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入宮,賜号蘭貴人。
1853年晉封懿嫔。
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
1857年冊封懿貴妃。
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并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号慈禧。
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載湉(光緒帝)繼鹹豐大統,兩宮再度垂簾聽政。
1881年慈安太後去世、1884年“甲申易樞”恭親王被罷免,于是慈禧開始獨掌大權。
從早期這樣一路晉升的人生中不難看出慈禧是個有本事的女人,她荒唐可笑但又并非一無是處,但在大多數後人眼中慈禧是曆史的罪人,印象中最深刻的莫過于讓清政府同其他侵略國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清政府由盛轉衰與她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其中她的奢侈無度更讓人大為震驚。
衣
在一次慈禧太後出行中(去奉天),在其專列中,專門有一節車廂是盛衣服的,至少有二千多件。而這隻是她衣服總數的三十到四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差不多有六到八萬之多,假設每天穿一件,大概可以穿198年。慈禧太後每過一段時間,就把自己的這些衣服拿出來看一下,具體看法是讓太監拿着一個托盤,每個托盤放着3件衣服,一一走過,慈禧太後看到自己中意的衣服,就會翻幾下。這也就是為什麼慈禧去奉天的時候會帶上2000多名太監伺候了。
據說裕德齡第一次見慈禧太後的時候,慈禧太後披着一件披肩,這件網狀披肩由3500顆珍珠制成,每顆珍珠都如金絲雀蛋般大小,色澤相同,光澤圓潤,披肩的邊緣還綴滿翡翠飾物。大概需要700萬兩白銀。
宮中專門有一群為她做鞋的太監和宮女。平均每天都有兩三雙鞋送到慈禧太後面前。每雙鞋用時一個月,每雙鞋上又綴有珍珠,少則七八十顆,多則四百多顆。
一雙鞋子從設計到成品,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而一雙鞋子的使用壽命往往不超過3天,甚至有的鞋子慈禧看都沒有看一眼,就被放進了“鞋庫”。鞋庫的工人在保存時還會給鞋子編上号,附上設計圖紙一起保存,下次慈禧想穿時,他們就能很快找出來。
慈禧對鞋、襪子是一點兒也不能委屈,稍微不合适就會渾身難受。所以,老太後的襪子必須是純白的軟綢子,但是綢子是沒有彈性的,這就需要工匠把襪子做得剛剛好合腳。
這個制作過程中,最困難就是縫合,腳背上的那一條縫合線,必須像脊梁一樣的筆直,不松也不緊,要能好符合腳背的形狀,否則襪子就容易在腳上滾來滾去,這是老太後絕對不能容忍的。
縫合以後,還要繡上花掩蓋這條線,這樣一來,一雙襪子所花費的工夫就大的去了。但是,無論襪子多麼精緻,老太後也隻穿一次,絕不穿第二次。算起來,每天至少要換一雙新的。
宮裡最能幹的繡工也要七八天才能繡一雙,算下來一年要用三千個繡工,來專供老太後穿襪子,再加上采買、原料、工匠的膳食起居生活等等,光襪子一項,老太後一年就需要一萬多兩銀子。
