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弟子規》近年來風靡全球。《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弟子規》其内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幾百年來,老百姓認為《弟子規》就是一篇優秀的國學典籍,它用易懂易記的三字句形式,告訴人們如何與人和睦相處,如何讓自己修身養正,如何适應文明社會生活,這對提升市民素質有着重要的作用。
傳承孝文化可以有效提升人的自身修養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又曰:“舉忠臣與孝子之門”,這是因為守孝道者必有一顆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定能服務于大衆,為天下人謀利益。《論語》也告訴我們:“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是說,一個人隻要能夠做到孝悌,那麼,他在社會上就應該是位博愛親仁、好學上進、遵守規則的人。這難道不是家長對子女的期待嗎?不是國家對公民的要求嗎?不是天下百姓愛好和平的希望嗎?由此可見,孝行是提升市民素質、創造文明社會的重要基因。
人們活着不能以金錢為最終目的
春秋時期管子講:“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不錯,物質是基礎,但我們決不能以金錢和物質為最終目的。古聖先賢告訴我們:“良田萬頃,日食三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也就是說,人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其實是很簡單的,但人畢竟是高級動物,人生不能滿足于解決溫飽,而應該去追求那些比物質和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如人格尊嚴、道德修養、科學知識、民族精神、愛國情懷等等,努力做一個有素質的人。無數事實證明,如果一個人唯金錢至上,他就不會取财有道,或為騙子、或為搶劫、或為奸商、或為貪官……最終不能有幸福的人生,更談不上造福他人,添彩社會。
1988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黎宣言》提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從孔子那裡重新尋找智慧。”
現在,我們要通過輿論引導、領導帶頭、師長作則、監管保障等多種方式,批判地繼承傳統國學,持之以恒地去踐行國學精華,讓國學精華融入我們市民的血液,使每個人思想端正、言語文明、舉止大方、衣着得體,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推而廣之,聚沙成塔,從而促進城市品質的提高,為實現中國夢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