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陽,這個地方大家應該不陌生,這個位于南北地理分界線附近的城市,一直讓人很迷糊這裡到底是南方還是北方。信陽被譽為“江南北國、北國江南”,或許能很好地體現這種不南不北的尴尬。信陽雖屬河南,但信陽人在語言、飲食、風俗等方面和湖北比較相似,信陽人更是被稱為不會說河南話的河南人。為什麼信陽不劃給湖北省呢?
信陽,古稱義陽、申城(上海也稱申城),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南靠大别山,西接桐柏山,淮河從北部穿境而過。信陽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處,按順時針方向來看,分别和安徽省阜陽市、六安市,湖北省黃岡市、孝感市、随州市,河南省南陽市、駐馬店市相鄰。信陽是河南省面積第二大市,僅次于南陽,面積為18925平方公裡,約相當于三個上海市的面積。信陽也是人口大市,常住人口約646.39萬(2019年)。
秦嶺淮河是我國東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由于它的存在,才有了南北之分,才有了所謂的南方人和北方人,才有了南北不同的風俗、飲食習慣。北人喜面,南人愛米,這是飲食習慣上的最大區别。按照這條分界線劃分,一般人都很容易知道自己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但是信陽人不同,他們剛好在“騎”在分界線上。淮河從信陽境内穿過,将信陽分為南北兩部分,從地理意義上來說,信陽人既是南方人也是北方人。
信陽處在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彙處,有獨特的豫風楚韻。因此,信陽就有了“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譽。換句話說,你把信陽當成北方城市沒問題,說它是南方的也行。但是,從氣候、語言、飲食習慣等方面來看,信陽其實更偏向于南方。信陽四季分明,是非常典型的南方氣候,而且山水相依、河網密布,農作物以水稻為主,酷似江南。信陽人飲食習慣也與河南其他地方不太一樣,更偏向于南方,是以大米為主。
在語言方面,信陽人不會說河南話,甚至有部分信陽人聽不懂河南話,河南其他地區的人也大都聽不懂信陽話,信陽人因此被稱為“不會講河南話的河南人”。信陽方言情況比較複雜,北部息縣,淮濱等地方言接近中原官話,南部接近江淮官話如黃孝片、江西話、客家話等。清初,大量江西南昌、九江等地移民遷移至信陽地區,對當地的方言造成很大沖擊,由于距離湖北、安徽較近,交流多,形成獨特而又複雜的方言。
按說信陽在人文方面和南方更接近,應該劃給湖北,但實際上卻未能如此,這和信陽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守江必守淮,信陽扼守淮河上遊水陸要沖,自古就是一座兵家必争的軍事重鎮。古人言:信陽“向東可守壽州、合肥,為天下形勢之地。”北方勢力如果從信陽突破淮河上遊防線,就可以順流而下,壽陽(壽縣)無險可守,直接威脅到合肥,甚至古代南方的核心南京。
另外,在信陽南部桐柏山和大别山的交界處有著名的義陽三關:平靖關、武勝關和九裡關,春秋時期稱為大隧關、直轅關、冥阨關,曆來是聞名天下的險塞要道。義陽三關是從信陽南下直通湖北的最快捷通道,可直接威脅到湖北境内的兩座軍事重鎮武漢和襄陽,這兩個地方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是長江防線的關鍵,絕對不容有失。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柏舉之戰,吳國從義陽三關直插楚國腹地,很快攻破楚國都城郢都。信陽作為楚國北面門戶,襄陽的東面門戶,失之則楚國危矣。
南北朝時期,南朝齊東昏侯蕭寶卷昏庸無道,雍州刺史蕭衍從襄陽起兵,直趨南京。北魏已經拿下壽陽,早就對信陽垂涎欲滴。剛好趁南朝齊内亂,出兵攻下了信陽。丢掉如此重要的一線重鎮,讓南朝如鲠在喉,直到二十多年後,蕭衍趁北魏陷入内亂時,又出兵奪回了信陽。南宋也是深知信陽的重要性,死死守住信陽不放。
元朝時,由于疆域遼闊,為了統治的穩定長久,在行政區劃的劃分上更多地運用了“犬牙交錯”的理念,如巴蜀門戶漢中被劃入陝西等。信陽在宋朝時本屬荊湖北路,元朝便将其劃入河南江北行省,正是基于這種考慮。目的就是将湖北的命門放在鄰省,就像湖北襄陽掌控河南的命門一樣,讓湖北、河南之間可以相互鉗制。這大概就是信陽盡管更像南方,卻被劃給河南而不是湖北的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