食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當古代窮人還在為一碗米發愁時,在皇權高度集中的清朝就已經出現了滿漢全席這樣的饕餮盛宴。
據曆史文獻《宮廷瑣記》記載,慈禧太後每天的飲食結構大約如下:豬一頭,羊一隻,豬肘子五十斤,雞一隻,鴨一隻;粳米三斤,紫米一斤,江米三斤,面粉十五斤,麥粉一斤,荞麥一斤,芝麻二兩:核桃四兩,蜂蜜八兩,松子仁二兩,雞蛋二十八個,幹棗八兩,白糖兩斤,新鮮蔬菜十五斤。此外還有燕窩魚刺,銀耳海參等山珍海味等無限供應。
僅專門為慈禧個人烹煮飲食的壽膳房便有一百零八間,一共分為八個院落一百二十八位廚師。
更有人為了讨好慈禧大量進貢山珍海味為她享用,當清晨,京城外的百姓為了生活走出家門賺一口飽飯時,慈禧的一百二十八位廚師也起床了,先是從宮中内務府中取來今天做菜的名錄,再取來原料開始烹煮慈禧的晚宴、午膳和早膳了,一些需要長時間烹煮的菜還需要提早一天或是十幾天進行準備。
較為熟知的名菜就有“火芽銀絲”,這是袁枚在随園食單上的一道菜,慈禧晚年愛吃肉卻又牙口不好,便發明了這麼個辦法,将肉塞進直徑僅2毫米的豆芽裡,這道菜不僅費力更費時,必須選取新鮮細嫩的綠豆芽,粗細均勻,不彎不破,幾斤的豆芽隻能選出一二兩合格的,把豆芽掐頭去尾,再用銀針掏空豆芽内部的筋,将剁好的肉餡塞進去,過程中豆芽也必須保持完好,最後用熱油澆熟。
火牙銀絲
裕德齡曾經記載慈禧的飲食:每天有兩餐是标準的正餐,在這兩次正餐上需要有一百多碗菜,除掉這兩次正餐還有兩次小吃,雖然小吃不會像正餐一樣富麗堂皇,但皇太後絕對不會過分随便,雖然是小吃也有20個菜,平時總是四五十個菜左右。
按照正常人類的飯量來說,吃一餐後肯定吃不了這麼多東西,太後吃剩的東西隻能是丢掉或者是被伺候太後的宮女和太監們享用。
作為晚清帝國的掌權者,慈禧對散發着金色光澤的東西情有獨鐘,她最愛吃金色鯉魚,吃金色鯉魚的時候,必須有兩名宮女,通過三次淨手将魚肉一塊一塊地去掉魚刺,然後再送到太後的口中。
據說有一次一名宮女因為疏忽,魚肉中有個小刺沒有拔幹淨,便送到了太後口中,太後被魚刺卡到了,就把這個粗心的宮女下懿旨賜死。
除了金色鯉魚之外,慈禧太後對鴨子的愛好也是非常著名,尤其是禦膳房做的清炖肥鴨,這道菜做起來非常複雜,先将鴨子洗幹淨,然後加調料裝進罐子,用小火蒸三天,費這麼大勁做好的美食,慈禧太後卻隻吃幾塊鴨皮。
住
《宮女談往錄》這本書出版于1992年,講述者是一個13歲進宮的宮女榮兒,她在紫禁城中工作了8年,服侍的主子正是——慈禧太後。
慈禧晚年住在儲秀宮。
在書中是這樣描述儲秀宮的格局:“儲秀宮是五間的結構,分為三明兩暗,三個明間是老太後燕居的地方。正中間的一間,設有正坐,是為了接受朝拜用的。儲秀宮内正間跟卧室連接,等于是卧室的外間,經常放些卧室用的零碎物件,如油布、水壺之類。”
盡西頭的一間,是她的卧室兼化妝室。靠北牆西頭有一鋪炕,炕上第一層是氈子,上鋪三層以黃緞精制的厚褥子,褥單上是繡着金龍和綠雲的飛龍,炕上的被褥都是按季節按制度更換的,如冬天要鋪三層墊子,夏天鋪一層墊子,臨窗東南角有一架梳妝台,這是老太後最心愛的東西。
“西面架幾的匣子裡,盛着老太後心愛的首飾。這屋裡跟其他的宮最大的區别,是在老太後睡覺的床頭,靠着更衣間北面的扇,是一面透明的大玻璃,老太後睡覺是頭朝西的,在炕上一歪身,把帳子一掀,就能洞察到外頭的一切,這就是老太後精明的地方,不管任何一點小事,老太後也要心明眼亮。"
她飯後不喜油膩,也不喜愛熏香,屋内不點香,偏用新鮮的瓜果供上,聞這自然清新之氣,據說她最喜歡的是香蕉的氣味,但又不愛吃,香蕉本就屬于改良型水果,加上産地偏遠,其價值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大量的水果被浪費,隻為聞一陣清香。
