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的發展過程像一條河流,肇始于甲骨文這條淺淺小溪,曆經金文、篆書等階段的逐步彙集和“隸變”這一古今字分水嶺,而後便在隸書的基礎上又分出了楷書、行書、草書等極富有創造力的支流……
于是,這條由甲骨文發源的溪流,就這樣拓展成了滔滔大河,最終彙入世界文化的大海之中。
縱觀整個漢字的發展曆程,漢字的形态變化是一個由最初筆畫銳利、生硬、字形極富象形意味的甲骨文,簡變成筆畫圓潤、抽象、更注重運筆力道的小篆、隸書,最後發展演變為現代常用的,橫平豎直的楷書。整體上是從形象圖畫性文字到抽象符号性文字的轉變。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轉變呢?
當我們站在博物館展廳裡,看這些擺放在櫥窗中或一闆一眼,或灑脫不羁的古代漢字筆迹時,你是否也有這種疑問:這些或細尖、或圓潤的古代漢字,到底是怎麼變成現今通行的、闆正方塊字的?
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那可真是太太太多了,學界各種讨論從來沒停下過。交流溝通需要、審美需求、普及國家通用文字要求等等等等……不過,如果我們暫時放一放這種深度的探究,就會發現,其實有一個最簡單也是最直觀的原因就擺在面前,那就是書寫工具和載體的更新叠代。
漢字的源頭甲骨文,是刻在甲殼、獸骨上的文字,書寫工具是銳利的刀具。《尚書· 多士》中說:“唯殷先人,有冊有典。”其中的“冊”指的是竹簡。在殷商時期,古人也常用竹簡書寫,但由于竹木不易保存,目前為止尚未有實物出土,我們能看到的殷商時期的文字隻有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和銅器金文等。由于龜甲獸骨非常堅硬,每次下筆都不容易,所以甲骨文多以直筆為主,筆畫細尖,轉角生硬,風格古樸。例如“亦”字,整體纖長,能看到銳利的筆劃邊緣,可以想象刻者在筆畫結束時收刀上提的動作。有的學者甚至認為甲骨文并沒有“折筆”,所有的轉筆都是以先刻豎劃、再刻橫劃的方式“拼接”起來的。因此,甲骨文天生就具有“細尖”且“硬朗”的特征。
到了秦代,在大量的刻石、诏版和陶量上,我們看到的這種字體筆畫粗細均勻,線條圓轉且多呈弧形,這就是小篆。由于可以在刻闆表面先進行書寫或捺印,因此小篆的筆畫規整,橫畫豎畫大多等距平行,甚至上下左右對稱,也可以采用較為圓轉的筆畫表現字形。極具美感的字體小篆逐漸普及,漢字就此變“圓”了。
明确以竹簡作為主要書寫載體的代表,是在秦漢兩代盛行的隸書,此時的主要書寫工具為毛筆。戰國秦漢之際,漢字經曆了一次“大革命”,稱之為“隸變”。這次“革命”,因小篆而起。筆畫粗細均勻、線條平行、字體各部分對稱,過分追求美觀的小篆,影響了人們的書寫速度,急需改變。
“隸變”便由此發生了。隸書将小篆簡單化,将篆書縱向取勢的特點,改為橫向取勢,筆劃橫向分展。化圓為方,化弧為直的筆劃運動方式,使隸書變得十分“紮實穩健”,因而也略微失去了“圓”的特征,轉而趨近于“方”。諸如橫、豎、撇、捺、點這些筆劃上的變化,更是直接來自于毛筆的揮灑。可以說,秦漢之際對毛筆的靈活應用,直接推動了隸書誕生的進程。
西漢初期,沿用至今的書寫載體紙張被發明出來了。但此時的紙張粗糙且昂貴,并沒有成為大衆書寫材料的條件。後來經曆了多次改進,等紙張兜兜轉轉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已經變得低廉合用,進而取代簡、帛,成為了主要的書寫載體。到了手工業繁榮的唐代時,紙張更是發展的五花八門,宣紙、案紙、敕紙、水紋紙、烏金紙……紛繁的紙張種類足以令人眼花缭亂。
柔韌有彈性的毛筆,配合已經完全大衆化的紙張材料,書寫時,借助手腕靈活運筆,毛筆不在紙張上鈍滞,濃稠的墨汁随之便在紙張上留下勻稱的字體。由于毛筆筆鋒的靈活頓轉,字體的拐、折變得鮮明,闆闆正正的方塊字——楷書,便由此誕生并逐步走向成熟,漢字徹底脫“圓”入“方”。沿用至今,四處可見的印刷體宋體字,正是從楷書中脫胎而來。
說到這裡,其實一開始的問題也就基本得到了解答。中國文字逐步發展,不僅僅字在進步,書寫工具材料也在更新叠代,工具配合文字,文字也在适應工具。
從早期形态多變、繁簡交織、頻繁變異的具體字形,到如今方正立體、造型适度、穩定牢靠的構形體系,漢字始終在沿着同一個結構演變發展。在這些從“長”到“圓”到“方”、從硬朗尖銳到方正穩定的不斷繼承和創造中,傳承着的,是真正的中華基因。
來山東博物館觀甲骨文化展,看古今漢字在中華文脈中緩緩地流淌;于甲骨蔔辭前暫駐,遮掩着“片刻”中千餘年歲月的幕布,正在逐漸拉開;這條承載着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滔滔大河,正在你我的眼前奔湧成壯麗的畫卷。
「觀展信息」
片刻千載——甲骨文化展
展覽地點:山東博物館二樓9-1号展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