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素質》
第一節素質教育觀
素質教育觀的内涵:《知識與能力》也有
1.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兩全兩發展創新和實踐” (必背)
1.面向全體;
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4.着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5.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深化改革,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條件
2.優化結構,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①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
②提高教師的師德素養
③強化教師在職進修制度,迸一步提高教師的待遇,優化學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實到教學之中
4.教學内容要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5.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二節學生觀
“以人為本”學生觀的内涵(必背)
1.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是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1)學生在教育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
(2)學生具有個體獨立性,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
(3)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具有主體的需求與責權
2.學生是發展的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1)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規律性:
①順序性—循序漸進
②階段性—根據不同年齡特點分階段進行
③ 不平衡性一把握最佳關鍵期
④互補性—揚長避短
⑤ 個别差異性一因材施教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具有個性與差異的人(即學生是獨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1)人的全面發展是以承認學生差異和個性發展為基礎的
(2)學生的個性與差異要求切實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中學生的發展特點
1.中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鮮明特點;
2.中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特點是指中學生自我意識的進步與提升;
3.中學生在具體的德、智、體、美等教育内容也有鮮明的發展特點。
全面發展學生觀的基本要求
1.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實現,心理健康要求得以充分滿足。
2.中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要求(核心):建立正确的自我認識,培養起全面發展的人所需的自
覺發展、主動發展的意識。
3.中學生社會文化發展的要求:客觀要求是全面發展,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必要的準備和支持,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育公正與中學生的共同發展
1.教育公正:指教育機會對所有的學生都是均等的,教育均等包括入學機會均等和教育過程中機會均等。
2.學生差異包括:性别差異、民族差異、地域差異、家庭背景的差異、身心發展水平的差異。
第三節教師觀
教師職業角色的特點/角色多樣化
1.傳道者的角色
2.授業解惑者的角色
3.朋友的角色
4.研究者的角色
5.管理者的角色
6.示範者的角色
教師職業的勞動特征(“主創勞動長吸複”)
1.複雜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任務的多樣性、勞動對象的差異性。
2.創造性:因材施教、教學方法上的不斷創新、需要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教育機智”。
3.主體性和示範性
主體性:指教師自身可以成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響力的榜樣。
示範性:指教師的言行舉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學态度等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
4.長期性和間接性,滞後性和隐蔽性
長期性:指人才培養的周期較長。
間接性:指教師的勞動不直接制造物質财富。
5.勞動時間的延續性和空間的廣延性
延續性:指由于教師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長和嚴格的交接班時聞界限。
廣延性:指教師嚴格界定的勞動場所,課堂内外、學校内外都可能成為教師勞動的空間。
6.個體性與群體性
從勞動手段來看,教師的勞動主要是以個體勞動的形式進行的,又是集體勞動和多方面影響的結果。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必背)
1、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2、教師行為的轉變(不重要)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發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必背)
1.學會學習,成為終身學習者;
2.勤于反思,成為反思的實踐者;
3.恒于研究,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4.重視溝通,加強交往與合作能力;
5.勇于創新,加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師專業發展的内容
1.專業理想的建立;
2.專業人格的形成;
3.專業知識的拓展與深化;
4.專業能力的提高;
5.專業态度和動機的完善;
6.專業自我的形成。
教師專業發展途徑
職前培訓——>入聯培訓——>在職培訓——>自我教育
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徽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4.反思教學經驗
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三階段發展理論(福勒和布朗)(《知識與能力》也有該知識點)
1.關注生存階段
2.關注情境階段
3.關注學生階段
終身學習的提出
終身教育的概念是保羅·到格明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指人們在一生中都應當和需要受到各種教育培養。
終身學習的内容:
①學會學習
②通曉自己所教學科
③學習有關教育的學問
④學習信息技術
終身學習的要求:
①有不斷學習的意願,把學習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生活的需要,成為生活習慣;
②安排出一定的時間進行學習;
③把學習與工作改進、生活改進等聯系起來,使學習有所運用,不是為學習而學習,而是為變化發展而學習,要有強烈的應用意識;
④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術,提高學習的效率。
注:此章節隻出選擇題,重在看書理解及練習,不用花過多時間去背
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
1.行政法律責任(違反了行政法規)
2.民事法律責任(财産責任、名譽權等)
3.刑事法律責任(人員傷亡)
我國主要教育法律法規“六法一綱要”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5
2.《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1986通過、2006年修訂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4.1_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991.9
5.《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6.《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方法》
7.《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
第一節中學教師職業道德
教師職業道德品質
1.教師職業道德認識一對道德規範體系的認識
2.教師職業道德情感一是在踐行道德認識時的情感體驗
3.教師職業道德行為一是在教師行為上的表現
教師職業道德在中學教育活動中的意義
1.是中學教師職業素質的靈魂;
2.是中學教育目标實現的保障;
3.是中學生全而發展的條件。
教師職業道德表現
1.愛崗敬業,獻身教育工作;
2.為人師表,做學生的楷模;
3.熱愛學生,做學生的知音;
4.嚴謹治學,做學生的導師;
5.團結合作,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成長環境。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六條内容“三愛兩人一終身”材料分析題必背
1.愛國守法一基本要求
2.愛崗敬業一本質要求
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3.關愛學生一師德的靈魂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必須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保護學生的安全,關心學生健康。
4.教書育人一教師天職、道德核心
遵循教育規範,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标準。
5.為人師表一内在要求
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衣着得體,語言規範,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
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6.終身學習一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祟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終身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終身學習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特點所決定的,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
第二節教師職業行為材料分析題必背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1.熱愛學生
2.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别差異,始終信任學生
3.賞識學生
4.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
5.嚴格要求學生:言而有理、言而有度、言而有信、言而有方
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
1.建立平等的溝通關系
2.形成良好的溝通習慣
3.尊重家長的人格
4.教學學生尊重家長
材料分析題答題模闆
結構是總一分—總的形式
1.總:
2.分:
首先,原理 解釋 結合材料闡述
其次,原理 解釋 結合材料闡述
最後,原理 解釋 結合材料闡述
3.總結
總結模扳:因此,綜上所述,總之,作為教師,要樹立xx觀,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做到“一切為了學生”,同時誨人不倦…,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這是一般思路,可自己總結)
#中小幼教師資格考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