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了七次西洋,在公元1430年,也就是宣德五年,明成祖死後,他下了第七次洋,也就是最後一次。
這裡有很多謎,為什麼三保太監鄭和六次下西洋後,明成祖就不再讓他去了?
據說,這跟朱棣“篡位”有關。
“靖難之變”後,明成祖朱棣為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以要和西洋交流為名,派親腹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
明太祖朱元璋終前,将皇位傳給了長子的兒子朱允炆,這讓四子朱棣極為不滿,他起兵謀反,号稱“靖難”,直逼南京。
建文帝朱允炆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敵不過叔父朱棣,四年抵抗不支後下落不明。
朱棣覺得朱允炆失蹤,自己取而代之名不正言不順,對他的皇權存有威脅。
為了讓人信服,他發诏書稱,朱允炆已死,并派出人在各處明察暗訪,可始終沒有朱允炆消息。
城中盛傳,朱允炆扮成和尚已飄往海外了。
朱棣便指使鄭和出洋,出尋六次,用了二十八年時間,終尋未果。
在查閱《國榷》、《罪惟錄》、《明通鑒》、《明史紀事本末》、《建文朝野彙編》等文獻中發現,到處有建文帝蹤迹。
由松陵入滇南,西遊重慶,轉入祥符,僑居西粵,又到荊楚,行迹千裡之遙,真可謂:“滇桂巴蜀黔,處處藏建文。”
朱棣找累了,六次派大船隊出海向西,越走越遠,經大小國無數,消耗國庫不少,因此搞得他焦頭爛額,在第六次尋找未有任何消息後,便不再讓鄭和下西洋了。
當時假冒建文帝者也不少。
在明代王鏊的《震澤紀聞》裡就講:
正統年間,一位禦史在處地巡察,有一老僧當道而立,左右呵斥,他卻昂然不動。禦使親問緣由,他才張口稱自己是“建文帝”。
從成祖“永樂”到英宗,三十多年換了三個皇帝,而建文帝還活在人間?
禦使禀報朝廷,并把此人送到北京。
老僧見到英宗便道:
“流落江南四十秋,歸來白發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英宗聽後淚水頓下,急喚老太監吳亮前來辨認。
吳亮一上來,老僧便道:“這不是吳亮嗎?”
“我哪裡是什麼吳亮!”
老僧從容地再道:“那一年我在殿裡吃仔鵝,把一塊鵝肉掉在地上,當時你手提茶壺,趴在地上,用嘴把鵝肉叼起來,你難道忘了嗎?你怎麼敢說你不是吳亮?”
話音未落,吳亮撲通一聲跪在老僧腳下泣不成聲。
可當天晚上,吳亮就上吊自缢了,是自缢?還是被賜自缢?這就成謎了。
據說,從此老僧被安置在宮内,活到101歲,死後葬在了北京西山,有牌位稱“天下大師”。
近代有人在頤和園後面看到了“前明天下大師之墓”。
也有人在雲南武定獅山佛寺發現了标有“天下大師建文帝”墓。
1991年,中央電視台播放了一段新聞,說:
“對史學界長期争論不休的明建文帝出亡後,曾藏于江蘇吳縣鼋山普濟寺内。不久,轉移到穹窿山皇駕庵,直到1423年病逝,葬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至此,五百多年懸而未決的謎團終于有了答案。
那麼,明成祖死後鄭和為什麼還要第七次下西洋呢?
我認為:鄭和有先知先覺之功,他預料到了今天的“一帶一路”,他當時還有未完成的一件事,那就是要告訴海外人,五百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要在這裡進行“一帶一路”建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