逐之中。故人不可仰仗工具理性忘乎所以地對待天地自然。誠如孔子所言:“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隻有對天地自然心懷敬畏,科學從事,才是正确之途。西方流行一種“人類中心論”,認為在天人關系中,“人是萬物的尺度”,人類的利益才是“目的”,價值評判的标準始終掌握在人手中;自然萬物隻有滿足人類的需要才具有價值。他們把自然天地當作取之不盡的“資源庫”。這種理論将天人關系看作征服與被征服的對立關系,抹殺了人是天生地養的事實,否認了自然天地是人類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因而必須摒棄。

第二,常懷感恩之心。人類文明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的高度,首先,應感恩自然天地的無私賜予。日光、空氣、水、山河大地、森林礦藏、飛潛動植,都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保障。其次,應感恩我們“筚路藍縷”的勤勞智慧的先祖,感恩那些觀天察地的往聖先賢。是他們開創的文化實踐活動,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他們通過代複一代的實踐,形成了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使我們今天能跟着他們的足迹,利用他們的認識成果,一步步地繼往開來。同時使我們自身素質得以在文化實踐中逐步提高。古人謂天為父,地為母,是說天地孕育和生養了萬物和人類。老子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又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此所謂感恩,就是行為要“守其母”,不可須臾忘記以自然天地之道為法;就是思想要“尊道貴德”,自覺地遵循自然天地之道以回報它給予人類的恩惠。

第三,常懷仁愛之心。“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亦是儒家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念和标準。孔子從多視角對仁的内涵進行了闡發,其本質就是“愛人”。至于愛人的方式方法就是孝悌忠信,立己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濟衆等諸多方面。

按“仁”字會意為二人同體,涵蘊了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的和諧關系。孟子又将其生發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思想。後來宋儒又将其擴充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關系。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程颢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直接從人道與天道合一的高度定義“仁”。也就是說,人與人,人與自然天地之間,必須遵循一個共同的道德行為規範:仁民而愛物。仁民,既包含了執政者對平民百姓的仁政、德治,也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相愛和忠信。愛物,則是指以仁愛之心去對待天地萬物。儒家所謂的忠恕之道、民胞物與之論,佛家所謂的衆生平等、利樂有情的慈悲心,道家所謂的重生貴生、和光同塵的長生久視之心,都包含了人與自然萬物的一體之仁。仁民愛物的意義還在于有利于人類構建和諧共生的生态系統,對于那些暴殄天物、惡意踐踏摧殘天地之大美的惡行也是一種有力的批判。

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仁愛之心,是有機聯系的統一體。它們相互涵攝,相互補充,相互生發。可以說,三心俱足,和諧則生:家和萬事興,國和百業舉,天人和則年豐人壽。綜上,常懷三心,天人和諧,萬物育焉,百業興焉,本固邦甯,世界大同。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4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