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前半生已過後半生為自己而活

前半生已過後半生為自己而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08:28:14

特别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号”賬号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号的立場及觀點。新華号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前半生已過後半生為自己而活(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1

文 | 有書聆音 ; 主播 | 阿成

有書君說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

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馮異傳》。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背後的曆史故事。

古人說:“不計一時之得失,乃成大事之吉兆。”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得到,不斷失去的過程,有得有失實屬平常。

但要是在得到的時候驕傲自滿、得意忘形;在失去的時候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那麼,得到的還會失去,失去的也将不會再得。

所以,《後漢書·馮異傳》裡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那些成功做出驚天動地大事業的人,在其成大事之前,往往都不計較一時的得失。

隻要我們堅持努力,那些吃過的虧和受過的苦,終會成為我們的踏腳石,讓我們一步步走向勝利。

那麼,馮異是誰?為什麼在他的傳記中會出現這句話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這個著名成語背後的曆史故事,從中體會古人的非凡智慧!

披荊斬棘光複漢室

“大樹将軍”謙遜不争

很多人都說,光武帝劉秀的人生簡直就像開了外挂一樣,作為“無權無勢無後台”的平民,他卻能三年稱帝,十五年掃平天下。

他讓劉漢王朝又延續了兩百多年,是漢朝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

但實際上,這“一枝獨秀”的輝煌背後,是無數英雄南征北戰、抛頭顱灑熱血才創建出來的。

因此,在天下平定之後,劉秀就冊封了他手下功勳最大的二十八位将領,史稱“雲台二十八将”。

在這二十八人當中,征西大将軍馮異,是一個極其特别的人物:

馮異的功勞特别高,高到劉秀曾當衆表示,馮異是他光複漢室、開創大業的道路上,為他披荊斬棘、掃除重重障礙的功臣。

馮異的恩情特别深,深到劉秀曾親口說,馮異對他恩重如山,簡直就是父親對兒子一樣。

前半生已過後半生為自己而活(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2

但馮異并沒有得意忘形,因為馮異這人特别謙遜,雖然戰功卓著,但從來都不誇耀于人。

在《後漢書》裡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以前打仗期間,每到休息時,那些将軍們就會湊在一起評功論勞,争論誰的貢獻大。

但往往是大家誰也不服氣誰,最後總是争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

隻有馮異,不僅不參與這種争論,反而還常常一個人躲在樹下,一言不發。久而久之,軍隊裡大家稱呼他為“大樹将軍”。

有時他和其他将軍在路上相遇,他也總是主動将車避在一邊,讓别人先行。

而在他這樣的領導下,他的部隊行軍時,除了與敵方交戰,其他時候都是走在隊伍的後面,從來沒有和别人因為搶道而發生過争鬥。

《道德經》上說: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因為謙讓和不争,反而讓馮異得到了最大的名聲。

後來,軍隊裡準備改編部隊,軍中的士兵們,都說願意跟随大樹将軍。

路遇強敵多次戰敗

損兵折将失之回溪

但是,“大樹将軍”并非“常勝将軍”。

馮異得到過至高贊譽,也嘗試過緻命打擊。

原來,在漢光武帝劉秀剛建立東漢政權時,天下還沒統一。

那時候東漢的敵人,除了王莽政權的各方殘餘勢力,還有軍綠林、赤眉、銅馬這三大起義軍。

其中,赤眉起義軍因為占據長安、勢力龐大、人員衆多,成了東漢不得不先面對的最大敵手。

因此,劉秀就派手下大将鄧禹,前去長安征讨赤眉起義軍。

剛開始的時候,因為長安城裡斷糧,赤眉軍首領不得不逃離長安。

但還沒等鄧禹從勝利的喜悅中回過神來,赤眉軍又打了回來,力壓鄧禹,重新把長安奪了回去。

為了搶奪長安,劉秀在同一年的冬天,又繼續派出了馮異從長安西邊進軍,配合鄧禹圍攻赤眉軍。

前半生已過後半生為自己而活(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3

于是,馮異聽令率領西路軍,在華陰、湖縣一線,和赤眉軍激戰了60多天。

激戰期間,馮異收降五千多人。

但就在這個時候,先前多次被赤眉軍打敗的鄧禹,率領部隊和馮異會合了。

鄧禹被之前的失敗刺激得失去了理智,所以在和馮異回合之後,他就急功近利地派自己的部下搶先進攻赤眉軍。

誰曾想,被馮異壓着打的赤眉軍遇到鄧禹的部下之後,反而把鄧禹的軍隊也壓着打了一遍。

無奈之下,馮異隻好放棄之前的作戰計劃,和鄧禹一起率領主力軍去救援。

可俗話說得好,“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這位曆史上有名的鄧禹大将軍,在一次次失敗中,變成了馮異的“豬隊友”:

他在馮異救援好不容易成功之後,竟因為貪功,又再一次打亂馮異的作戰計劃,派兵去追擊已經後退的赤眉軍。

這下,赤眉軍被徹底激怒,拿出了同歸于盡的架勢,返回來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

最後,鄧禹帶着24個騎兵倉惶逃走了。而馮異也被迫抛棄了戰馬,隻帶着幾個人逃到了回溪大本營。

複盤失敗重整兵馬

收之渑池平定關中

如果換做其他人,可能會把失敗全部歸咎于豬隊友,然後趕緊甩鍋、劃分責任。

但熟讀兵法的馮異卻告訴自己,“勝敗乃兵家常事”,隻要從戰敗中吸取教訓,那麼勝利遲早到來。

于是,他回營之後,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立刻分析戰況、堅壁守營。

前半生已過後半生為自己而活(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4

然後重整軍馬,把之前被打散的士兵重新召集起來,集齊數萬人之後,又派遣使者和赤眉軍再約一戰。

而且,他從上一次戰敗中得到靈感,先派出了一小隊老弱病殘的士兵,前去吸引赤眉軍的注意。

與此同時,他讓戰鬥力極強的精兵們穿着赤眉軍的服裝,全部埋伏起來。

果然,剛剛取得勝利的赤眉軍上當了。他們看到馮異派來的全是些沒有戰鬥力的殘兵,就認為馮異已經被他們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隻能用這些殘兵剩将來拼命了。

于是,他們就放松了警惕,一路追着這些殘兵剩将打。

而在赤眉軍的體力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馮異一聲令下,先前埋伏的精兵一躍而出,把赤眉軍圍了個水洩不通。

關鍵的是,這些突然冒出來的敵人和自己人打扮一緻。這讓赤眉軍一下子分不清敵我,驚慌失措之下連連發揮失誤。

就這樣,馮異以數萬殘餘部隊,把赤眉軍十多萬的軍隊打得連連敗退,最後陷入重圍、被迫投降,而馮異也趁機平定了關中。

最後,光武帝劉秀在《勞馮異诏》的授勳書中,他說馮異:

“雖然垂翅于回溪,終能奮翼于渑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他把馮異比喻為翺翔九天的大鵬鳥,就算曾經在回溪慘遭失敗,如大鵬鳥受傷垂下翅膀一般。

但他沒有因為一時得失而灰心,重整旗鼓在渑池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像大鵬鳥最終展翅高飛,重回九天之上一樣。

前半生已過後半生為自己而活(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5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坦然接受得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雖說“命運所饋贈的禮物,早在暗中都标好了價格”。

但其實,命運所給的獎勵,也一直在暗中寄送。

所以,即使人世紛繁、得失難測,即使我們曾經“失之東隅”、暫且失去。

但隻要我們不曾放棄、堅持努力。那麼,我們最終也會“收之東隅”、達成目标。

來源:新華号 有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