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頭:本人非佛教中人,本文亦是一點世俗淺見,絕無冒犯之意。如有冒犯,還請見諒!
“如來”究竟是什麼?
“如來佛祖”或“如來佛”這個詞的誤用,大概是受了《西遊記》的影響。其實,“如來”隻是佛中的一種德号,并不特指佛教創始人(即佛祖)釋迦牟尼。類似的,你也可以說燃燈如來,彌勒如來。
明 | 釋迦摩尼畫像
按佛教的說法,佛共有十種德号,包括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
對于佛與如來的關系,就好比某個事物具有某個特質,你可以用這個特質代表這個事物,但你不能說這個特質就是這個事物。也就是說,“如來”與“佛”隻能取其一,合在一起就會造成重複,非佛教中語。
另外,我國對于“如來”這個佛德号的翻譯也很有意思。先說“如來”的原意,“如來”的印度梵語是Tathāgata,音譯為多陀阿伽陀,重點在“如”字之上,指的是佛教中的“真如”之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自身實踐積累“真如”之道,可以成佛;另一種是通過傳播“真如”之道,也可以成佛。
聽上去似乎有些難以理解,于是我們就用了“如來”這個詞來翻譯Tathāgata:如同要來,但還沒有來,可始終要來。與之類似的,還有一個“如喪”:如同要喪,但還沒有喪,可始終要喪。《金剛經》上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看是受了翻譯的影響。
柳公權 | 《金剛經》碑帖
再者,請看“佛”這個漢字:“弗人”。真是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智慧。
中國佛道之争衆所周知,佛教于東漢明帝時期傳入我國,東漢末年開始流行,在當時的貧苦百姓當中影響尤大。張道陵有感于此,依托于道家,在同一時期創立了道教,目的不言而喻。
張道陵畫像
魯迅在《而已集·小雜感》裡說:“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什麼意思?說穿了,道教與道家不同,道教是入世的,也為世俗生活服務。反倒是早期的佛教有些出世,戒律太多。
道教世俗到什麼地步呢?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它都管。包括道教裡的各路神仙,都是世俗精英份子的化身,如太上老君、南華真人、門神秦叔寶以及尉遲敬德者,無一例外。《封神榜》就頗暗此法。
佛教裡把和尚死了叫“圓寂”,也叫“坐化”(魯智深六和寺坐化),道教對應就弄一個“羽化”。你是“坐化成佛”,我則“羽化成仙”。所以,在早期,道教與佛教在我國的影響力幾乎是不相上下的。
後來,佛教看破了道教成功的法門,也安排一位佛來入世,即彌勒佛。你看彌勒佛的形象就明白了!自此以後,道教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轉而流向命理堪輿之用。
彌勒佛畫像
不過,近些年來,佛教似乎入世入得有些過分,人們又開始憎和尚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