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勁呢,拳經有雲“練勁不練力,勁力打拙力”。凡能擡舉、提拉重物而不能運力達于四肢者,武術稱之為有“力”,但叫它為死力、拙力。而能将全身之力運送于一拳一腳甚至一指之端而後放出者,稱之為有“勁”,也叫勁力。“勁”有透力,可由表及裡;“力”無透力,僅及于表面。
“勁”有爆發力,但不能持久;“力”能持久,但無爆發力。武林高手能以手掌擊石成塊,以指鑽磚成洞,足見透力之強,力大者不能。力大者可日負百斤,往來百裡,持久力強可見一斑,武林高手不能。武林高手可一拳跌人丈外,一腳緻人非命。可見“力”與“勁”是不大相同的。練武講究練的是“勁力”,而不是“死力,拙力。”
如果隻想練出力量,那還不如去掄大錘。而個人認為勁就是肌肉收縮,舒展,所爆發出來的力量。大家可能笑了,這麼簡單啊。那麼你們内家練了幾十年就練這個?我也笑了,說得對,練内家功夫的練家子練的就是這個。不要小看這個肌肉收縮舒展,這裡面技巧可大了。仔細說說。
練功夫的目的是為了打人,而要想對人造成足夠的傷害,必須有足夠的力量才行。而内家功夫就是挖掘人體潛能,從而爆發出最大的力量來。怎麼才能爆發出這樣的力量來呢,按照現代科學理論得出,人的肌肉潛能非常的大,全部肌肉像一個方向使勁,可以發出20噸的力量來。但是由于人體結構的限制,肌肉是不可能像一個方向使勁的,但是可以調動盡可能多的肌肉像一個方向使勁。按照中國傳統内家拳理論,有寸勁、整勁、根勁、鞭勁等等。而整勁,根勁就是如何調動更多的肌肉參加到攻擊與防禦中的技法。
比如,内家拳每一重拳打出,每一實掌擊出,都是盡可能多借助人體其他部位的力量,而不是單單靠着胳膊上的肌肉。中國拳法講究架勢,每一拳打出,總有步伐,身形相配合,比如常用的弓箭步,馬步,每一拳打出,除了胳膊,肩膀的肌肉要參與運動以外,背部,腰胯也要相應扭動做功,而腿部也要用力,最後力量作用在腳上,腳要抓地。
換個角度來看,每一拳打出,力量從大地而來,節節貫通,腳、小腿、大腿、腰胯、背部、肩膀、胳膊等各處肌肉均要做功。而防禦時,接住對手的拳,不是硬搪,而是相應的後撤,同時借助全身的肌肉,均勻做功,最後外來力量通過軀幹作用于大地。就仿佛你的身體是對手與大地之間的一根彈簧一樣,一拳打在練家子身上,最終力量被傳遞到地面,而練家子的身體不過是這個打擊力與地面的緩沖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和練内家拳的練家子交手,打在他們身上的拳要麼仿佛打在陀螺上,吃不住力,力量往往偏轉,結果本來力量很大的一拳,反倒成了最大的破綻,給對手創造了機會(這是内家拳的卸力,通過旋轉偏轉對手的力量),要麼仿佛打在了棉花堆裡,使不上勁的緣故(就是因為對手的的身體仿佛像一根彈簧,一邊接住你的拳,通過軀幹将力量作用在大地上,全身所有肌肉均勻用力,消解了你的力量,同時他也完成了壓縮蓄勁的過程,當你的拳伸展到極緻,或者力量用盡,就是反擊的時機)。比如太極拳有一個經典的表演項目,就是太極拳拳手,低弓箭步站好,然後五人,甚至十人,二十人排成一排來推,一般說來是推不動的.
