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和西漢有什麼分别#
深入探讨兩漢異同,确實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山野老人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膚淺認識。
第一,從應對後宮危機看,劉秀比劉邦高明。
劉邦與劉秀登基後都面臨後宮危機,而且其情形十分相似。
劉邦登基後原配皇後呂雉與劉邦的愛妃戚夫人之間圍繞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明争暗鬥。
劉秀也遇到同樣的問題。
劉秀登基後皇後郭聖通與貴人陰麗華之間也出現了危機。
郭聖通是皇後,他的兒子劉強已經冊立為皇太子。
陰麗華是貴人,是劉秀的原配。
郭聖通心胸狹窄,劉秀認為這樣的女人管理後宮,難以母儀天下。
陰麗華雖然是貴人,但陰麗華開通明理,顧大體,識大局,是劉秀心中的理想皇後。
為了廢除郭聖通,冊立陰麗華為皇後,劉秀抓住陰麗華母親與弟弟被害的消息,發表對陰家的慰問,表示愧意。并借此宣布當初欲封陰麗華為皇後,陰麗華以國家為重拒絕了這一信息。劉秀這樣做有表示對陰家歉意的意思,但更多的是隔山打牛,告訴郭聖通,你做得太過分了,當初皇後之位是陰麗華讓給你的!郭聖通知道了這一信息,更加不平靜,這樣讓劉秀抓住了把柄。于公元41年(建武17年)下了一道聖旨,将郭聖通的皇後之位放到了陰麗華的頭上。
為了平息郭聖通的怨恨,以及由此帶來的危機。劉秀又将郭聖通的二兒子劉輔封為中山王,封郭聖通為中山王太後。公元44年(建武20年),改封劉輔為沛王,郭聖通為沛太後,不僅如此,劉秀對郭聖通的弟弟也是恩寵有加,多次行幸郭府,會同公卿諸侯親家至此飲燕,賞賜十分豐厚,以緻京師人稱郭況家為金穴。郭況去世,郭況的母親郭主去世,光武帝都親臨緻哀,以此維系與郭氏一族的感情,以向天下昭示劉秀的憐憫仁慈。
郭聖通廢除皇後後,太子劉強在大臣的勸說下,主動辭退太子之位。公元43年(建武19年),光武帝同意太子劉強的請求,改封為東河王,原東河王劉陽繼立為太子,改名劉莊。
由此,劉秀妥善處理了後宮的紛争。
相比劉秀,劉邦對于後宮危機的處理就十分糟糕。
劉邦要冊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要廢除呂後兒子劉盈的太子地位,遭到大臣反對,最後隻得放棄,導緻戚夫人與兒子劉如意慘死。
第二,從發展走勢看,東漢高開低走,西漢低開高走。
由于劉秀妥善處理了後宮危機,讓東漢王朝順利渡過瓶頸期,開創了光武中興的盛世。
《簡明中國曆史讀本》介紹:“光武、明、章三帝統治的六十年,社會穩定,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得到恢複與發展。”
劉邦由于沒有處理好後宮危機,導緻西漢開局不利。
劉邦死後,呂後篡權,差一點毀了西漢。
之後是功臣派出手,推翻了呂氏政權,擁立劉恒登基,由此開創了文景之治盛世。
之後,兩漢的發展走勢又形成鮮明的反差。
東漢自光武中興之後是九斤老太的秤,一代不如一代。
東漢從章帝以後,皇帝上崗的年齡都趨向低齡化,嬰幼兒化。
和帝即位隻有十歲,殇帝即位生下來才一百天,劉祜安帝即位隻有十三歲,少帝即位少不更事,順帝即位才十一歲,沖帝即位不滿二歲,質帝即位才八歲,桓帝即位年齡稍為大一點,也隻十五歲,靈帝即位十三歲,後少帝劉辯即位十四歲,獻帝即位才九歲。
十一個皇帝中,有兩個是嬰兒(殇帝、少帝),兩個是幼兒(沖帝、質帝),其餘七人也隻是少年兒童,年齡最大的桓帝也不超過十五歲,像這樣一群幼稚無知的嬰幼兒能治理國家嗎?
