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海參養殖與野生的區别

海參養殖與野生的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20:14:21

在2011年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海參文化節上,一斤白海參曾拍賣出16萬元的“天價”。如今,白海參等“貴族”海鮮有望進入尋常百姓家。近年來,金烏賊、圓斑星鲽等瀕臨絕迹的海鮮老品種,也重新回歸市民的餐桌。這幾種水産品都是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珍稀海洋生物繁殖與保護團隊負責人、科學家陳四清,帶領科研人員攻關的成果。從“貴族”變成平民,從瀕危到規模化養殖,科學家們改變了水産品的命運,也豐富了市民的餐桌。

海參養殖與野生的區别(白海參你見過嗎)1

白海參又名白玉參,是刺參的一種純色品系。

探訪:白海參住“别墅”練“雜技”

長期輾轉于福建甯德、江蘇宿遷、省内青煙威等地,紮根科研和生産一線30年,緻力于“三農”發展,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珍稀海洋生物繁殖與保護團隊負責人、科學家陳四清,不斷實現水産品科研攻關突破,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極為稀有的白海參是刺參的一種純色品系,在自然界中十分罕見。記者日前随陳四清探訪發現,經過又一輪的繁殖期,約20萬頭“貴族”白海參已經在青島形成了規模化養殖。

日前,記者随陳四清來到位于崂山區王哥莊街道青山社區的一家水産養殖公司,這裡有青島唯一一處規模化養殖白海參的上千平方米廠房。每年的繁殖關鍵期,陳四清都會在這裡住将近兩個月,一年也會來将近十次,指導廠裡的技術員提高白海參的生長質量。“這批白海參已經生長了近四年,明後年就長成了,一頭重半斤左右。”陳四清從海參池中撈出幾頭通體白得晶瑩剔透的海參介紹說,白海參是具有穩定遺傳特征的獨立品種,随着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技術更成熟,成本有所下降,售價有望降到300到500元一斤,逐漸登上市民餐桌。

記者觀察發現,每個池子裡都有多個海參箱,這些“小别墅”是白海參日夜栖息的家。白海參比普通刺參的行動更緩慢一些,收縮恢複的時間相對較長。它們悠閑地伸展着密密麻麻的管足,在别墅的各個角落踱着步。白海參活動起來挺有趣,獨立性較強。有些比較戀家,爬來爬去一直在繞圈子;有些變身雜技運動員,試探着把一部分身體慢慢懸空,嘗試跨越到旁邊的平台上,抵達新的領地,探索新的世界。如果遇到鹽度突變、體内氣泡或底質惡化等情況,白海參會感到不舒服,身體就會像突然充氣一樣鼓鼓的,漂浮在海面上。有時候可以自己複原,回到正常的狀态,有時候卻變不回去,需要工作人員及時發現,把它放回到安全的環境中,以免長時間處于危險境地而變質腐爛。

海參養殖與野生的區别(白海參你見過嗎)2

白海參住的海參箱如小别墅一般。

呵護:低溫怕光嬌貴難養

“之前白海參在附近下海做實驗,但是回捕量非常低。我們發現,白海參不适合野生養在大海中,它在自然界是很難生存的,很容易被天敵發現後吃掉,而且當它鼓起身體漂浮的時候,會被海浪沖得很遠,甚至消失不見。”陳四清告訴記者,之前發現過一些魚類喜歡吃海參,比如黑頭魚的肚子剖開之後發現過白海參;海鳥從海裡一口叼住白海參,把它扔到岩石上用嘴啄;霸道的螃蟹也會伸出“鉗子”,把白海參當做美食。

“嬌貴難養的白海參更需要精心呵護。”陳四清介紹說,白海參對外界的刺激更敏感,更怕光,也更怕被天敵發現,需要長期在暗光裡生存,處于自然界裡的它也是天黑才會小心翼翼地現身,天亮之後迅速躲進岩石縫隙裡。普通刺參兩三年即可長成,而白海參生長很慢,需要五六年才能長成,積累的活性物質、微量元素更豐富,尤其是硒的含量更高。白海參适宜生長的溫度相對更低,通常是處在8℃-18℃的環境中,普通刺參則是10℃-20℃。除了白海參,還有紫色、綠色等稀有海參。這幾種稀有顔色都是純化的,是自由組合色素的結果。就像人的血型不同一樣,獨特而純正的顔色不代表怪異或生病。

秘訣:嚴控水質精配餌料

“每天根據潔淨程度換一到兩次水,換水時,新的海水源源不斷地流進池子,一般下午兩點集中喂一次餌料。良好的海水水質和營養的餌料是白海參健康生長的關鍵。白海參吃的餌料比普通刺參更豐富。”陳四清介紹說,藻粉、海泥、十幾種維生素、十幾種微量元素、地瓜葉、魚粉、豆粉等多種成分的科學配比,決定了白海參的生長質量。

“白海參每次的投喂量應該是它體重的10%,這個說起來容易,如果經驗不夠豐富,就把握不住投喂量。”陳四清告訴記者,如果喂少了,白海參吃不飽就生長緩慢;如果喂多了,過剩的餌料腐敗會導緻水質渾濁變壞。記者了解到,水質在海參養殖環節應重點把控。

海參養殖與野生的區别(白海參你見過嗎)3

陳四清培育養殖的白海參。

成果:更多品種重獲“新生”

自從2015年陳四清率領團隊從8億多頭白海參幼體中,繁殖成功了1000多萬頭小苗,青島、煙台、榮成等地的白海參養殖就漸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目前,青島的小苗都是從榮成運過來的,小苗喝着海水,吃着營養大餐,一天天長大。

2005年以前,青島以北海域的金烏賊絕迹多年。陳四清帶領團隊開展頭足類繁育與增殖養殖研究,先後攻克了野生金烏賊采集、運輸、馴化養殖、人工越冬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全人工規模化繁育,為青島金烏賊增殖放流公益事業作出貢獻。

圓斑星鲽資源稀少,水産界學者公認2008年以後已經采集不到野生魚種了,馴養的魚種也老化接近死亡,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陳四清于2000年開始攻關繁育,于2012年完成大規格苗種培育技術,指導建立了省級圓斑星鲽原種場,2018年,漁民終于可以在沿海捕到圓斑星鲽魚了。

背後:忍受病痛堅持攻關

陳四清長年奔波于國内多地的水産養殖企業,送服務、送技術,遇到攻關難題,有時一住就是一兩個月。在一些水産品的冬季繁殖期,冰冷的海水中,吃苦耐勞的他不顧手腳上的凍瘡,連續幾小時彎腰研究。有時他會累到胃病發作,甚至胃出血,也依然在研究基地打吊瓶,熬中藥吃,堅持攻關。

從事水産科學研究30年,陳四清帶領團隊開展了頭足類和魚類等17個品種的研究和生産,建立了海蜇、金烏賊等規模化繁育技術體系,累計創造産值過百億元。支持建設多個國家和省級原良種場,技術成果應用于生産,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水産養殖産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張譯心/文 徐常青/圖)

短評

匠心精神助力“三農”

陳四清率領團隊于2015年攻關白海參規模化繁育,培育出1000多萬頭白海參苗種,使稀有的白海參漸漸走入老百姓的視線。30年如一日紮根科研和生産一線的他,以企業為家、漁村為點、産業為面,是我國緻力于“三農”發展的優秀科學家代表。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攻堅克難的匠心精神,讓白海參等稀有品種不再高不可攀,重新回歸老百姓的餐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