這并不神奇,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不管五人、十人還是二十人來推,所用力量總是柔性的(緩慢用力,而不是爆發力),這些人用力不一,要調整到最大力量需要很長時間。另一個就是,太極拳手擺出低弓箭步,用肩膀受力,這個姿勢,可以最大限度調動全身肌肉力量,然後力量最終作用于地面。所以在多的人來推,不過是通過太極拳手身體推大地罷了,所以推不動。
當然,拳手借助全身肌肉來作為推力與大地的緩沖,雖然力量很大,但是還是有一定限度,所以當推動的人力量越來越大的時候,隻要用根勁卸力,力量就卸走了,造成排列為一排的人用力方向變化,不一緻,就紛紛跌倒。再比如形意拳,當一位形意拳手三體式站好,你用大力突然猛推,他不是像普通人那樣向後倒,而是向前趔趄。
這就是因為你推他的時候,他軀幹與腿部用力,将力量作用地面上,當推的力量突然回收時,由于反作用力,身體反倒向前倒。要想控制全身肌肉同時收縮發力,就必須讓全身肌肉處于一個放松的狀态。因為全身肌肉同時放松,才能同時收縮發力。一塊松,一塊緊,是不可能同時收縮發力的,即使力量發出去了,力量也不大。全身肌肉放松是練整勁的基礎。這就是内家拳中強調的“大松大散”。
有人說,放松還不容易。說句老實話,你要想把全身肌肉放松,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是你越想松肌肉就越緊。肌肉放松必須是在潛意識中才能松。但是光是“松”還不行,因為打鬥中,你還要控制身形、蓄勁,都要作出相應的動作。所以做到“大松大散”的同時,還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有些練家子作了一個比喻,松的是肌肉,但是筋和骨架子不能散,練成了“形散而神不散”就好像肉挂在了筋骨構成的架子上一樣。
許多内家拳法中,都有讓全身肌肉放松的練習方法。比如說站樁,靜功都是為了練“松”。而有些拳法使用類似于“禅”的方法來練“松”,讓精神達到一個無思無想的玄妙的,快樂的境界來放松身體。而光是能進入到這一層次是不行的,要想實戰中發揮整勁的威力,必須無時無刻不松,即使在打鬥中,生命危急的情況下,也能做到“大松大散”,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這也是為什麼内家功夫實戰高手很少的緣故。不經過大量實戰訓練是很難在實戰中發揮内家功夫的威力的。
而根勁則是軀幹與腳借助地面的力量。傳統内家功夫訓練根勁的辦法有“壓頂”,徒弟馬步站好,雙手交疊舉過頭頂,掌心向上。師傅通過向下按壓徒弟手掌,根據徒弟手上力度大小,師傅提醒“軟了”“硬了”。讓徒弟體會根勁的奧妙。但是,這隻是一種讓徒弟加快理解根勁的辦法,隻能算作剛入門而已,即使理解了根勁,要想靈活利用根勁到格鬥當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根勁由于是靠着軀幹的力量來增強攻擊得力道。但是,限制也很大。比如武當的沾衣十八跌,就是利用根勁的典範。沾衣十八跌動作不大,全靠軀幹用勁,有丹田勁、頂勁、踵勁、起勁、落勁、抑勁、沉勁、催勁。手不能伸的太長,離軀幹過遠,手也不能擡的太高,不能過胸。無論是擡的太高,還是伸的太長,都會借不到軀幹的力量,也就是借不到根勁。
沾衣十八跌動作不大,如果拍古裝戲,白衣飄飄,閑庭信步之間将對手放倒,很是潇灑。但是,這不是為了擺酷,而是為了借根勁,而不得不如此。所以,練内家功夫除了一個好師傅用心教,還要看悟性,悟性低了,練的就慢。就拿練内家拳入門的“松”來說,悟性一般的要幾個月,悟性高的可能幾天就可以體會,而悟性差的,可能幾年也摸不到門檻。
力量大,統一調動肌肉收縮舒展還是不夠,還必須速度快,在一刹那間,将力量放出去,才能給人造成嚴重的傷害。在現代拳擊理論中,叫做爆發力。比如練健美屬于有氧運動,緩慢做功,一般說來,練健美的體形很好看,但是缺乏足夠的爆發力,不過抗擊打能力很強。而最難練的一塊肌肉當屬腹肌,而腹肌是中國武術極其重要,腰承上啟下,根勁整勁的發力源均在此,腰練活了,腹肌有了足夠的爆發力,才能使全身勁力圓轉如意,混為一體。練不成腹肌的爆發力,内家功夫很難大成。而在有的拳法中,将腹肌爆發力稱為丹田力,少林拳有“千金難買一戰抖”,說的就是要練成腹肌爆發力非常困難的。現在還沒有比較有效的練習辦法。太極拳中的起手式,外行看來沒什麼,實際上這個起手式個人認為是最難練的。
