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發了篇朋友家的孩子進入五年級,像中了魔咒一般,成績直線下降的微頭條。有位語文老師的友友評論說,高年級的學習内容需要有一點思維,有些孩子突然下降了就是思維沒跟上。
這讓我想起上學期的家長會上,一位媽媽也說了類似的情況。她家孩子以往的學習很好,思維也很敏捷。可自從升人高年級,孩子的思維力好像有點兒跟不上,這讓他的成績下降了不少。
這位媽媽的話立刻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一位家長說她家孩子反應很遲鈍,對一件事情别人一下子就理解了,可他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另一位家長說他女兒的接受能力差,思維遲鈍。特别是在數學方面,題都要想三四分鐘才能做出來。
孩子的思維力較弱,這确實讓父母着急上火。專家認為,孩子會這樣,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深以為然。因為我女兒璐璐小時候的教育方式就很明顯地說明了這一問題:
璐璐讀小學三年級以後,數學就表現出有點吃力了。每當有數學題不會做的時候,我父親就會拿出草稿紙,按題意一步步寫出步驟,每寫一步,就解說一句,問璐璐弄明白了嗎?璐璐點點頭。等外公寫完算式,她往本子上一抄,作業就完成了。
不可否認,外公的确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但從長遠來說,對發展孩子智力卻沒有一點兒好處。因為外公經常這樣做,孩子必然就會依賴家長的答案,而不會自己去思考。而當孩子懶于思考時,她的大腦就停止了運轉,思維力也停滞不前了。這樣一來,孩子思維力弱也是自然的了。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智力結構應包括五個要素: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而在這五個構成要素中,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個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大腦思維的簡單與複雜直接決定着一個人智力的高低,一個沒有良好思維素質的人,他的智力開發水平也不會太高。
作為父母,想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就必須在平時培養他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有位學霸媽媽面對女兒的問題,她往往會這樣做:當女兒遇到問題喊:媽媽怎麼辦?她會告訴女兒,無論有多難,都要自己思考去解決,不要馬上就問,實在解決不了,再來問她。
當孩子經過思考仍無法解決,再問她的時候,她也不會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啟發她。比如做數學題,她會采用反問法,啟發孩子思考,讓孩子自己回答,問題逐漸向結果靠近,直至最後孩子自己豁然開朗,明白了解法,并且能夠自己列出算式。
當孩子自己獨立思考問題,就會明白問題的答案是如何得來的,這樣也就掌握了相應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培養思維力的過程。
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孩子是“教”不會的,隻有孩子自己“感悟”到的東西,才能被他真正占有。“教”的真正意義,是啟發孩子自己去“感悟”,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告訴孩子正确的“結論”。“悟性”是在“思考”中生長的,“不懂就問”的人,太依賴别人的腦子,也不可能成為優秀者。@人人能科普,處處有新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