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白岩松拒絕孩子寄宿

白岩松拒絕孩子寄宿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6 21:35:23

前兩天,看到一個特别戳心的視頻。

視頻中,漆黑的夜,空蕩蕩的走廊,一個小學二年級女孩,在住校樓道撕心裂肺的哭喊着媽媽,一聲又一聲,太讓人心疼了。

白岩松拒絕孩子寄宿(再苦也不要讓孩子住校)1

一位網友留言說:我16歲才第一次住校,晚上哭的稀裡嘩啦,而且一個宿舍的都在哭。

白岩松拒絕孩子寄宿(再苦也不要讓孩子住校)2

而視頻中的女孩,不過7歲而已,卻要一夜長大,獨自面對生活的所有,她的内心該有多苦?

曾經,初一學生李珊珊就寫下了一篇《那夜無眠》,描述自己的寄宿生活:

躺在床上,靜靜地望着上鋪的鋪闆,毫無睡意。想家,想父親,想母親。

此刻,家中應該已經沒有燈光了吧?爸爸媽媽應該都睡着了吧?……

想着,想着,一顆淚珠滑過臉龐,滴在我的枕頭上,枕頭濕了一點兒。

我靠牆坐着,下意識地看了看表,實則烏黑一片,什麼也看不清。随手摸到了一本書,胡亂地翻着,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落在書上。

要知道,白岩松與妻子的工作都非常忙,送孩子住校,會讓他們輕松很多。

但白岩松卻堅決不讓孩子住校,他說:

“就算我和妻子為此會很辛苦,比如早晚要接送等,可能會付出很多很多,但人生不正是這樣嗎?”

過早寄宿的危害,很多家長都忽視了。

白岩松拒絕孩子寄宿(再苦也不要讓孩子住校)3

綜藝《少年說》中,有一個初二女孩分享了自己的寄宿故事。

因為父母工作忙,她從小就過着寄宿生活。

每天放學後,她眼睜睜地看着小朋友一個個被爸媽接回家,自己卻隻能孤零零地面對一個個沒有父母陪伴的夜晚。

一天又一天,直到現在,整整十年過去,她最渴望的依然是父母接她回家。

她哭着說:“我感覺自己就像孤兒院的孩子一樣,從小就一個人,我就想做個有媽的孩子。”

白岩松拒絕孩子寄宿(再苦也不要讓孩子住校)4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寄宿制下長大的孩子,是半個孤兒院兒童。”

他們在學校遇到問題和挫折,隻能獨自解決。

考砸了,被老師罵,受同學欺負也無人可傾訴。

他們的喜怒哀樂,父母都沒有參與。

有一種痛,是明明有父母,卻隻能獨自長大。

寄宿,就這樣切斷了父母和孩子間的情感鍊接。

想起作家王朔,年僅一歲半就被送進保育院寄宿,每個月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直到10歲他才被接回家。

這導緻他一度以為孩子是國家生的,有個工廠專門生小孩,生下來放在保育院一起養着。

長大後的他,在《緻女兒書》描述了他和父母的關系:

“我不記得我愛過自己的父母。

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

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着他們。

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

父母孩子,本是骨血親人,卻疏遠至此,實在令人痛心不已。

其實,兒童和父母的情感建立,需要相處時間的長度和頻次,孩子越小,對父母的愛的要求也越多。

過早的送孩子寄宿,孩子不僅缺少家庭氛圍的滋養,更缺少與家人的情感交流。

親密感沒有建立起來,孩子與家庭連着的那根風筝線就會越來越細,最後甚至斷裂。

白岩松拒絕孩子寄宿(再苦也不要讓孩子住校)5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的帖子說:

“寄宿學校就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小社會,有真善美,更有虛假、擠兌、侮辱、霸淩。

你不會知道那些外表看起來天真無邪的小孩,為什麼有時會那麼醜惡。”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孩子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其心靈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創傷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親人所經曆的哀痛。”

網上有一個求助貼:“孩子要上小學了,沒人帶,想送她去寄宿學校,又不忍心,怎麼辦?”

網友@木木分享了自己的親身親曆,成功勸退了題主。

已經大四的@木木,從小因為家人忙,沒人帶,小學二年級就開始住校了,學校兩個星期回家一次。

寄宿讓她很獨立,但是沒有安全感。看到别的女生送走父母時哭得撕心裂肺,自己沒有一點反應,可心裡為父母的狠心感到難過。

白岩松拒絕孩子寄宿(再苦也不要讓孩子住校)6

小學期間,每次電話聽到媽媽的聲音就會哭,和别人說起爸媽也會哭。

上初中的一次放假,獨自帶着很多書走回家,媽媽本能一句:“怎麼不打電話讓你爸去接你。”網友的一句:“我不想麻煩他。”更是上媽媽啞口無言。

血濃于水的親情,在網友這裡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何其悲哀。

曾被寄宿受到傷害的孩子比比皆是:

