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大範圍寒潮天氣過程
正在影響我國
今天,你那裡冷空氣到貨了嗎?
第三場大範圍寒潮
據中國氣象局,本周末(2021年11月20日-21日),寒潮又來了,氣溫普遍下降6~10℃,局地12℃以上,近20個省會級城市降溫将超10℃。據悉,此次寒潮是今冬第三場大範圍寒潮,其強度不及11月4日至9日的寒潮。
11月20日至23日,安徽、江蘇、江西等地局地累計降溫可超14℃。
23日早晨,0℃線将抵達長江中下遊一帶,我國三分之二領土将被寒潮“速凍”。
一起來看這份全國冰凍線進程圖,看看你家何時會被“冰凍”?
存在低溫冷害可能
這次寒潮過程降溫幅度雖不及上一次寒潮過程,但由于前期基礎氣溫較低,降溫後更冷,22日至23日,多個省會級城市将創今年下半年來氣溫新低。
專家提醒,此次寒潮天氣過程存在低溫冷害可能,需要做好蔬菜保溫、防風工作,農民應及時給作物加蓋草氈棉被,有條件可采用加溫設備。
另外,據中央氣象台預報,20日夜間至23日,内蒙古中東部和東北地區等地将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部分地區大雪,其中,黑龍江中東部、吉林東部等地部分地區有暴雪,局地有大暴雪或特大暴雪(30~40毫米)。
為何今年大寒大暖頻繁上演?
回顧今年年初,1月5日至8日的寒潮,讓北方多地刷新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溫紀錄,但這之後的2月,北方又迎來史詩級大回暖,多地刷新同期最暖紀錄。
(制圖:中國天氣網 羅嘉雪)
單看每次天氣過程,其發生都有不同因素影響,但如果探究影響我國氣溫大波動的深層原因,除了我們常說的冷空氣“加油站”西伯利亞,還得關注更遙遠的北極地區。
正常狀态下,由于溫度差異大,北極地區的高空通常受低氣壓系統支配(即極地渦旋),而相對暖的中緯度地區則是高氣壓系統,明顯氣壓差會導緻強烈的西風急流,“圈住”了極區冷空氣,阻止其向南擴展,同時也會讓西風帶中的槽脊活動相對穩定。
正常狀态下,極地渦旋被西風帶環繞,相對穩定,冷空氣不容易南下。(中國天氣網制圖)
但是氣候變暖改變了這種局面,由于在北極有放大效應,即相比其他地區,北極地區的變暖更加明顯,導緻極地與中緯度地區的溫差變小,氣壓差減弱,一方面冷空氣較易向南侵襲,另一方面中緯度地區的經向環流型加強,更容易出現大脊深槽,更有利于極地或高緯度的冷氣團沿着深槽南下。
非正常狀态下,氣壓差減弱,極地渦旋減弱或變形崩潰,冷空氣更容易南下。(中國天氣網制圖)
這種情況下,極地冷空氣團甚至可以直接進入我國東北部地區,造成北方大範圍的寒潮暴雪等劇烈天氣,同時可進一步向南傳播造成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大範圍降溫。像今年1月5日至8日刷新北方多地氣溫紀錄的超級寒潮就是如此。
從noaa給出的AO(北極濤動,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與北極地區氣壓形勢差别的變化)指數預報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将持續下滑。這意味着未來北半球冷空氣/寒潮仍有活躍的可能。
預計周末這波較強冷空氣過去後,還會有些補充冷空氣繼續影響我國,下一波厲害的冷空氣何時來還未有定論,至少看到現在,我們可以說:如果氣候變暖加劇,未來我們撞上極地“發貨”的寒潮的“巧合”可能會更多。
央視網綜合中央氣象台、央視新聞、央廣網、國家應急廣播
來源: 央視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