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能量又被偷了……”“我要記得澆水才行!”
早晨,點擊綠色的能量球收取能量,看看自己的能量還差多少才夠種下一棵梭梭樹、沙棘、雲杉……也許這便是身處鋼筋叢林裡的我們距離森林最近的時刻了。
森林裡有哪些生物?動物之間又會發生哪些事情?
别急,“森林啞語翻譯者”——蘇聯作家維·比安基的《森林報》也許能告訴我們答案,為我們枯燥的生活增添一抹生動的色彩。
蘇聯作家維·比安基(1894~1959)出生在一個養着許多飛禽走獸的家庭裡。他父親是俄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
比安基從小喜歡到科學院動物博物館去看标本,跟随父親上山打獵,跟家人到郊外、鄉村或海邊去住。
在那裡,父親教會他怎樣根據飛行的模樣識别鳥兒,根據腳印識别野獸……更重要的是教會他怎樣觀察、積累和記錄大自然的全部印象。
比安基27歲時已記下一大堆日記,他決心要用藝術的語言,讓那些奇妙、美麗、珍奇的小動物永遠活在他的書裡。
從事創作30多年的他,以其擅長描寫動植物生活的藝術才能、輕快的筆觸、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進行創作。
《森林報》作為比安基的代表作,用輕快的筆調、采用報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個月,有層次、有類别地報道了列甯格勒(聖彼得堡)周邊的森林和都市趣聞。
《森林報》駐林地的記者是孩子、獵人、科學家和護林員——所有在森林裡跋涉,對野獸、鳥類和昆蟲的生活感興趣,記錄森林裡發生的形形色色事件并将其寄往《森林報》編輯部的人。
此外,還會有列甯格勒廣播電台發出無線電呼叫蘇聯在北冰洋群島的凍土帶、中亞細亞沙漠、烏蘇裡大森林、阿爾泰山脈等地的廣播電台發來天南海北的趣聞。
在季節的流轉中,奏響的是一首大自然的和諧樂曲。
春天,萬物蘇醒,白嘴鴉從南方飛回故鄉,全身雪白的動物都換了新裝;
夏天,陽光賜予大地金色的活力,鳥兒們開始搭巢築窩,森林裡的娃娃們紛紛出世;
秋天,落葉飛舞,候鳥飛往越冬地,小松鼠到處采集蘑菇做冬糧;
冬天,萬物歸根,聰明的動物們隐藏自己的雪上蹤迹,柳雷鳥躲在溫暖的雪下度過嚴寒的冬天……
(小鴨子秋泳)
在作者靈動的筆下,我們可以認識各種各樣奇妙的生物:
鼯鼠——會“飛”的松鼠;
蠅頭蘭——像一隻紅褐色蒼蠅的蘭花;
七鰓鳗——長着七個出氣的細鰓,長得像泥鳅;
閻魔蟲——渾身烏黑,遇到危險時會把細腿、觸須和頭藏進硬殼裡;
金線蟲——像一根被截斷的金屬絲,硬度極強;
蜉蝣——在黑暗的湖底待了三年,卻隻有一日的性命在空中飛舞;
……
還可以看到許多驚心動魄的“大事件”:黑琴雞的求偶大戰,森林巨獸駝鹿的角逐,還有神秘的“午夜強盜”猞猁的夜間襲擊……
(駝鹿大戰)
而雲杉、白桦與白楊間争奪土地的“森林大戰”更是以“連載”的方式進行了特别報道,三個樹種間此起彼伏的力量更替,充分展現了大自然的無限可能。
在“大事件”之外,更多的是細水流長的生活。一年四季裡,動物所做的事無外乎築巢安家,尋找食物,繁衍後代。
大多數動物都會辛勤地建造好自己的住處,有些手不巧或者懶惰的家夥就住别人家的窩裡。
比如,布谷鳥會把自己的蛋偷偷下在鹡鸰、知更鳥、莺或其他會做巢的小鳥的窩裡。而林中的黑勾嘴鹬找到一個廢棄的烏鴉巢,就在裡面孵起小黑勾嘴鹬來。
不過呢,像布谷鳥這樣把蛋下到别的鳥兒的巢裡的行為,輕則侵犯其他鳥兒的“财産”,重則導緻家庭倫理悲劇。
貪婪的小布谷鳥會企圖獨占鹡鸰對它的哺育,加上小布谷鳥的體型比小鹡鸰要大,常常會發生“排除異己”的流血事件。而小布谷鳥在獨占鹡鸰夫婦的寵愛長大之後,卻就這麼飛走了,沒再見過自己的養父母。
(鹡鸰正在哺育小布谷鳥)
這麼看來,動物和人一樣,也有着許多心酸與無奈呀。
閱讀這些或溫柔,或悲傷,或驚心的故事,我們感受着生命的欣欣向榮和周而複始,我們懂得了如何去觀察大自然,以及如何去比較、思考和研究。
村上春樹曾說:“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這片森林也許承載着我們兒時的歡樂,承載着我們對置身廣闊天地的渴望,以及對純真的心靈的向往。
(by Alireza Karimi Moghaddam)
即使現在身不由己,可心靈仍可自由徜徉在廣闊的天地裡,睜開眼去觀察,去記錄。
隻要别忘記曾經存在的那片森林。
還有就是,在螞蟻森林“種下”一棵樹的時候,不要忘記也給自己的心上種下一棵呀。
“The best time to plant a tree is ten years ago, followed by now.”
-END-
▍來源:網絡。
▍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