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古時候屬于秦,屬于中原地區,是我們的發源地之一。陝西的曆史悠久,有很多的名勝古迹,西安還是十四朝古都,到西安旅遊,我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秦兵馬俑了。
獨特的地理和環境,造就了不一樣的人文和生活習慣,陝西确實有很多好看又好玩的地方,當然也有很多好吃的。
建議大夥,到陝西旅遊别隻看“兵馬俑”,還有這4大代表小吃,其中渭南最正宗,大夥一定要嘗嘗。
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陝西的一大特色,以面:薄、筋、光,湯:煎、稀、汪,味道:酸、辣、香為特點,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是面的澆頭,面的做法也很簡單,把白色的面條汆燙一下,在澆上炖煮好的澆頭,一碗美味的臊子面就成了。
臊子面雖然很簡單,但是卻很講究,一點都馬虎不得,尤其是臊子面的配色,要有豐富多彩的配色。比如紅色的胡蘿蔔、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等材料,不僅好看而且好吃。
臊子面看着沒什麼,但是在陝西人的地位很高的,無論紅白事,都會有臊子面。每年的初一開門,第一碗臊子面也是供奉神明和祖先。臊子面起源于商周時期,曆史足夠悠久,在清朝的時候名氣就已經很大了。
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是陝西的名小吃,可以說是陝西小吃的總代表,發源于陝西省渭南市固市鎮,羊肉泡馍的曆史可謂悠久,從西周開始就有關于羊肉泡馍的記載了。在古代,羊肉泡馍可是朝廷的貢品,在北宋時期,蘇東坡還為羊肉泡馍寫下詩句“隴馔有熊臘,秦烹唯羊羹”,這裡的羊羹就是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的吃法是比較特殊的,外地人剛到陝西可能會覺得奇怪,點了菜之後,老闆會先給馍,食客要自己先把馍撕碎了,再交給廚師加工。馍撕得越小越好,最好是黃豆粒大小,馍撕得越小,越能吸收湯汁,自然就越好吃。據說馍撕得好,泡馍店的老闆在做泡馍的時候會更加上心哦。
吃羊肉泡馍不僅僅是填飽肚子解決溫飽,更是百姓們促進感情的很好的紐帶,馍要一點一點慢慢撕,邊撕還可以邊聊天。當然羊肉泡馍的吃法也不是隻有這一種,如果趕時間,也可以“單走”,膜不掰直接就湯吃。
涼皮
涼皮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平民美食,價格實惠,在街頭巷尾人流量大的地方,輕易就能找到。記得在上大學的時候,有時候晚上沒胃口,不想去食堂吃飯,找個涼皮小攤,吃上一份涼皮,不僅清爽舒服,還頂餓,尤其是夏天吃最舒服了。冰涼的涼皮搭配黃瓜絲,解暑還能促進食欲。
涼皮别看不起眼,曾經也是進貢皇家的貢品,最早的涼皮不叫涼皮,叫做“禦京粉”,也是響當當的皇家美食。涼皮也是很有曆史了,最早據說是在秦漢時期就有了,劉邦建國稱王後,百姓豐收,把多餘的糧食精細加工,做成了涼皮。
涼皮的做法有很多,也分成了不同的流派,有的有面粉做的,有的用大米做的,味道都很好吃。一份好吃的涼皮要有,“白、薄、光、軟、筋、香”涼爽可口的特點,面(米)皮勁道,而且調味也很重要,本身涼皮是沒有味道,吃的就是調料的功夫。
葫蘆頭
葫蘆頭,這名字乍看很奇怪,以為是葫蘆做的美食,其實不是的,是形似葫蘆的豬大腸。
葫蘆頭也要搭配馍吃,隻是和羊肉泡馍的吃法略有不同,葫蘆頭泡馍用的餅要比羊肉泡馍的略軟一些,可以撕得大塊一點。湯底也不一樣,葫蘆頭泡馍用的湯底是豬骨頭和母雞熬制的,要熬成乳白色的湯。
葫蘆頭有個有趣的曆史故事,葫蘆頭最早是叫做煎白腸,也是很出名的一道美食。一天孫思邈去一家煎白腸的店裡吃飯,老闆的大腸處理得不好,味道很腥,孫思邈就給老闆提了很多建議,還給了他去腥的藥材,和葫蘆藥罐,老闆根據孫思邈的建議,對菜品進行了修改,味道也變好了,生意越來越好,就把孫思邈的葫蘆挂在門口以表敬意,後來慢慢就變成了葫蘆頭。
覺得這4樣可以代表山西小吃嗎?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