@拾壹:寄宿當年就差點抑郁了,隻不過是差那麼一丢丢沒從六樓直接跳下去而已。

@讨厭讀寄宿:寄宿=絕望 死亡

白岩松拒絕孩子寄宿(再苦也不要讓孩子住校)7

@ㄈ:寄宿學校高中之前别去,真的會改變曾經開朗外向的孩子。

白岩松拒絕孩子寄宿(再苦也不要讓孩子住校)8

由此可見,對于孩子被寄宿,大家還是挺排斥的。那些曾經被寄宿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父母的傷害,她們潛意識了怕被抛棄,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從内心又怨恨父母,從而表現出了委屈、拒絕、甚至是冷漠的态度。

孩子的童年隻有一次,細細數來,父母能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就短短十幾載,一旦錯過了,生命中許多美好的瞬間就會變得暗淡無色。

如果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家庭就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的童年需要在父母的溫暖臂彎中搖搖晃晃中長大。

如果有能力陪伴,就不要讓孩子寄宿,讓這群本該歡快的鳥兒,在我們眼前盡情地撒嬌打鬧,共享天倫之樂。

白岩松拒絕孩子寄宿(再苦也不要讓孩子住校)9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讓孩子住學校呢?一位身為教師的兩個孩子的媽媽說,我覺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孩子高中可住校,小學及初中應該在家裡吃住,尤其是小學,最好不要住校。

小學是孩子很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養成的階段,也是最能感受天然父母親情的時期。初中也很重要,特别是初二,也叫“初二病”。實際是叛逆期,與父母老師對抗,對學習的厭倦等,不少孩子也是從初二之後,再也回不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來的。

當然,也有孩子高一才進入叛逆期。高一孩子即使住校,也有一個适應期,需要家長格外關注,多交流。總之,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付出極大的努力,金錢時間精力,還要不斷學習,與孩子共同生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學會幫助孩子度過無數個學習及心理上的難關。從小學就讓孩子住校,實在有點擔心。

不住校,可以更多地培養和孩子之間的感情。雖然每天接送很累,但是每天接送的路上孩子都跟你聊聊天,真的是一個件很愉快的事情。他會跟你說學校的事情,同學之間的事情,還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好像從來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說的,說明孩子對于我們是非常信任的。能跟父母敞開心扉聊天我覺得是一件非常珍貴的事情,所以我還是堅持孩子不住校。

讓孩子從小住校的家長,拼命想印證自己的決定是對的,所以都說自己的孩子一點問題沒有,很适應住校生活。但這個事情确實是因人而異的,我朋友的女兒三年級轉學住校了,國際學校,去了一個月不到住院了。發惡夢,夢裡尖叫等,原來同宿舍女生排擠她,藏她的生活用品,孤立她,往她喝的水裡放東西等,這孩子在那裡一點也不快樂。我是覺得初中以下的孩子最需要的還是父母的陪伴,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還是别讓孩子住校的好。

我大嫂為了掙錢,讓孩子從一年級開始住校,現在十五了誰也管不了,動不動罵父母。才一年級就住校,美其名曰獨立,很好。孩子說,等父母老了也直接送養老院,一個月看一次,有護工虐待反正也看不見。小孩和老人都是弱勢群體,很容易被傷害。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提供,還有精神上的保護。突發事件的到來,孩子束手無策,父母還不能及時給予安慰,Ta慢慢的就會關上對你信任和依賴的大門!

一位網友說:一個單位,兩個差不多的家庭,差不多成績的兩個孩子。一家讓孩子住校,周末去送吃的穿的,一家停薪留職,租了房子給孩子做飯洗衣服。然後一家的孩子三本都沒考上,一家考進了清華,如今出國把父母都接出去定居了。可能是特例,但還是要提醒一句,種地經商都要成本,培養孩子也要成本的。舍不得下本,就别埋怨孩子不如人。

就這麼說吧,沒有一個孩子是想住校的。我小的時候,初中之前都是住在課後班裡。那麼小,每天就像個小大人一樣,考慮的很多,因為,什麼人都有,有大孩子,真的會被欺負的。初中,再三懇求,我可以住在家裡了,很開心。高中,從一個城市去了另一個城市,是一個寄宿學校,父母一年見一次,兩周放一次假,坐着長途汽車回奶奶家。我在學校的那決定性格的三年,我和父母疏遠了,見面就什麼都不想說了,自己心理也出現了問題。

為了生活沒辦法,不掙錢估計上不了學,誰又想讓孩子住校呢。當然,如果你為了掙錢,忽略了孩子的教育,你掙的工資的一百倍,也拯救不了孩子的未來。

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長,你會過早的讓孩子住校嗎?

白岩松拒絕孩子寄宿(再苦也不要讓孩子住校)10

凱淇工作室

為您推薦一個線上育兒音頻課程

有主持人凱淇雨珊的育兒經驗分享,

有專家的科學指導

—— End ——

向您推薦一個育兒公衆号

童年隻有一次,把最好的給孩子!

編輯:琬璘

審核:英姿

監制:凱淇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後台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