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會強
我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我剛懂事的時候,經常在飯桌上聽到父母談到修長城的故事,有近似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有秦始皇釘住了太陽,修長城的民工每天吃72頓飯還餓煞人,等等。在我長大成人後,父母也年紀大了,仍然時常在飯桌前聽到父母反複講起這些故事。
後來,我知道了《孟姜女哭長城》系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說的是秦朝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叫孟姜女。有一天,孟姜女救了逃難的範喜良,并對他産生了愛慕之情,兩人準備結為夫妻。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彩,賓客滿堂。晚上賓客散去後,忽然闖進來一隊官兵把範喜良抓去修長城去了。孟姜女悲憤交加,決定去尋找丈夫。孟姜女一路跋山涉水,到達了長城後卻找不到自己的丈夫。她詢問了民夫是否有見過自己的丈夫範喜良,民夫告訴她範喜良早就累死了,屍體就埋在長城腳下。聽到這個噩耗,孟姜女在長城下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範喜良的屍首。這個故事,表達了人們對秦始皇暴政的痛恨和對孟姜女的同情。
這個故事在全國各地有很多版本,大體意思如前所述,具體細節各有不同,想來畢竟萬裡長城綿延6700公裡,跨越十多個省、市、自治區,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前後修築了2000多年。如此大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發生的近似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肯定會有很多很多,于是演繹成各種版本。但不管是怎樣的具體故事内容,所反映的主題都是相同或近似的。
2018年7月,我曾到過旅遊人數相對較少的司馬台長城,這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确定為“原始長城”。我吃力地攀登在奔往長城的山路上,地形的原因即使走在長城的一個個台階上,也是有所擔憂,長城兩側的圍牆已是破損嚴重,而圍牆下就是懸崖峭壁。不禁心想:我赤手空拳攀登尚且如此困難,那城牆上、城樓上的一塊塊石頭、一塊塊土磚運上來,壘起來,先輩們該是付出怎樣艱辛的心血?在刀削斧劈的山脊之上,眼前并不完整的城牆上蒼老的一塊塊青磚,該是有着怎樣的辛酸,曾經流淌過多少先輩們的血和淚!
母親出生于20世紀30年代,2011年2月去世,過去未曾詢問,現在已經無法咨詢母親這個傳說的由來,而父親已是90多歲的高齡,也是無法正常交流,父母得到這個傳說的由來也就無法得到印證了。
20世紀80年代之前,人們住着老房子,面積小,居住地集中,夏秋季節經常在街頭、巷子口一起乘涼、閑談,村裡有幾位文化人懂得天文地理、曆史知識,經常講一些民間故事、傳說,于是這些故事、傳說經過老一輩人的大腦記憶(他們不識字,無法用文字記錄下來),又會傳承給下一輩人。
母親記憶力好,不識字,但能記得很多民間故事、傳說,以及衆多的民間俗語、警言語句等,用起來也是恰如其分,還增加了話語的說服力。
父母親都不識字,隻是在生産隊時代分糧食時,認得自己的名字,那麼,一個近似于《孟姜女哭長城》故事的民間傳說,為什麼會深刻地印記在他們的心中并成為經常談論的話題?
2019年,在我提前退休住到老家庫山鄉駐地,實地查看了離我居住地北面不足10公裡的東莞鎮共有1800餘米的齊長城遺址後,這個疑問似乎得到了答案。
這是一個與地域有關的因素。
現在的東莞鎮曆史上曾為郡、縣,如今為“鎮”,當地至今在四五十歲以上的人還有“入了官府”(其含義是認真、細心、仔細、嚴謹、負責等)“管轄兒”(意即有教養、懂規矩、守紀律的意思,管教之意)等詞語挂在嘴邊,既然這樣的方言土語都傳承了這麼多年,齊長城就經過本地,修築齊長城的傳說不是同樣可以流傳嗎?