西漢自劉邦之後是惠帝劉盈、呂後,文帝劉恒,景帝劉啟,武帝劉徹,昭帝劉弗陵,宣帝劉詢,元帝劉奭等八代帝王,這八代帝王個個都可以稱作英明君主。
文帝父子開創了文景盛世,之後武帝将西漢推向了高峰;再之後又出現了趙宣中興。
第三,從外戚篡權看,東漢毀在外戚手裡,西漢較好地避免了外戚篡權。
這個問題又是一個很滑稽的問題。
東漢開局,劉秀妥善處理了後宮危機,清除了外戚篡權的隐患。
劉邦由于沒有處理好後宮危機導緻呂後篡權。
之後,兩漢形成了反差,東漢的政權一直控制在外戚手裡,西漢較好地避免了外戚篡權。
章帝死後,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和帝(89—105年在位),其母窦太後臨朝稱制,窦太後兄長窦憲掌權。窦氏家族及其黨羽均居重要之職。永元四年(公元92年),十四歲的和帝依靠宦官鄭衆等人,發兵誅除窦氏,鄭衆因功封剿鄉侯,參預政事。
和帝27歲去世,幼子劉隆即位,數月後去世,是為殇帝。和帝鄧綏皇後與其兄鄧鸷專權,立和帝的侄子、十三歲的劉祜為帝,是為安帝(107—125年在位)。鄧太後除了任用外戚、宦官外,還啟用名士楊震等大臣,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永甯二年(公元121年)鄧太後去世,安帝與宦官李閏、江京等人合謀消滅鄧氏。李閏、江京等因功封侯,參與朝政。同時,安帝閻皇後的兄弟閻顯等人也身居要職,與宦官共掌朝政。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安帝死,閻皇後無子,為了專擅朝政,閻氏舍棄安帝庶子濟陰王劉保不立,而立宗室子劉懿。劉懿即位不到一年就死了,稱少帝。後以孫程為首的十九名宦官發動政變,誅殺閻氏,擁立十一歲的劉保,是為順帝(126—144年在位)。順帝更加優寵宦官,不僅封孫程等十九人為侯,而且允許宦官充任朝官,養子襲爵。順帝同時尊崇皇後梁氏,梁皇後父親梁商、梁商的兒子梁冀專權用事。
順帝死後,梁太後和梁冀先立兩歲的劉炳為沖帝,一年後去世。繼而又立八歲的質帝劉缵。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梁冀因質帝對他專權表示不滿,将其害死。又立十五歲的桓帝劉志(147—167在位),并将自己的妹妹嫁給桓帝做皇後。梁冀專權近二十年,權傾天下,梁氏一門前後“七封侯、三皇後、六貴人、二大将軍。梁冀極其貪婪殘暴,大臣李固、杜喬因違忤其意,被誣陷緻死。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皇後死,桓帝與宦官單超等五人合謀誅滅梁氏。梁冀被抄沒的家财達三十多億錢,朝廷為此減免當年一半租稅。單超五人同日封侯,獨攬朝權。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桓帝病逝,靈帝劉宏即位(公元168—189年在位)。宦官與士人相鬥,其間爆發黃巾起義。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靈帝去世,十四歲的太子劉辯即位,後被董卓廢除,立靈帝九歲的兒子劉協為獻帝(190—220年在位),後被曹操挾持到許昌,受曹操控制,後被曹操兒子曹丕取代。
西漢恰好相反,呂後勢力被鏟除後,功臣派吸取呂後篡權的教訓,讓沒有外戚勢力的劉恒繼位,避免了外戚篡權。
文帝為了避免外戚篡權,用盡心事,将唯一的國舅爺薄昭處死了。
景帝為了避免外戚專權,給國舅爺窦嬰下了一道聖旨,意思是說,不管國舅爺犯了什麼罪,都不能處以死罪,這實際上是為國舅爺窦嬰挖的一個坑。
後來,景帝的兒子武帝就是抓住這道聖旨找不到存檔為由,以窦嬰僞造聖旨為由處死了窦嬰。
武帝為了避免外戚篡權,不但處死了昭帝的母親,後宮裡隻要有皇子的嫔妃都被武帝處死了。
盡管西漢處處以呂後事件警醒自己,最後還是被外戚毀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