在慈禧太後的卧榻,整架的金絲楠木制成床,布置的富麗堂皇,床上鋪一層毛氈,毛氈上還有三層厚厚的褥子,均用黃緞制成,褥子上面放着軟綢被單,顔色各不相同,上面再蒙上黃緞床罩,繡着綠雲金龍。慈禧的枕頭很多,刺繡精美,白天都放在床上。
另外還有一個枕頭,枕芯裝的是茶葉,慈禧經常使用它,認為可以明目。此外還有一枕,式樣特别奇特,長約十二寸,中間有一個三寸見方的洞,枕芯裝的都是曬幹的花瓣。慈禧睡覺時把它放在耳邊,說是可以聽到聲音。
行
慈禧早上8點上朝,她起床要花5個小時,所以淩晨兩點左右,宮女們就開始做各項準備工作。有的燒水,有的泡茶……
淩晨三點,天還沒有亮,宮女謹慎小心地拉開了窗簾,然後一群人整齊有序地跪在地上,異口同聲地說“老祖宗吉祥”,一直喊到她睜眼,擡手示意才敢停下來。
這是起床的第一步“睜眼”。
緊接着,進行第二步熱水敷手。
慈禧很注重保養自己的雙手,宮女捧着浸熱擰幹的毛巾,包裹住她的雙手,然後放進臉盆的熱水裡。
如此反複四到五次。一盆水隻用一次,宮女們有人把用過的水端出去,又有人端來裝有熱水的臉盆。
第三步是洗漱打扮,洗臉也可以說是熱敷,長時間用熱毛巾放在額頭和兩頰處,減少皺紋。
然後宮女們有的給她穿衣服,有的給她穿鞋子,還有的為她上妝,擦粉,抹胭脂,描眉毛,直到她滿意。
第四步是重頭戲梳頭。慈禧的太監李蓮英有一手梳頭的絕活,他梳出來的發型有的如孔雀開屏,有的如喜鵲登枝。
而要梳出這些造型,是相當耗費時間的,于是,他給慈禧梳頭時,總是和她聊聊八卦,為她解悶,甚至費盡心思講笑話以博慈禧歡心。
最後一步,太監會送上煙槍伺侯慈禧吸上幾口,然後喝杯人奶奶茶,就開始享受豐盛的早餐,主食營養粥,搭配上20多種膳食,極盡奢華。
這一波操作下來,慈禧終于戴上鳳冠坐轎啟程,上朝去了。
慈禧出⾏,禁忌太多,⽐如:必須要挑選⼀個黃道吉⽇,七不出門,⼋不歸家,⼗三⽇忌出遠門,每⽉的初五、⼗五、⼆⼗五都不能出遠門,更不能在外住宿。
慈禧出⾏,沿途⾏⼈等盡皆回避,是凡站着的,靠近慈禧⼀⾏的⼈皆是“刺客”,可以格殺勿論。
慈禧晚上睡覺的時候,⼤内侍衛共分外中⾥三個圈⼦,對她進⾏“⽴體”的保護。最外的圈⼦是神箭⼿,中間的圈⼦是暗器⾼⼿,最⾥⾯的圈⼦才是擅長近戰的武功⾼⼿。
慈禧太後晚上睡覺,⾮常忌諱夜枭(貓頭鷹)的叫聲,故此,專門有⼏個⼤内侍衛⽤⽵筒⾥的吹箭,悄悄地射殺栖息在附近樹頂上的夜枭。
慈禧太後每一次出行,都需要32名銮輿衛輪流擡,十六個壯漢為一班,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彪形大漢。為了讓太後坐的更舒服,在遇到崎岖的路時他們還要想盡辦法保持平衡,給太後絕佳的體驗。 清朝規定,三品以上的京官一律帶“四人擡”進京,“八人擡”出京;外省諸侯取“八人舉”,諸侯下屬取“四人舉”;欽差大臣以超過三品,乘“八人擡”等。至于皇室乘坐的轎子,多達10人,甚至30人。
後記
作為女人,她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作為政治家,她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 作為統治者,她是一個賣國求榮的人; 作為曆史人物,她是一個遺臭萬年的人。她,就是慈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