據2013年4月19日《齊魯晚報》“今日日照”版《2500年的“土堆”将煥光彩》一文介紹,“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裡,幾乎把整個山東南北分為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63米,全長1237.8華裡。此軍事居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它曆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泰安郊區、曆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黃島共19個縣市區的94個鄉鎮、辦事處。”“據莒州博物館原館長蘇兆慶老先生介紹,‘齊長城’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土著長城,是莒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曆史意義巨大,曆史價值遠遠大于旅遊價值。”
2021年8月3日,《大衆日報》的子報《農村大衆》開始連續登載《徒步齊長城·東遊記》,這是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和《農村大衆》聯合舉辦的“徒步齊長城”活動。其中9月6日第二十五回《兩條巨龍聚東莞 百裡傳土築長城》,介紹了我縣東莞段齊長城的大緻情況,與西邊沂水段和北邊安丘段的齊長城多以石塊砌成不同,“我們腳下的這段齊長城,則以土夯實而成。東莞鎮境内的土壤主要為沙壤土,如用此土修築長城,極易坍塌。傳說,彼時,人們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便四處尋找黏土。最後在距莒縣東莞百裡之遙的安丘景芝,找到大量黏土。挖掘黏土,裝入筐中。鑒于路途遙遠,且缺乏大型運輸工具,民工們便排成一支長長的隊伍,接力傳遞一筐筐黏土。不說修築齊長城,僅僅備料,挖土裝筐,再把數以萬計筐黏土,從安丘景芝傳遞至莒國東莞,便是一項極其浩大的工程。修築時,鋪一層黏土,夯實,再鋪一層黏土,再夯實,于是齊長城一層層逐漸變高。”
我曾拍攝了東莞段齊長城照片并發出了微信,就有不了解曆史的人質疑,這齊長城咋沒有一塊石頭呢?他們認為,齊長城應該像萬裡長城一樣宏偉壯觀,有用石塊、青磚砌成的城樓、城牆。其實,齊長城距今已是2500多年,而萬裡長城今存者多為明代所修建,僅僅隻有幾百年的時間,兩者之間的施工條件、施工工具以及曆經風雨侵蝕、戰亂社會、時代更叠帶來的變化,卻是無法相比的。正如上述“莒州博物館原館長蘇兆慶老先生介紹,‘齊長城’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土著長城”,經曆了2500多年,齊長城早已失去了曾經的風采。
父母所言“秦始皇釘住了太陽”的傳說,也有相關說法。據《長清西南角》記載,在長清西南角,流傳着釘日神針和10個太陽輪流轉的故事。前者說的是,秦始皇有一根釘日神針,能訂住太陽而使其停止運行,這樣一來,火辣辣的太陽總是高高懸挂在天空,修築長城的民工就永無歇息之時了;後者說的是,天上有10個(一說為12個)太陽輪流值班,于是隻有白天而沒有黑夜,築城的民工累死者不計其數。
2022年6月17日,“文旅莒縣”官方公衆号發表了這樣一條新聞:“《新華每日電訊》刊文,《這才是孟姜女‘哭崩’過的長城 比秦長城早近五百年!尋蹤齊長城的‘前世今生’》。在文中,作者介紹到,被孟姜女‘哭崩’的長城并不是秦長城,而是齊長城!”
文中說“有關孟姜女的傳說,源自齊國對莒國發動的一場戰争。
“齊莊公四年(公元前550年)齊國對莒國發動突然襲擊,齊莊公派大将杞梁、華周帶領士卒偷襲莒國,結果莒兵俘獲杞梁。因杞梁拒不投降,莒子将他殺死。傳說,當時齊莒之戰結束後,新婚後的杞梁妻孟姜女沒得到杞梁的音訊,思夫心切,決定前往莒國尋找丈夫。途中遇見齊國兵敗,方知丈夫被擒。孟姜女一路啼哭,忍饑挨餓,不顧疲累來到莒城。當看到城牆上懸挂着丈夫的頭顱時,不由得心如刀絞,淚如雨下。悲哭十天十夜後,懸挂杞梁頭顱之處的城牆倒塌,連同孟姜女一并埋沒。這是莒地流傳的孟姜女的主要傳說。莒地還有許多不同版本的傳說,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莒縣孟姜女傳說是中國孟姜女傳說的起源,是孟姜女傳說的完整補充。莒縣孟姜女傳說具有自身獨特的悲劇價值。至今莒縣一帶的老年婦女在特定場合仍然以孟姜女傳統曲調來抒發感情,這種哭調在農村廣泛流傳,形成了一種哭文化。
“莒縣孟姜女傳說有别于其它傳說的突出的悲劇價值。
“中國的其它傳說、歌謠、詩文、說唱等,兩千多年來,無論口耳相授、還是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戲劇等,大多都是以大團圓為結局,而莒地的孟姜女傳說則不同,它聚集悲傷情感于一身,一悲到底,具有很強的悲劇研究價值。”
莒縣的“孟姜女傳說”,2011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也足以說明其曆史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宋會強,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著有散文随筆集《鄉情往事》《且行且記》。
壹點号當代散文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