因為,這個起手式真正的意圖是,力從地面升起,節節貫通,利用丹田力将雙臂彈起,雙臂與肩膀是處于“松”的狀态下。可能大家一直有所疑問,格鬥中應該隻有快才能站得上風。太極拳慢騰騰的,怎麼能夠取勝?實際上,真正可以用于打鬥的太極拳打起來并不慢,而是有快又慢。太極拳套路是從實戰中總結的最常用的招式。目的是為了鍛煉身體各種蓄勁發力方式。一套拳打完了,全身上下,該鍛煉的地方也都鍛煉到了。
所以可以實戰的太極拳打的時候應該是有快又慢,快的時候應該是向外發力的過程;而慢的時候則是處在“松”的狀态,不斷的變幻姿勢,以利于下一次的發力。真正會練太極拳的,打完一套拳非常的累。如果能堅持連續打上個八套九套的,那麼功力是相當深厚的,年紀不超過40,練拳不超過20年很難完成。實際上,我國古時武術套路是和現代廣播體操類似的一種東西,從實戰中總結出各種招式,編排起來,來鍛煉各種發力運勁的技巧,中國傳統武術的最終着眼點在于實戰,而套路不過是鍛煉的一種方式罷了。
而現代有些人不理解,把武術套路這種鍛煉方式變為目的。武術套路不追求功力的積累鍛煉,而是追求動作的“高、難”,而外行則是喜歡看摔,看騰空飛踢等炫目動作。如果那樣的話,個人認為不如去看體操更能賞心悅目。
而寸勁也是爆發力的一種,所謂寸勁,就是指發力的距離非常的短,按照現代拳擊泰拳等格鬥理論,拳要想獲得足夠的速度與力量,必須要有一個用于加速的距離。但是在中國傳統内家功夫中,當爆發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很短的距離内就可發出足夠的速度與力量,這就是寸勁。甚至達到手貼住目标,隻要一抖,就可将人“放”出。然而,寸勁有姿勢的限制,雖然爆發力練到一定程度,可以在任何姿勢下發出寸勁(比如手臂伸直的狀态),但是在特定的姿勢下發出的力量确是不一樣的。在特定的姿勢下可以借到更多的勁力,使更多的肌肉參與到蓄勁發力的過程中。
由于全身肌肉的在刹那間統一發出巨大的力量,雖然力量很大,可以将一個成年人輕松“放”四五米遠。所以,中國内家功夫雖然威力巨大,但每一個實招往往孤立的。而且發力的範圍距離有限。而不像拳擊組合拳那樣進行連續的不斷的進攻。但是,在實戰中,不會平白無故的給你發力機會,而且需要面對敵人的進攻。所以,純粹的内家功夫往往是以防禦為根本,先立于不敗之地,在敵人進攻中找出破綻,加以反擊。
這樣的難度很大,練習内家拳的拳手,往往體格較為單薄,這更為防禦造成了困難。所以内家拳必須學會卸力、引力。以瓦解敵人攻勢。但是卸力、引力必須學會如何“聽力”,隻有“聽”到了力,把握到了力的大小走向,才可發力。但是,不經過大量實戰訓練這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太極拳就發展了推手這一練習方式。
有一些内家拳法中還是有連續進攻的方法的。比如彈簧勁,左右兩隻胳膊交替出擊,就是以腰為軸心,不斷的利用腰勁扭動,在上半身形成整勁出拳,利用雙腳踩位的過程來平衡上肢出擊産生的力矩。當一拳擊出,另一拳後撤完成了蓄勁過程,如此反複,就好像撥浪鼓一樣,一轉動小鼓的底下的把手,小鼓兩側的繩子就左右旋起。這樣就形成了反複連續打擊的态勢。雖然拳借不到腿部力量,但是借助腰勁快速出擊,威力也很可觀。反觀現代拳擊也有類似理論,可謂是殊出同歸。
而鞭勁,則是當肩背肌肉,上臂肌肉爆發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将拳頭胳膊,像鞭子一樣甩出去攻擊敵人。這樣的所發出勁力速度快,力量大,回撤快。而且在末節有殺傷巨大的“抖彈力”。而腿也有類似踢法,比如說鞭腿,就是以支撐腿為軸,提膝、擺胯、出腿,将小腿“甩出”。這種攻擊方式是将肢體當作武器來攻擊對手。實際上,這種勁力無所謂内外家,實際上,隻要有了足夠的爆發力,都可打出鞭勁。比如,拳王泰森他的拳在末節就有“抖彈力”,這就是鞭勁。
說句老實話,現代拳擊理論,與中國傳統功夫相比,是相當粗糙的。原因在于規則的限制。比如說拳套,限制了許多内家功夫的發揮。比如說,厚厚的拳套就把寸勁“抖彈力”吃的幹幹淨淨。打在對手身上根本不造成傷害。所以,拳擊技術完全忽視了人體内部勁力的産生。而借助于所謂現代科學,通過扭腰等動作加強拳頭動能。大家知道。決定動能的因素不過兩個,質量和速度,質量是一定的了,那麼拳擊手不斷的提高拳頭的速度以增強殺傷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