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
首先我們弄清楚“近體詩”這個概念。近體詩專指格律詩。
初唐時期宮廷詩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研究音韻,對仗,平仄規範了格律詩。古體詩是沒有平仄一說的,大緻押韻就行。格律詩出來後,迅速引領詩壇,和唐以前的古體詩相對應。當時的詩人們就為這種新出來的詩體取了個名字:“今體詩”。唐朝的人當然稱自己的發明為今體啊。
不過對唐詩的總結,是到了宋朝才慢慢完成的,宋朝文人總不能稱這種詩為“今體”吧?所以在進行歸納總結時,就把和古體有明顯差異的格律詩命名為“近體詩”。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近體詩和古風一直就是中國詩壇上僅有的兩種詩體,直到近現代的白話詩體——現代詩出現,中國的詩才被分為三大塊:古體詩(古風),近體詩(格律詩),現代詩(近代詩,當代詩)。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格律要求都是近體詩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古風或現代詩。
格律詩分為律詩(五律,七律),絕句(五絕,七絕),排律。
這其中排律不但要嚴格遵守格律對仗,還須得在十句以上,格式偏死闆,有八股的味道,曆來很少有佳作。我們來看律詩和絕句的格律要求。
首先是句數。律詩為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絕句為四句,五絕二十字,七絕二十八字。這是最基本的,字數句型不對直接排除出近體詩。
然後是押韻。律詩絕句均要求一韻到底,而且格律詩大多數情況下韻腳是平聲。少有的壓仄聲,就要根據其他格律要求再分析。為什麼近體詩大多押平聲?因為仄聲急促,音重,铿锵有力,多用來在古風中表現悲壯,慷慨,戰鬥的激烈感情沖突。而格律詩的風格相對而言偏柔和,更适合平聲收尾。而且仄聲給人感覺就是忽然停頓,話沒有說完,所以絕句的第三句一般都是仄聲,這樣才更好的導出最後一句以平聲完結。
第三是平仄。格律詩的平仄是固定死了的,四種基本模式。然後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四種變化,總共就是十六種模式。除了一些可平可仄的位置,其他地方如果出現平仄錯誤,基本上這首作品就廢了。當然了,出于“不以詞害意”,有些不符合平仄的現象實在沒辦法避免,就要在上句或者下句同樣出律用來“拗救”。
第四是對仗。近體詩中的絕句是沒有對仗要求,但是手藝高超的詩人會使用,讓句子變得更加工整漂亮,可以前兩句對,也可以後兩句對,這個問題倒是不大。像“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種前後聯全都工整對仗的極為罕見。
而律詩(五律,七律)的颌聯(三四句)和頸聯(五六句)在開始制定格律的時候,是要求必須對仗的,但是後來詩風發展,颌聯就不嚴格要求了,但是頸聯必須對仗。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七律,五律的第五六句,會發現都是精美對仗的句子。這是格律律詩,也就是近體律詩的硬性要求,達不到這一點,直接可以判定不是近體詩。
第五是寫法。多遵從文章的“起承轉合”的行文方式。當然這一點并非判斷格律詩的根本依據。這裡就不展開講了,以免離題。
以上就是近體詩的格律要求。
唐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